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 因不受欣赏而敷衍?认真尽责站好最后一班岗,就像“犹有桐花管领渠”的桐花——[宋]杨万里《道旁桐花》赏读

践行国学,健康成长。草木解忧,诗词悦心。亲爱的诗友们,大家好!这里是曾联惠国学疗愈馆推出的60节草木诗词疗愈课,欢迎你加入学习践行,我是曾小云老师。在2025年一整年的时间里,我将带领大家走进大自然,回到小时候,感受四季节律,亲近花木蔬果,远离焦虑、内耗等负面情绪,树立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本课程老少皆宜,适合120岁以下的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学习。可以随时回听,为了达到最大化效果,强烈建议利用碎片化时间,比如晨跑、晚跑、散步、晚睡预备等时间段学习。


在学习、成长的道路上,你是否曾因努力却得不到老师的认可而感到沮丧?你是否觉得,无论自己如何拼搏,成绩如何进步,老师的目光似乎总是停留在那些所谓的“优等生”身上,而对你的付出和努力,却视而不见?这种不被欣赏、不被重视的感觉,像是一块巨石压在心头,让你渐渐失去了前进的动力。面对别人的忽视冷落,你对学业、工作是马虎敷衍,还是认真尽责?“春令有常候,清明桐始发。”(白居易《桐花》)清明时节花信风,第一候是桐花。让我们走出室外,走进自然,从桐花中寻找答案。来读杨万里的《道旁桐花》:

春色来时物喜初,春光归日兴阑余。

更无人饯春行色,犹有桐花管领渠。

杨万里,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人,南宋诗人、文学家。诗人见到路旁桐花开放,想到春天即将逝去,于是发而为诗,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春色来时物喜初,春光归日兴阑余。”一、二两句写人们对春来春去迥然不同的态度。春天刚刚到来时,看到万物复苏,充满生机活力,心里感到欣喜;春天即将回去时,百花逐渐衰败凋残,人们的兴致也随之减退消尽。这是人之常情。对陌生、新鲜的东西,人们倍加关注,但如果看多了,看够了,看完了,就往往不管不问了。无论再美的风景,也会陷入审美疲劳。所以诗人说“更无人饯春行色”,面对即将离去的春光,没有人设宴饯行,似乎不屑一顾、毫不关心。行色,即出行的气象、神色。尽管人们意兴阑珊,但作为花信的桐花还是准时开放,依然坚守道旁,掌管着春天,做好扫尾工作,用灿烂的花朵提醒行人春天还在的消息。“更无人饯春行色,犹有桐花管领渠。”三、四两句诗人把春天和桐花拟人化,把春天比喻成步履匆匆的行人,把桐花比喻成春天在归去之时的管家、代言人。这首诗借助桐花开放的形象,委婉地表达作者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之情。

关于桐花,杨万里另有《过霸东石桥桐花尽落》:“老去能逢几个春,今年春事不关人。红千紫百何曾梦,压尾桐花也作尘。”宋末元初诗人方回也有一首《桐花》:“怅惜年光怨子规,王孙见事一何迟。等闲春过三分二,凭仗桐花报与知。”这些桐花诗大抵表达惜春之情,但这首《道旁桐花》似乎略有不同。它启示我们,对美好事物,无论盛衰,无论始终,都要认真对待,好好珍惜,好好享受,不离不弃。不要因为它炙手可热而趋炎附势,也不要因为它大势已去而绝情弃义。对待春天,对待美景,对待自然,乃至对待人世间所有美好的东西,都要永葆一颗热爱、好奇、感动的心。

从桐花这个角度,我还领悟到,无论别人对自己态度如何变化,我们都要做好自己,不为所动。就像桐花一样,既然是春天管家,就要做好本分,坚守岗位,尽心尽责站好最后一班岗,开出灿烂的花儿,向路人报告春意犹存的消息。不要因别人的欣赏而卖力拼命,也不要因为别人的轻视而失魂落魄。保持平常本心,受宠时不要得意忘形,失宠时不要怨天尤人。正如丁立梅在《拂桐芭》所写,尽管乡人对桐花的生长并不在意,浑然不觉,但桐花“每一场花开它都不懈怠,勤勤恳恳地准备着,轰轰烈烈地盛开着”。桐花,实在应该被评为百花中忠于职守、敬业奉献的劳动模范。

下面我们来一起根据诗意展开冥想,请闭上眼睛,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

还有 28% 的精彩内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支付 ¥2.00 继续阅读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文/晚来秋 我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每年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这八 个节气里共有二十四候,每候都有花...
    晚来秋在简书阅读 8,536评论 17 27
  • 此文系【简村夜话】专题推荐,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济南南部多山。山间零星点缀的山村大多被称为峪。比较有名气的已经被...
    酸枣小孩阅读 4,442评论 13 64
  • 二十四番花信风, 简称“花信风”。古代,人们认为风应花期而来,程大昌 《演繁露》卷一:“三月花开时,风名花...
    可可乖乖秦培云阅读 4,390评论 0 3
  • 远山上云雾缭绕,杨树叶子是娇艳的黄绿色,院子里的两棵大樱桃树叶子碧绿碧绿的。雨打芭蕉的细细碎碎声音,屋檐滴水的吧嗒...
    三门峡745沈莉红阅读 1,358评论 1 7
  • 注:本文所有需背诵内容,均为作者曾经背诵过的。具体是哪处要背,还得看各个地区,各个学校的情况。本文内容均为《义务教...
    412281阅读 6,123评论 4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