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学习,学到真正的知识
- 把握成长进步的主旋律
- 学习的“黑盒”与“白盒”
- 度过从新手到大师的沉默期
- 能用思路解决的问题,不要用技巧
- 碎片化学习是自欺欺人
- 自学无能者的困境
- 我一直在坚持,怎么一直没有进步?
- 不进步的背后必然有不到位的执行
- 学习是和自己的偏见做斗争
- 学习能力可以让你和世界连接
- 结果的差距终究是人的差距
把握成长进步的主旋律
作者讲了一个现状,因为互联网的发展,现在很多平台上都开放了评论,导致现在很容易就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很多人指点江山,激情飞扬,回过头来却一事无成,为什么?因为没有抓住成长的主旋律。主旋律是主要矛盾,是主要问题,主要变量。自己成长的主要变量是自己投入的时间精力和行动,光放嘴炮不行动有什么用呢?Stop complaining,do sth imporotant. 作者告诉我们,看问题要看本质,看到主要矛盾,抓关键因素,解决主要问题,不要被细枝末节不重要的事情所分心,但是他们有即时反馈,不要掉坑。
学习的“黑盒”与“白盒”
黑盒子是指一个系统的功能到底是什么,比如说,读书要读完会用;百合子是拆解这个系统的内部,对于读书的系统,怎么读书才能做到读了就会用。作者说对黑盒子的理解是自上而下,白盒子是自下而上的,为了方便理解,我用一个比喻来说明。
老大说,小的们,你们三天时间给我建出一个网站来。(黑盒子,建网站)
小的们先开会分工定内容定流程,然后小a先去搜集材料,小b找图片,小c写文案,小d修图片,最后交给小e编辑成文章,小f把这些东西写成程序做成网站。
这就是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作者还说了一段话很好
如果学习领域内的知识,具体到一门课,应该跟着教材或者老师讲解的思路,一步一步完成知识体系建设。把自己投身到课本所描绘的场景里,回到前人在哪个时候面对知识的场景中。至于面对的具体实际问题,去思考一下,如果是你,应该怎么做。
作者在这一节里面讲了一个学习过程中的“单向函数”,说正着看难,反过来容易。一开始我看到这里感觉很费劲,感觉大体懂了,又感觉没吃透。反复放过了两三次,最终决定还是要硬着头皮打通,用自己的话解读如下。有点老话说的,“会的不难,难的不会”的意思。碰到不会的地方,如果不解决,永远都是问题,如果解决了,以后这类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作者也说,这个地方说的类似第一章的“成长总有最优解”的内容,就是要精深,彻底搞懂,不要囫囵吞枣,似懂非懂的不懂装懂。还是拿读书举例子,很多人其实不会读书,还是一味地求快求多,结果呢?看完了以后过段时间跟没看一样,这样读了书有什么用?这说明还是不会读书。那么真正会读书应该是什么样子呢?首先应该明确标准,什么样叫会读书,读书读到什么程度,书的每一部分应该怎么看,知识点怎么抓,抓出来怎么重构知识,怎么将知识串成体系,怎么将书中的知识跟个人的认知结合起来,将学到的东西应用于生活······这个过程才白盒子的过程。很多人就是在这个环节,应该构建一个很关键的白盒子的系统的地方,一带而过,用了个简单以为看完书就代表读书了的东西一带而过了。这种,我们可以认为就是基础不扎实,因为白盒子部分缺失,导致未来一定会在一个地方影响进度或者被卡住。
结论都会带有前提和假设,如果忽略这些光记一个结论,无异于刻舟求剑。从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结论不重要,从假设出发得到结论的分析过程更有价值。这个过程便是白盒策略所能体现的。当严谨的分析,恰当的关联,一致的推理,和准确的计算连接在一起,才有可能取得许多重大的突破。
这里说了,很多人可能光看了结论,但是其实结论如果脱离了假设那就没有意义,另外,在特定的假设下,逻辑推导的思路和过程其实是更有意义的。这些假设,有可能是环境、时代背景,也可能是底层规律,而推导求解过程,恰恰是我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知道了这个结论重要,还是自己推导出结果的能力重要,哪个价值更高呢?
价值高的东西,人人都想要,但是哪能随随便便就能得到的呢!
度过从新手到大师的沉默期
因为成长要见效,从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一定相对漫长,至少要比即时反馈长的多的多。那么,对于普通需要即时反馈才能做点事的人来说,这简直是种折磨。所以浮躁,自然而然就出现了,耐不住寂寞了,有人放弃,有人投机取巧,死磕的人不多,这很正常,不然怎么说28法则是个规律呢。前面也说过了,碰到困难,就是死磕,死磕到底,让竞争者倒下去吧!领域基础的知识构建需要大量的沉默时间,撑下去就行了。如果碰到问题就换领域,那啥也别干了,光挖坑去了,怎么可能打出井。
能用思路解决的问题,不要用技巧
做事情一定要有思路,看到事情要先用黑盒子看看是个什么问题,再用白盒子拆解一下再去搞,或者用黄金思维圈模型,分析一下这是要干什么,为什么干,怎么干,干成什么样,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要上来想都不想就闷头搞!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有系统性思维,能看到系统中的关键的之处,主要矛盾。大格局才有思路,小格局怎么能看到思路呢,升维很关键。思路的问题是战略层面的问题,技术是战术执行层的东西,战略上看不清楚,底下的技术都是瞎搞,因为可能方向上就不对。作者最后归纳的一句话很好:
玩思路需要看执行、看体系,时间更长,力量更大,见效未必快。要把事情做的有效果,就是要通过持久来发挥力量,所以不打算用技巧干扰掩盖思路的重要性。
相信朴素的力量。
碎片化学习是自欺欺人
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属性就是“碎片化”。碎片化不是不能吸收知识,但是很难光利用碎片化的东西将知识串成体系。以前碎片化时代没有到来的时候都不能学好,时间被打碎了就能学习好了?可以选择碎片化形式的输入,但是学习是反碎片化的。
学习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入了领域的门,不停吸收知识,用自己的体系解构,然后还原成自己的东西。在脑海里生长,点点积累,长出体系,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有感觉,越来越完整。
构建学习的体系,构建知识的体系,需要密集的时间投入,要将逻辑贯穿在整个系统里面。
自学无能者的困境
成长有三个阶段,看不起,看不懂,这两个阶段如果过不去,最后的结果肯定就是被落下的远到看不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最快的方法就是找高手。高手不好找,可以付费找。其次是自学。自学的核心就是上网找,按图索骥,通过自己时间和努力,补充基础知识,缩小和别人的差距,起码和别人能有交流基础。这个时代,工作了以后哪里还能有人手把手教你学啊,又不是在学校里,更何况,在学校里有老师教的时候好好学了么?没耐心,不主动,等别人来教你,又没有付费意识,没救,等被收割吧。
我一直在坚持,怎么一直没有进步?
付出不一定有收获,因为也许是方法和方向错了呢!就像很多人认为读书多就能长知识,但如果读书方法不对,读书多也白瞎。恨别人没有用,成长只有自己对自己负责,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总结经验,反思迭代,改善自己的行动系统和学习系统,不断修正自己的假设,增加自己成功的概率。尽人事听天命,就行了。
进步的背后必然有不到位的执行
很多学习者的通病就是求快,求多,事实上是贪多嚼不烂,因为不明白慢就是快和做少得多,囫囵吞枣,黑白盒系统用错地方。关于这个部分前面也有讲,我觉得应该是属于刻意练习的部分,以后在读《刻意练习》这本书的时候再讲。另外,做一件事选择的标准不一样也决定了成果和收获不一样。
学习是和自己的偏见做斗争
学习不要有自己的偏见和执念,否则就不会出现没有效果的现象,换句话说,如果你的方法对,那么怎么会是现在的样子呢?认清楚这个,可能也就是说的空杯心态。听话照做别发挥,又扯回来了。按标准和要求做够,自己做完再说,通过行动的速度来加速成长的收敛速度。在按照高手高标准要求做的过程中会慢慢感受到的。
学习能力可以让你和世界连接
学什么东西不重要,怎么学才重要。学习的能力可以迁移,世界的底层规律,普世智慧可以通用,这种学习能力,是我们连接世界的机会。作为行业后进者,学习能力是弯道超车、努力追赶的唯一机会。
结果的差距终究是人的差距
“回顾曾经的自己,对于刚刚出现的好机会,若格局上狭隘,执行力与学习力不足,耐心缺失,心智不成熟,抓不住机会真是应该的。……结果的差距终究是人的差距。但是好歹我们都在不断地绘制自己的未来,所以下一笔,请努力画好点。”
高手的成长路径大都差不多,都是找对了方法又能持续行动的人。努力成为高手,跟高手一起玩,以前抓不住的不后悔,永远总结经验,为下次做准备,否则,又蹉跎了岁月,机会来了,也还是没能力抓住。
本章总结
真不知道第一次读这本书怎么读的,觉得作者说了那么多牛逼的东西。在读第二遍的时候,发现作者反复重复一件事,翻来覆去地说。感觉好像作者就是简单把博客硬攒成了一本书。核心就是那些,说的我都不想说了。
今天,进度赶上来了,理解速度和写作速度都很快,因为已经抓住了作者的总体逻辑,也抓住了作者的写作套路。就这短短的两周,我也用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通过持续行动,让自己看到了良好的效果。这本书读完了总结读书的白盒子,用于看下一本书。写了3000多字,大约写了不到两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