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现在要你自学一门课程,学习材料是一本书,你会怎么学?
大部人的习惯做法是不是这样:按照章节顺序把这本书从头到尾读一遍,中间遇到不懂的地方,查一查资料,遇到重点的地方,划一划线或者做一些摘抄,只要确保自己从头到尾完全看过并且看懂了整本书的内容,就算是把这本书学完了。
这种学习方法会有什么问题吗?
最大的问题是知识仅停留在学懂层面,而不能做到有效应用。虽然我们理解了全部的知识点,但只是在别人问到书中某一段话的意思时,我们能够解释出来,而如果遇到实际的问题,我们往往就不知道如何运用书中的知识点去解决问题。
分析下原因,为什么我们都会习惯性使用这种方法呢?
因为我们在从小到大的教育过程中接受到的都是这种学习方法,回想一下,上学时候我们都是怎么学习的?开学前老师先把教材发下来,在一个学期中老师带领我们把教材从头到尾学一遍,平常通过做题和考试来巩固对于教材中知识点的理解,最终的学习目标是确保我们弄懂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并且能够做出了相应的练习题。
那为什么这种学习方法在学校会普遍使用呢?
因为学校里的学习目标是考试取得高分,而这种方法能很好的保证实现这一目标,但在离开学校以后的学习目标就不再是应付考试了,而是解决实际问题,这时能够有效应用知识变得更加重要。当学习目标发生变化了,如果我们还使用原来的方法,那必然不能够实现我们的目标。
那么,离开学校进入职场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学习呢?
当然,搞懂知识点仍然是最基础的,但除此之外,在学习过程中,至少还有以下三点更为重要。
一是培养框架/结构性思维。这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学习,如果我们想要解决问题,那么思路比方法更加重要,解决问题前,先要有了清晰的思路,才能运用具体的方法。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学习和总结思维框架,将学习的关注点从具体知识点上挪开,放大到更全面的一个框架的学习和模仿上。
二是进行知识迁移的刻意练习。对知识最好的学习就是知识应用。我们每学会一个新知识点,就像掌握了一种新武器,然后可以有两种用法,一种是拿着这种武器到处去打打看,看看能搞定什么问题;另一种就是下次遇到了任何问题,就先用这种武器试试看,看看能不能搞定。我们学习的知识点越多,我们掌握的武器也就越多,当我们武器库足够丰富时,相信我们遇到任何问题肯定都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武器来搞定了。
三是搞懂知识点的底层逻辑。学习过程中,具体的知识点是我们常常会关注的,知识点的底层逻辑我们却不一定会搞得很清楚,但实际上,底层逻辑比具体的知识点更加重要。一方面,底层逻辑通常是一般规律,是从大量的具体个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更强的知识迁移性。另一方面,具体知识点很容易忘记,而搞懂了底层逻辑,我们对具体知识点能够理解的更加深入透彻,也就不会那么容易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