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生活按部就班也满满当当,没有一丝空闲,工作、看书、学习、辅导……,我是个实用兼完美主义者,没有产出的无意义的事情我一般不做,比如闲聊、逛街、发呆……高效是我的座右铭,我把生活搞得一丝不苟,心中标准很高,说到就要做到,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心安理得,我还给这一动机找了一个合理的解释——防范焦虑症。
从小到大,听话、懂事、乖乖女就是我的代名词,我就是别人说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任何事都不用家人操心,我也深为自己感到骄傲。是的,我就是要让我的人生按照我预定的轨道走下去。可是,突然发现,这样按部就班、有条不紊给我的生活带来的是无趣,生活中没有意外的横枝错节,亦没有突如其来的惊喜,我似乎就要这样过完我一眼望穿的人生,是可喜还是可悲?人,为什么要活得那么认真呢?人生真有对错吗?
周末两天,我破天荒地没更文没读百词斩也没有负罪感,就当是给自己彻底放了一个假,为了更文而更文、为了学习而学习,除了落得一个能坚持或者励志的好名声、给自己一个心安,似乎没有更多。这两天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卓越父母专业课的学习平台,回炉再造。很多来学习的父母是因为孩子难以管教、家庭出现问题而来到这个平台,他们是来做疗愈的,在我看来,更像是一场群体的心理咨询。而我不是,我是来学技能的,我梦想有朝一日也能够加入这个伟大的事业中、能够像潘春玲老师那样在讲台上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我认真的做着笔记,梳理出一个又一个知识点,回味老师讲课的章法、语言模式,在一群人哭得稀里哗啦的时候,我淡定自若,同时也庆幸自己有个幸福的家庭,孩子也没有那么多问题,但我还是被疗愈了。
当我自信满满地把天哥画的人树屋交给老师解析的时候,老师说的第一句话就把我怔住了:“这孩子缺爱。”我目瞪口呆,有些不相信,反驳道:“我陪孩子很多啊!”老师继续说:“你是带有目的性地在陪孩子,陪孩子做作业、在规定的时间内玩耍,孩子不自由,他向往外面的世界,你看他画的房子不是自己的家,而是其它建筑物;你给孩子太多的限制条件了,孩子生活在条条框框里,他觉得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所以他感觉不到你的爱,也许,你也并没有那么爱孩子,你爱自己更多……”有些被人剥了外衣的感觉,心隐隐作痛。
“你听话,妈妈给你买玩具。”
“你好好做作业,妈妈带你去吃披萨。”
“你不要打妹妹,妈妈更爱你,不然妈妈就不爱你的。”……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更何况他已经是一个六岁的懂事的孩子了!妈妈的爱都是有条件的,这个世界上是不是没有爱?而一个还在幼儿园的小朋友,我要求他每天必须读英语、读拼音、写字、做作业,这两个小时虽然我是在陪着他,可是更多的是在寻找自我的安慰,为了面子或者为了堂而皇之的幼小衔接或者所谓的习惯养成,我知道天哥内心是抗拒的,不然不会有时候跟我说妈妈我不想读了我不想写了,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还是勒令他继续做。孩子不是不反抗,而是目前无力反抗,等到他的力量积聚到一定时候,也许会报复性反弹,也就是叛逆。强迫自己做的事情都会让自己不开心,更何况孩子?
孩子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答案只有孩子自己知道,孩子不是家长的雕塑,你想把他雕刻成哪样他就是哪样。未知才更有趣,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吧,家长要做的只是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给予支持和适当的纠偏。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与其拿自家孩子的短处跟别家孩子的长处比,不如把自家孩子的长处发挥到极致。
天哥不是一个学习天才,班上很多小朋友都认识好多字了,而他认不到10个字,算术反应也很一般,别的小朋友会算100以内的加减法了,他还停留在10以内。他的记忆力也一般,背诗读英语都忘得很快。可我还在傻傻的坚持,还在一点点地削弱他学习的兴趣。可是,他喜欢出奇招、喜欢玩创新、对天文地理特别感兴趣,知道各种恐龙的样子及特性,喜欢《十万个为什么》,喜欢手工、实验课……可我怎么从来没有觉得这是他的特长呢?逼迫孩子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天赋相比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情。
昨晚,我拿出描字本,跟天哥说这是老师留的作业,希望他能够完成。天哥写字很慢,9:30才写了一半,然后跟我说:“妈妈,我想睡觉了,不想写了。”我知道他没有撒谎,这是他平时睡觉的点。我说:“妈妈知道,因为妈妈上了两天的课,白天没有时间陪你写作业,是妈妈的问题,如果你真的不能坚持写,那你明天自己跟老师说明情况;如果你能坚持做完,妈妈继续陪着你。”这是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天哥想了想,说:“妈妈,我今天已经写了很多了,明天你早点回家陪我继续写,可以吗?”我答应了,并悄悄给老师发了微信说明孩子作业没有完成的原因。
人生是一段未知的旅行,因为未知而有趣,因为预订而无趣。我选择有趣地体验。
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和复印件,孩子就是孩子自己,独一无二,无须焦虑,亦无须强求,爱到极致是放手。孩子,你马上就要上小学了,那是一个有趣而奇妙的世界,你将探索到更多你感兴趣的东西。妈妈承诺,未来无论你学习好坏,妈妈都一如既往地爱你,温柔而坚持地给予你支持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