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视所有“用牺牲自己的方式来助长他人依赖的人”均为卑贱者,简称“贱人”。如果父母是这种贱人,儿女的人格便不会高贵;如果心理助人者是这种贱人,被帮助的对象只能更加卑贱!
我相信“21天形成一个习惯,90天形成一个稳定的习惯”。因此,对于正在进行的“文章点评新视角思维训练营”,我充满期待。
这一个月来,我除了早晨和中午各贡献两篇供大家点评的文章外,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对每位加入训练营的学员进行观察,但努力做到只“看”不“说”——确实需要“说”的时候,我采用的是单独交流。
那天我在群里说了几句话,提到了一个心理学专业名词,很多学员发懵就近乎本能地问那个词是什么意思。立马,我便看到有人把对这个词百度的结果贴了出来。
我给她发微信问:“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误吗?”
她立马就反应了过来,诚恳地说:“不该把百度的结果贴出来。”
我说:“尽管我已经反复强调过多次,但您却又一次在关键时候‘掉了链子’!您的做法让我很生气,但更担心通过您的做法所传递出来的焦虑,以及您始终难以克服的好为人师!”
她没再说什么,因为这样的话我已经跟她说过几次,哪怕心不服,嘴上也得服气。
昨天早晨我又试探性地贴出了一个学员提出的问题,结果还是有学员立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只能再次强调:“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一切好为人师,最终生不如死!”
正如以上我举的例子,这段时间,我从学员的简书和点评中发现了太多的问题,但我认为最严重的就是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甚至是赤膊上阵,而普遍缺乏必须具备的心理助人意识。
心理助人是助人自助!
这一点,必须印刻在每位试图通过心理成长的方式为他人提供帮助的助人者的骨子里,否则,所谓心理助人就成了一句空话,而且有百害而无一利。
可现实呢?
就是那位被我批评过的学员,在她所参加的历次课堂上,我都变着花样、力图穷尽各种可能地反复叮嘱——
“要对来访者的‘依赖’时刻保持警觉,要能够做到通过求助者的言谈便立马能区分开依赖的四种形式:不易察觉的依赖?阻抗式依赖?间接的依赖?直接依赖?”
“不要直接回答问题,而是迅速通过来访者提出的问题去发现问题背后隐含着的问题,然后判断这个问题是否具有心理学的性质并协助求助者解决其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都是当事人逃避的结果,解决心理问题必须从直面开始。因此,心理助人绝非告诉求助者‘怎么办’或者直接替代就能万事大吉,要在良好关系的基础上去探讨求助者‘为什么’成了这个样子,然后去发现到底求助者遇到的到底‘是什么’心理问题。”
“去看看‘咕咚’长的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
可一遇到问题,她的老毛病又犯了,我所说的又成了耳旁风。
心理助人意识要比心理助人能力更加重要,因为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就是说如果没有心理助人意识,心理助人能力就无从谈起。比如,当有学员遇到问题不是自己想法设法去解决而是习惯于求助时,一个有心理助人意识的助人者得迅速意识到对方的依赖心理,进而尝试着提供心理帮助——至多也就是提出“去百度一下”的建议,而不是自己百度后直接给予。
一个缺乏心理助人意识的人,是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助人的。这话适合于所有心理助人者,不只是专业咨询师。如果不信,看看那些总是唠叨不断,一边为儿女“干”着又一边“怨”着的父母就知道了!纵观儿女、父母和亲子关系的悲剧,无非就是违反了助人自助的原则,从而使得依赖得以持续满足的结果。
哪有例外呢!
北岛有诗说“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证,卑鄙是卑鄙者的墓志铭”,我更喜欢将“高尚”换成“高贵”,将“卑鄙”换成“卑贱”,然后讲给那些卑贱者听。
或问:“卑贱者”指什么人?
必答:是那些人家没有“求”就主动去“帮”的人,这种人最卑贱;也指那些人家凡是有“求”就一定要“帮”——不管自己愿意不愿意——的人,这种人次卑贱;还指那些……
像我这样的心理医生,视所有“用牺牲自己的方式来助长他人依赖的人”均为卑贱者,简称“贱人”。
如果父母是这种贱人,儿女的人格便不会高贵;如果心理助人者是这种贱人,被帮助者只能更加卑贱!
一言以蔽之,所谓强化心理服务意识,就是努力不做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