2022-03-13"无知"有哪些类别?

      《高维度思考法》1.3 “无知,未知”的思考框架

        按照前文对于“知”的定义(2022-03-12整合和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是发现“未知”和成为高手的关键 - 简书 (jianshu.com)),“知”可以分为“事实”和“解释”两部分。更进一步,“解释”可以分为某一视角(1维)或多种视角(N维)。相应的,“无知”也分为三种:

                1. 事实的无知;

                2. 范围的无知(1维);

                3. 维度的无知(N维)。

        第2和第3 类属于“解释的无知”。

无知的3种类型

        不知道中国2010年的GDP是多少,属于事实的无知。这种无知可以通过信息的搜集得以快速解决。晋惠帝说“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则属于范围的无知,因为他对于食物认知的下限远远高于老百姓认知的上限。“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表明解释具备无限的可能性,即无限的维度。面对同一个社会现象,律师,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科学家,历史学家等等,都会从各自擅长的角度提供专业的解读。故而,对于每一位专家而言,其认知也会因其专业属性而局限于自己的专业本身。这种无知是极难逾越的。科研中,研究人员极其容易陷入对于自己提出的假说的迷狂之中,即属于典型的“维度的无知”,这是一种具有极大吸引力的黑洞,研究人员应当时刻自我警惕。

        了解完关于“无知”的分类之后,再来了解提出问题的过程。广义来讲,发现问题是指从“未知的未知”向“已知的未知”跨越的过程,而解决问题则是从“已知的未知”向“已知的已知”发展的过程。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范畴

        但其实,在发现问题之前,首先需要能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只有先意识到存在问题,才可能去发现问题

        是的,很多时候,人们是意识不到确实存在问题的,这绝非耸人听闻。苏格拉底说,如果说我比别人高明的话,只是因为我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是一种元认知觉察(2021-10-10《元认知——改变大脑的顽固思维》第一章《元认知:冷静的观察者》 - 简书 (jianshu.com))。其实,“无知”并不可怕,更可怕的是“以为自己知道”,“其实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不少受过相当高的教育的人(比如那些没有读书习惯的科研人员),即属于容易陷入这种认知陷阱的人群。

        所以,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之后,需要做的便是努力增加自己解释问题的思想库,也就是查理芒格所说的“思维模型”,科研中常说的“Conceptual framework”。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