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
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
“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岂宜科第哉。”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
“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
“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
“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保元毓神,宜无子者六。”
“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云谷禅师问:“你自己觉得自己应该做官,应该有子嗣吗?”
了凡反观自己的内心,不断追查,反省了很久之后说:“不应当。”
“做官的人都有福相,而我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培植深厚的福德;做官领导大众,应当心胸宽广,而我遇到繁琐,困难的事,没有耐心,不能容纳别人;还时常以才智压盖别人,说话、做事随意,轻举妄谈,这些都是薄福之相,当然不该得科第。”
“污秽之地大多能生长草木,清澈的水中常常无鱼,我好清洁,这应当是无子的原因之一。”
“和气可以孕育万物,我爱发怒,脾气不好,这是应当无子的原因之二。”
“慈爱是生生不息的根本,残忍是不能孕育的根源,我爱惜名节,常常不能舍己救人,这是应当无子的原因之三。”
“说话很多,伤害元气,这是原因之四;喜欢饮酒,损伤精神,这是原因之五;喜欢彻夜长坐,不知道保养精神,这是原因之六。”
“其他过失还有很多,不能一一列举。”
云谷禅师没有直接去分析了凡先生遇到的问题,而是反问他,自己应不应该得到自己希求的东西,比如功名,比如子嗣。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建立起了凡先生对因果正见的认识。了凡先生不得科第,不应有子的原因,先生自我剖析了很多,包括易怒,没有耐心,没有容人之量,举止轻浮,说话随意,过于爱清洁,爱惜名节而不愿意成全别人,说话过多,爱饮酒,不保养精神等。其深层次的原理就是凡事有因才有果,要得妙果,必须有善因。心念一动,就养成了习气,习气就会塑造外境。所以,某种已经形成的外境,都源自于心的习气,心的念头。要改变外境,也就得从转心上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