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录》读书笔记

忏悔录读书笔记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忏悔录三部曲

  1. 奥古斯丁
    以神为倾述对象,追述自己走向基督教信仰的过程
  2. 卢梭
    卢梭的忏悔录是一本文学自传,书中详尽作者的过往,主要是对自己生平所犯错误的辩解以及对自己当时所受迫害的呐喊和申述
  3. 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的忏悔录是针对人类生活的意义和信仰问题的探索。阐述了作者宗教、信仰、科学和哲学的思考,细致的描写了作者如何陷入虚无,又如何完成自救的过程。

列夫托尔斯泰的三次精神危机

  1. 青年时期的道德困惑
    列夫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青年时期的列夫托尔斯泰沉迷赌博、酒色之中,糜烂的生活方式与其内心深处所信仰的道德完善相悖,从而导致他对生活感到空虚。这在忏悔录中也又详细的描写
    • 回想起那些年,我不能不感到可怕、厌恶和痛心。我在战场上杀人,为了杀死对方而挑起决斗,耍钱打牌,吞食农民的劳动成果,残酷的惩罚他们,淫乱,欺骗。说谎、盗窃、各种各样的通奸、酗酒、施暴、杀人......没有哪一种罪行是我没有干过的,我却因为这一切收到称赞,我的同龄人过去和现在都认为我是一个比较有道德的人
  2. 中年时期的信仰危机
    在此期间,列夫托尔斯泰凭借《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攀上了文学高峰,却陷入了严重的信仰危机。他对宗教的教义产生怀疑,并对所处社会的不公,贫富差距等问题产生极度的不满。也是在此时,列夫托尔斯泰深入研究了非常多的宗教典籍,试图从中找到真正的信仰,进一步找到人生的意义。经历了一系列的思考,形成了独特的宗教哲学体系,强调爱、推崇简朴的生活方式。
  3. 晚年时期的社会与宗教革命
    为了践行自己的理念,万年的列夫托尔斯泰放弃了自己大部分财产,尝试过上农民般简单的劳动生活,这导致其与家人之间冲突家加剧,同时面临健康和孤独等问题,从而导致他深深的陷入苦恼之中。

忏悔录

对逝去岁月的回顾和总结(1~3)

  1. 在第一章中,列夫托尔斯泰阐述了自己时如何脱离宗教的。列夫托尔斯泰回忆道,他出生即受洗礼,儿时一直信教,11岁时却听说“上帝不存在”,十六岁起停止做祷告并自动不再上教堂和持斋,随后便脱离了宗教,转而信仰完善。但此时,对于完善内容、目的是什么,列夫托尔斯泰并不是十分清楚。作者认为完善智力、完善意志、完善体格都始自道德完善,但很快就会被全面完善取代:不是希望在自己或上帝面前变得更好,而是希望在别人面前变得更好,随后又变成希望要比别人更强--更有名望、更重要、更富有。
  • 这些人(脱离宗教的人)跟大家一样地生活着,而大家生活所依据的原则不仅与教义毫无相同之处,而且大部分与之背道而驰;交易不参与生活,在与别人的的交往中永远用不着它,在个人生活中也永远不必照其行事;这种教义是在脱离生活并独立于生活的某个地方被信奉着。

  • 我不再信仰从童年时代所交给我的一切,但是我又某种信仰。至于我信仰什么,我却怎么也说不出来。我相信上帝,或者不如说,我不否定上帝,至于是怎样的上帝,我就说不上来了。我也不否定基督和他的教义,但他的教义是什么,我也说不上来。

  1. 在第二章中,作者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忏悔。列夫托尔斯泰写道每当自己袒露自己想成为一个品格优秀的人时,总是受到轻蔑个嘲笑,但当自己沉湎于卑劣的欲念时,我就受到称赞和鼓励。列夫托尔斯泰描写自己“最最纯洁的姑妈”最大的心愿就是他可以和有夫之妇发生关系:没有什么比同一个上流社会的妇人发生关系更能造就一个年轻人了。
  • 回想起那些年,我不能不感到可怕、厌恶和痛心。我在战场上杀人,为了杀死对方而挑起决斗,耍钱打牌,吞食农民的劳动,残酷地惩罚他们,淫乱、欺骗。说谎、盗窃、各式各样的通奸、酗酒、施暴、杀人......没有哪一种罪是我没有干过的。我却因为这一切受到称赞,我的同龄人过去和现在都认为我是一个比较有道德的人

列夫托尔斯泰在这样生活了十年以后,出于虚荣心、利欲和自负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并开始将相信诗歌的作用和生活的发展作为自己的信仰,作者以及作家同行们都觉得自己的使命是教育别人,但是对于要教什么,作者并不清楚。

  • 我是艺术家、诗人;我写作,教育人,而自己却不知道教什么。然而为此人们付给我金钱,我有佳肴美馔、豪华住宅、漂亮女人,跻身上流社会,享有名望,可见我交给别人的乃是很好的东西

这样生活三年后,作者开始对相信诗歌的作用和生活的发展这一信仰产生怀疑,其原因是:

  1. 这一信仰的献身者们并不是所有人都意见一致。
  2. 这一信仰的献身者们--作家们,都是没有道德的人,而且大多数都是坏人,性格卑鄙的人。

事后作者意识到作家们真正想要的并不是教育别人,而是获得尽量多的金钱和赞扬。

  1. 在第三章中,作者去到欧洲生活,接触了先进的学问,开始信仰“进步”。但是当作者在巴黎目睹执行死亡的场面时,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对“进步”的迷信十分脆弱。从国外回去后列夫托尔斯泰搬到农村去住,开办小学。作者认为自己此时单纯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教育别人,并且为了了解:怎么能够做到自己一无所知却能教育别人,作者再次出国,在解放农奴那一年,作者再次回国担任调解人的职务,开始:在学校里教育没有文化的人,并通过我办的那份杂志(雅斯纳亚 · 波良纳),教育有文化的人,一年后,作者感到精疲力竭,并病倒了,于是作者丢下一切,去草原上巴什基尔人那里——去呼吸空气,喝马奶酒,过动物那样的生活。随后作者结婚了,此后作者的全部生活都集中在家庭生活,作者转而追求幸福的家庭生活,并一直持续了十五年。
    到此,作者经历了信仰宗教、信仰完善、信仰全部完善、追求进步、追求幸福的家庭生活等一系列的信仰转变。在第三章的结尾,作者描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奇怪现象:突然有几分钟,我先是感到茫然莫解,生命停顿了,好像我不知道我应该怎么活下去,我该做什么;接着便惊慌失措,陷入绝望。由此作者开始了接下来一些列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对生命意义的追问(4~7)

  1. 作者在经历了十五年的幸福生活以后,突然意识生——毫无意义。作者觉得生命不过是不知道谁对其开的一个愚蠢而恶毒的玩笑,并开始被自杀的念头所笼罩。为了描述自己的感觉,作者在此引用了一则东方寓言:一位行人路上遭遇猛兽,只好躲到一口枯井中,井底有恶龙(死亡),他抓住井壁上的一根灌木(生命),悬在半空,一黑一白两只老鼠(昼夜)不停的啃噬那根灌木,他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于此同时,他发现灌木的叶片上有几滴蜜(生的欢乐),便伸出舌头去舔。
  • 我清清楚楚的看到那条龙,所以已感觉不到蜜的甜味。

  • 于是我,一个幸福的人,每晚脱衣服时,就要把腰带拿到外面去——每晚我的房间里都只有我独自一人——以免在立柜间搭的横梁上吊死;我也不会带着猎枪去打猎,以免经不起诱惑而用轻而易举的方式拜托生。

  • 我仿佛活着活着,走着走着,结果走到了深渊跟前,清楚的看到,前面除了毁灭什么也没有。但我不能停步,不能后退,也不能闭眼不看:前面什么也没有,只有虚幻的生活和幸福,真实的苦难和死亡——只有彻底的毁灭。

  • 如果我时一个住在深林里的人,知道这座深林时走不出去的,那么我还能够活下去,可是我却像一个在森林里迷路的人,由于迷路而惊恐万分,于是东奔西跑,想找到一条出路,同时明明知道,越走只会越加迷茫,却又不能不四处乱窜。

  1. 作者在第五章提出了本书重点探讨的问题:我今天所做的和我明天将要做的会得到什么结果呢,我的一生会得到什么结果呢?后续的所有章节都是作者对此问题的追问,作者先是寄希望于经验科学和思辨科学,随后作者得出结论便是:经验科学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现象的因果连贯性,只要一涉及到终极原因这一问题,就会是一派胡言;思辨科学的任务是认识生的非因果关系的本质,只要一研究有因果关系的现象,如社会现象、历史现象、也就会是一派胡言。于是作者明白在这两个领域找不到想要的答案。
  2. 作者在第六章里对苏格拉底、所罗门、叔本华和释迦牟尼的对人生意义的结论进行了分析,最后依然只能得出生是恶的结论。
  • 就这样,我在知识中徘徊寻觅,不仅没有使我摆脱我的绝望处境,反而加深了我的绝望
  • 不要自我欺骗了。一切都是虚空。幸福的知识尚未降生的人,死比生好,应当从生中解脱。
  1. 第七章作者试图从身边人身上寻找答案,总结除了“我”这个圈子的人要摆脱我们大家的可怕处境有四条出路
  • 第一条出路是视而不见,即不知道也不明白生是恶并毫无意义

  • 第二条出路是享乐,即已经知道生是毫无希望,便有什么福可享且享之,既不去瞧龙,也不去看鼠,而是尽情的舔蜜

  • 第三条出路靠力量和毅力,即明白生是恶并毫无意义,便把它毁灭

  • 第四条出路是软弱,即明白生是恶并毫无意义,却仍然苟且偷生(作者属于此类)
    这四种“解脱方式”作者都做不到,它因此悲叹:莫非就我和叔本华这么聪明,竟然明白了生是恶并毫无意义?作者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思考并确定的得出生毫无意义,却并未自杀,这使得作者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某些想法可能不正确,并思考是否还有某些东西是自己还不知道的。

  • 这种怀疑是这样的:我,我的理性,认识到生是不合理的。如果最高理性不存在(它并不存在,也没有什么能够证明它存在),那么对我来说,理性就是生命的创造者。如果没有理性,生命对我来说也不存在了。既然理性本身是生命的创造者,那么它又怎么会否定生呢?或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没有生命,那么就不存在我的理性,可见,理性是生命之子。生是一切。理性是生命之果,而这个理性却否定生本身。我感觉到,这里有点不对头。

  • 尽管我们的智慧毫无疑问是可靠的,它却并没有给予我们关于我们生的意义的知识。而创造生活的整个人类,千百万人,却并不怀疑生的意义。

  • 自有生命开始(对生命我略有所知),人们就生活着,也知道生是虚空这一论断(这一论断向我表明生是毫无意义的)可人们照样生活并赋予它某种意义。

对理性和信仰的思考(8~12)

  1. 第八章开始,作者意识到自己所处阶级的局限性,开始把目光从由学者、富人、闲人所组成的狭小圈子转向整个人类并意识到,如果想活下去并理解生的意义,那么就不应该到那些丧失生的意义而想要自杀的人那里去寻找,而应当到亿万活过和活着的人那里去寻找,正是他们创造生活并承担这自己和我们的生活。在既无学问又不富有的广大普通群众身上,作者发现此前的4个分类并不适用。广大群众认为自杀是最大的恶。作者指出因为宗教的存在,广大人民群众才会以不合乎理性的认识承认生的意义。
  • 我不能说他们不理解问题,因为他们自己提出了这个问题并十分明确的做了回答。我也不能称他们为享乐者,因为他们生活中贫困和苦难多于享受;我更加不能说他们不明智地过着毫无意义的生活,因为他们对生活中任何一个行动和对死亡本身都能做出解释。
  • 按照宗教得出的结论是:要理解生的意义,我就必须摒弃理性,然而却正是理性需要知道这个意义。(矛盾出现了)
  1. 在第九章作者对自己的思考方式进行了反思,从而看到了自己在思考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这个错误就是我的思考与我提出的问题不相符合。作者意识到自己在推论中经常把有限与有限相比,无限与无限相比,于是得出的结论也只能是:力量是力量,物质是物质,意志是意志,无限性是无限性,无是无,由无已无法再前进一步了。进一步作者明白了只有在推论中引入有限对无限的关系问题,才可能获取答案,这正式宗教所具有特性:无论什么宗教,无论它对谁做出无论什么样的回答,宗教的一切回答都是赋予人的有限存在以无限的意义——不会被苦难、贫困和死亡所毁灭的意义。
  • 我的问:我的生具有何种超越时间、超越因果关系和超越空间的意义?可是我回答的却是这样一个问题:我的生具有何种时间上的、因果关系上的和空间上的意义呢?结果在长时间的思考后我作出了如下回答:毫无意义
  • 借助上帝的概念、自由的概念、善的概念可使有限与无限等同起来,使生活的意义,我们将所有这些概念进行了逻辑的分析。结果是,所有这些概念都经不起理性的批判。
  1. 在明白了宗教对生的意义之后,作者开始试图在宗教中进一步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他先是求教于自己所在圈子中的人,这使得作者再一次陷入痛苦之中,随后作者明白,这些人所信仰的宗教并不是作者想要寻找的宗教,而只是生活中享乐主义的娱乐之一。于是作者再一次将目光聚焦在圈子之外的教徒的身上,这类教徒包括:穷人、普通人、没有学问的人、朝圣者、僧侣、分裂派教徒和庄稼人。正是在劳动人民的信仰中,托尔斯泰发现了真正的宗教情感,普通人从不抱怨生活,包括生活中的苦难,他们心平气和,忍受一切。
  • 他们向我讲述的教义越多、越详细,我就越加清楚的看到他们是如何地误入歧途,我所抱的在他们的信仰中找到生的意义的解释这一希望也化为泡影。
  • 我们圈子中那些教徒的迷信是他们不需要的,跟他们的生活沾不上边,仅仅是享乐主义的消遣而已。劳动人民中教徒的迷信则与他们生活紧密相连,乃至难以想象他们的生活能够没有它们,因为它们是他们生活必不可少的条件
  1. 接下来作者连续用7个我明白了进一步总结了自己为何会觉得在抛弃宗教后又觉得它充满意义,为何会在寻找人生的意义时迷失方向,为何自己会得出生是恶的结论,为何又从劳动者身上感受到了生的意义。意识到理性知识的错误后,作者从思考游戏中解脱出来,转而重新开始相信上帝的存在:他知道并看见我的寻求,绝望和斗争。他是存在的。承认了这一点之后,作者便能感觉到生的可能和生的快乐。但是只要作者开始探究自己对上帝的态度,又会陷入绝望并再一次产生自杀的念头。作者进一步探究后得出上帝的概念并不是上帝,自己想寻找的上帝是生命不可缺少那个东西,最终作者回到了信仰上帝,信仰道德完善和信仰体现着生命意义的老传统。

对东正教的抨击(13~16)

  1. 作者再一次想在东正教以及东正教的教义中寻找生命的意义,重新开始做礼拜,做祷告,持斋,吃素,并坚信:这些宗教信条赋予生活以意义。列夫托尔斯泰认为:任何宗教的实质在于他能赋予生命以一种不被随死亡而消失的意义。此时,列夫托尔斯泰抑制自己的理性,完全听从老传统。那时他并未意识到,东正教和自己真正相信的彼此相爱之间的差异,但是作者即使压抑自己的理性,还是无法做到信仰圣父、圣子和圣灵。
  • 那时我没有看到,爱的接合可以产生最伟大的爱,但绝不会产生用明确文字记载在《尼西亚信经》中的神学真理;我也没有看到,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使真理一定表现成为结合为一体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1. 接下来作者详细阐述了教义以及宗教活动中诸多不合理的地方,并慢慢意识到自己信奉宗教,乃是因为在宗教之外作者只找到了毁灭,于是便屈服了。进一步作者明白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全身心的信奉东正教。
  2. 第十五章作者细致的描述了东正教不合理的地方:
  • 东正教会对其他教会的态度与其教义严重违背

  • 东正教对待战争和刑法的态度也与宗教的首要原理相违背
    基于以上两点,作者再一次彻底放弃与东正教往来的可能

  • 我全明白了。我在寻求信仰和生的力量,而他们寻求的却是在人们面前履行某些义务的最佳手段

  1. 最后作者得出了结论:宗教知识并不完全使真理。至此也可以看出,作者在经历了苦苦寻觅后,并没有找到他想要的答案,或许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那样,寻找上帝的存在,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至于使怎样的上帝,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了。

总结

列夫托尔斯泰的忏悔录最后以一场梦作为结束,这是作者完成全书三年后所作的补笔。作者描述这个梦可以将自己冗长叙述全部包揽无疑,并使之鲜明而清晰。他梦见自己仰面躺着,突然开始思考自己从未思考过的问题:我是怎么躺着的,我躺在哪里?结果他发现自己躺着一张吊床上,为了躺的更舒服,他倒换两腿,却发现自己两脚悬空,再往下看,发现自己处在无法想象的高处,下面的无底的深渊。最后他发现,他仅仅是躺在一根带子上,却保持着平衡,毫无疑问不会掉下去。作者以一场梦作为结尾,赋予了全书开放性的结构,同时也表明作者并没有完成自己的思考,并未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只不过找到了维系平衡的方式而已。

  • 下面的无限令我厌恶和恐惧,上面的无限吸引我并使我坚定起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