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本质
如果把世界上的人、物都看成一个节点,那么对于上世纪80年代以前来说,世界可能是这样的:
自从有了互联网,世界是这样的:
横向来说,在没有互联网以前各个节点的联系是单一的一条线。而互联网将这些节点以一对多、多对多的形式连接起来,形成了一张网,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催生出一些新的科技、新的平台,将这张网变得越来越广,所覆盖的节点也越来越多。
纵向来说,从线到网不是几年就形成了,而是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在这些年中,这张网也是经历了不断地迭代才形成了今天的样子,像在爬一栋摩天大楼一样,之前的版本被我们踩在脚下,而且我们永远不知道顶层在哪里。
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先看这张图:
这些大咖说的都对,但我认为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一个工具,人们有了信息共享聚合的需求这才创造了一款工具来解决这个问题,当这款工具被制造出来的时候,我们发现好像对之稍加改造(这里的改造分为两个含义:其一是应用对象的改变,从军事领域到大众领域;其二是基于互联网的特点而得到发展的其他行业)就会利用它更好的完成很多事,就像军训的时候,我们改造卫生巾来做鞋垫,我想发明卫生巾的人看到它还能用来做鞋垫也会很吃惊的。
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所以每当我看到别人在谈互联网怎么怎么牛逼的时候都在想是不是他忘了互联网是被我们创造出来的!
不要说互联网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而要想我们能利用互联网做些什么!
工具的本质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所以顺便提一下对于机器人会取代人类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NO。
产品经理的本质
前面说了互联网是将人、物形成的节点进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连接起来所形成的网状结构,那么产品经理则是对这些节点关系进行不断地解构重构、再解构再重构。
以打车为例,以前我们在路边招手打车,只有自己与司机这两个节点有联系,而滴滴打车的出现则是将原有两点一线的结构解构掉,将自己、以自己为中心周围的所有滴滴车主、顺风的乘客等多个节点进行重构。
互联网也是由于不断地解构重构,不断地在原有的高度上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发展。
说的具体一点,产品经理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人。他是产品的负责人,负责驱动和影响技术、测试、设计、运营等人员协助自己完成整个产品的设计,并输出有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而考验产品经理的则是如何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
这些问题又分为可以解决的问题、不值得解决的问题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对于可以解决的问题,产品经理要做的就是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合理的解决它,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但只要产生的新问题能被解决掉它就不是个问题。产品经理还需要学会做平衡:如果你做的是小众型产品,那么不要考虑不是你用户群体的需求;如果你做的是大众型产品,则要谨记28原则;老板提了不需要的需求,如何平衡老板和产品之间的关系等等。就像过独木桥,不仅需要保持各方向的平衡,还需要你走过去!
对于不值得解决的问题,比如在校园创业里常见的免费或收取小额佣金来替人取快递,我认为就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切入点很好,解决同学们懒得取或者没时间的问题,但是会有多少人用呢,我们普遍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是找舍友去取,所以它的盈利点不稳定,导致这种项目不会做长久。这种项目适合大型的快递公司去做,为什么这样说呢,5月9日下午菜鸟网络与高德地图联合发布物流数据开放平台,双方将打通底层地址数据,建设国内最先进的5级地址库。什么是5级地址库,就是精确到楼,也就是说用户在填写送货地址时,省、市、区县、街道和乡镇这4级地址后连楼号都自动定位生成了,所以以后的快递服务很可能就直接送货到楼了。那为什么这些大公司的盈利点就稳定了?因为一旦这种模式形成立刻会被应用到物流、O2O、导航、气象等各种场景,公司只需要坐等收钱就好了。再加上未来无人车无人机送货技术的应用,对于代取快递这种项目来说作为学生团队是不值得做的。
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又分为暂时不能解决和一直无法解决两类。没有什么是技术达不到的,有的只是资源的不充足。产品经理需要做的就是在现有资源下寻找平衡,并对以后有资源的情况做准备。
创业公司不要做市场教育
所实习的公司目前在做一款针对老年人智慧养老的产品。目前来说为老年人设计的产品市场存在很大的空白,这在未来将会是一块必争之地。但是互联网+养老这一理念目前还未普及,所以让用户了解并接受该理念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谁来教育用户呢?老师在为我们介绍该项目的时候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移动G3、天翼3G、沃3G这三个词大家都很熟悉,09年当中国正式进入3G时代的时候,移动和电信花了很长的时间打广告来告诉人们3G有多么多么好,而这时的联通没有任何动作,当人们都知道了3G的好处时联通这才发力,与iPhone、三星手机达成合作协议,那年的联通3G手机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50%。
如果对这个例子不明白,我再举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是从《网易云音乐产品经理答疑|为什么不做音乐评分》的文章里借用的,作者是王诗沐:1.豆瓣电影把电影的评分做到了很棒,但是他木有做买票,导致与电影市场的爆发机会失之交臂。2.大众点评把餐馆的评分也做到了很棒,经过这么多年的教育,终于让用户养成了出门吃饭前先打开点评看看吃什么的习惯。
豆瓣电影和大众点评让用户养成了以评分和评价的方式判断电影和美食好坏的习惯,这为后来者进入市场做了很好的铺垫,一旦用户养成了这个习惯,他们自然不会满足于现状,这时如果有一款产品比之前做的更深一步那它就赢了。
市场教育是每个新东西出现后必须要做的,更倾向于公益,基本没有回报,创业公司不需要花大把的时间和金钱在这方面,更多的是由财大气粗的公司来做的。相比而言,不如把更多的精力花费到自己的产品身上,一旦市场教育完成,要保证你的产品能立刻被用户接受并使用,这才是创业公司的重心。
一款产品的从0到1
目前在公司做的这个项目已经完成产品设计,正处于开发阶段。我亲身经历了这款产品的从0.5到1,为什么是从0.5开始呢,因为我没有参与到项目前期的市场调研。
总的来说,一款产品从0到1产品经理会经历这些过程:一个点子(需求)、市场调研(验证)、画流程图(类图、时序图、流程图)、制作原型、输出产品需求文档、产品开发。在这些过程中需要和老板、设计、开发、运营人员进行不断地评审、修改、再评审、再修改,最终形成我们1.0版本的产品。
我们的产品重新设计了一次,小的改动更是多的不行。虽然我只是做执行层面的事而且只是一小部分,但确实感觉很繁琐。具体的我就不细说了,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会有深刻印象,不过这些付出都是为了让我们的产品变得更好。也感谢我的老师,他对产品的理解以及对工具的熟练程度是我需要不断学习的地方。
对实习生的建议
不懂的要主动去问,不仅是为了学习,也为了减少工作过程中的无用功。当时写PRD的时候没有仔细问清具体格式(每个公司和每个产品经理写PRD时内容可能一样,但是格式上会有自己的习惯),导致我熬了半晚上写完的PRD第二天得重写,浪费了很多时间。
多关注互联网资讯、最新的科技或者产品的文章,不要总是把眼光局限在你的工作上。
多看书,而且少看带有产品经理四个字的书。在没实习前,我也看过很多带有这四个字的书籍,学会了很多方法论,但是当我入行以后,发现其实那些书籍没必要读,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老师会手把手教你,另一方面如果你有想法自然会自己学到一些东西,这些通过实践学来的比看所谓的方法论有效的多。现在的我更倾向于看一些心理学、设计学、互联网历史的书籍,能打开我的思路,这里推荐一些:《定位》《乌合之众》《大数据》《浪潮之巅》《我的互联网方法论》《增长黑客》《学会提问》《关键对话》等。真的,当你爱上某些东西的时候,就会觉得怎么学都不够。
多去体验不同的APP,跟竞品做对比,它有什么优势、劣势,为什么它没有做竞品做了的功能,不需要写长篇大论的竞品分析报告,你只需要去思考或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形成你自己的分析思路,可以跟老师交流你的想法,或者有一天偶然看到某篇好的文章,比如《网易云音乐产品经理答疑|为什么不做音乐评分》,你就可以打开看看,验证你的思路,学习你没有想到的方面。
其实,当你真的入行以后你会发现并不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最后,借用张小龙老师的话:我所说的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