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看了TED的一个视频,讲述的是手机未来的形态变化,主要有三个方面,质量,形状以及感情。
大概的意思是说,点击未来的手机是可以感觉触点处的重量变化;看书时手机的厚度可以变宽(特别适合我这种喜欢抱着厚书的文艺逼);手机有时会心情不好啊,你可以通过轻轻的抚摸让它平静下来(不知为啥,我想到电影《她》,心怵怵,未来的手机还是个小公举嘞~)。
在演讲的最后,费边·赫墨特(讲者)的一句话深深刻在我脑海中,"Not humans should get much more technical in the future, rather than that technology, a bit more human.",意思就是:与其让人们变得越来越科技化,不如让科技变得更人性化。
让科技变得更人性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追求其物质的存在。看看新出的 iOS9,其很多的设计都有趋于实体化。屏幕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二维平面,如按钮的点击变得有质感了,被网友吐槽的新字体仔细看看似乎有点3D的感觉。
不禁感慨,数字化以及虚拟化的世界其实追求的还是实体化。人类追求的还是看到的,能感受到的事物。
好啦,铺垫铺了这么久,开始今天的正题。
首先,让我们膜拜下马叔叔,听听马叔叔在中国绿公司年会上说的一句话,“经常听到实体经济批评虚拟经济觉得很骄傲,虚拟经济说你们实体经济太土。其实真正的互联网经济是实体经济加上虚拟经济结合起来,才称之为真正的互联网经济。只有这两个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赢。
马叔叔给了我们这样一条公式:
互联网经济=虚拟经济+实体经济。
先别急着解释,举几个例子看看。
比如说简书的简书包以及罗辑思维的每周荐书。
从我个人的角度,简书和罗辑思维在这一点的营销方法是一样。首先给你一个平台,简书激发了你写作的欲望,这是甜头,从而慢慢地使用简书成为生活的一种习惯,那么内心里自然会越来越信任并且喜欢简书(真的蛮喜欢简书的)。这是虚拟世界先构建好的前路。紧接着,有了简书包,如此文艺,如此的简书风格的一款产品,也就自然入了你的法眼。这就是建立在虚拟世界之上的实体经济。
同理,罗辑思维的方法论也是大同小异。
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是需要这样的实体来连接与人的关系。
不过,这样的实体经济是狭义上的实体经济。
让我们再来膜拜马叔叔,马叔叔是这样说的:“互联网企业要想活得久、活得好,必须把自己变成一个真正普惠的技术,因为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普惠的技术,所以这是我们在这个情况下,在座所有的企业,如果有一天,你真正希望做到配合和协同作战,真正希望变成十年以后依旧能够生存、成长和健康发展的企业,要从组织思考、人才思考和文化思考上面,彻底的改变自己。”
跟着马叔叔这样的定义,让我们来看看德国的互联网。
德国,一个嘀嘀打车,余额宝没有生存之地的国家。
为什么?
因为所有的出租车公司都有自己的APP和预订电话,而且车辆配置合理。
因为所有的银行早有网络营销和APP移动产品,而且金融监管严密一视同仁。
在德国,很多传统行业都与互联网有着紧密的联系。互联网,作为一个辅助,促进着传统行业的发展。但对比国内现状,传统行业与互联网却是对立的,互联网压制着传统行业的发展。从哲学角度出发,国内的互联网的出发点都是“我思故我在”。
这就意味着,互联网的出发点是自己,考虑的也是自己本身。纵观当前狂热的创业大潮,以及会点Java就做个app的热潮,许多app的赢利点都是流量,所以关注的也只是流量,不过这样一来一般死得也比较快。至于说做到像马叔叔说的那样,“要从组织思考、人才思考和文化思考上面,彻底的改变自己”,还是没有。
如若还是惯用“我思故我在”的方法论,那么互联网的前景令人堪忧。
于是乎,本文提出的是“我在故我思”,意思是,互联网行业应该是实体经济的一个部分,而不是作为虚拟经济形成对立面,从而以这样的基调发展互联网特色的实体经济。
最后,再一次膜拜下马叔叔。
“今天我们所有人都在思考。目前互联网冲击了你的行业,对你的公司、你的行业、你的城市,有巨大的冲击。我觉得,未来的机会在于,有人称之为‘互联网+’,更多的应该思考‘传统经济+’,这里面应该加上互联网,也就是说互联网加上传统经济,才等于我们未来巨大的机会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