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之旅之三
茶忆茅山
说到句容茅山,大家第一印像应当是新四军与茅山革命根据。
1943年,新四军东进北上,陈毅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迅速的插向句容茅山,准备从南京与泰州间渡江北上。在茅山逗留期间,新四军宣传抗日,发动群众,围攻句容敌寇,伏击金坛鬼子,赤山拔日寇据点。抗日烽火迅然燃烧在毛山之上。陈毅与茅山茶的故事更给新四军茅山抗日带来一段神奇佳话。茅山,山清水秀,自然有茶,而当时的茶商是茅山地区的主要地方势力。茅山靠近南京,受日寇和国民党投降派的宣传毒害,当时的地方茶商并不信任共产党新四军。为了打开抗日局面,陈毅亲自出马,拜访茶商,吟诗下棋,结交茶商。于是,茶,就成了交流的媒介,喝茶下棋之间,陈毅爽朗大方的人格魅力,简洁到位的抗日宣传,一下就征服了广大茶商,于是很多茶商都成为他的朋友。后来成为新四军当地抗日的坚定支持者,再后来很多成为坚定共产主义者。如纪振纲,樊玉林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所以,在茅山的抗日烽火中,茅山茶,功不可没。
茅山,我是一九九零年因为石油勘探来到此地,所以,我对茅山的记忆,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这么多年过去,想茅山的发展,肯定远远的走远我的记忆。
茅山从北向南有三座大山,一字排开,三茅峰,二毛峰和大茅峰。一座比一座高大并紧密相连。著名的茅山道观就建在最高的大茅峰峰顶之上。当年茅山脚下,一条不宽的柏油公路从南京一直通到茅山。九十年代初,山里有柏油公路,在其他地方是不可想象的事。这主要得益与句容茅山是南京的南大门,大山里驻有大量军区部队。茅山道观建在海拔一千多米高的大茅峰上,这里也是江湖传说中茅山道士的起源地。当年,受新四军抗日宣传的影响,很多茅山道士思想转变,他们脱下道袍,穿上新四军的战衣,冲锋在抗日的第一线。茅山道士参军抗日,激怒了住句容的日寇,他们攻上道观,屠杀道士,焚烧道观。持抗日同情心的道长张真人,为护道观,英勇不屈,最后洵身火海。后新四军为茅山道观与道士复仇,参军的道士新四军战士一直冲锋在最前边,连拔茅山句容等多地日寇据点,狠狠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二毛峰,比大茅峰稍矮,但林深树密。我们开始都认为这样的大山,里面定是荒芜人烟。可我们错了,原来密林掩盖之下,里面是阡陌交通!密林之中全是兵营,竟然还有导弹部队。作为南京的南大门的茅山,南京军区此重兵驻防,亦是自然。当时军事管里区戒备森严,一般人根本不能进入。我们勘探找油进入大山,由于勘探测线需经营区,部分勘探人员要进入施工。所以通过军地协调,小部份人员可以进入军事管理区域。作为仪器操作员,我有幸和仪器车一起进入营区。但我们的活动范围非常有限,吃饭上厕所都有严格规定,可见军队纪律的森严。一次,我闲暇和两位师傅一起徒步翻越二毛峰游玩锻炼,不料半山腰中遇见岗哨,差点把我们三个当着间谍抓起来,幸好我们的石油勘探服装和我去军营上仪器的通行证救了我们。攀上峰顶,我们没见一览众山小之美景,却见多个导弹发射架藏于山间凸凹之中。
三茅峰在茅山最北边,是一座并不高大的山峰,坡缓树稀,但草木旺盛,很多草坪都是人为种植。这里已经靠近句容县城,九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已呈蓬勃之势,旅游业在地方领导的意识中已经升起,所有一切可能都是在为茅山开发做准备吧。
我们石油勘探队当时住在二毛峰下柏油公路路东的一个山坡上,住地以前是上山下乡的知青点,一个院子,一栋二层主楼,上下约几十间房屋,前面还有几排平房。总体感觉这里曾经住过很多下放知青。知青返城多年,房子已经荒芜。由于这里地处山的深处,地僻人稀,附近也没有多少百姓人家,就更没有老百姓来此抢房占屋。当地政府安排一户带着孙女的老头老太看守院子,他们全家没事就利用这废弃房屋养鸡养鸭。我们的到来,让他家的鸡鸭生意更加兴隆。此时房子都已没了窗户,门也全部朽坏。用这房子做宿舍,呵呵,条件就特别艰苦。为了住宿,队上买来塑料布和竹片发放到各班组,自己定窗户,做简易门。真正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记得那年茅山的冬天特别寒冷,我们的房间冷的像冰库,凛冽的山风吹的塑料布窗户和简易门呜呜作响。我们一回到房间,就是拱进被窝,守着电热毯那点可怜的温度取暖。
那年,茅山的雪下的特别大,满山遍野都隐没在皑皑的白雪之中,虽银装素裹,但分外妖娆。我们野外勘探工作为大雪所困,只能停工。队上停工,给我们几个刚参加工作又特别爱玩的兄弟提供了玩雪的机会。小彭来自南方广东,哪见过如此大雪,高兴的是又蹦又跳,大雪中和几个同是南方的员工,一起滚雪球打雪仗。那雪团不时抛到来回路过的我们身上,惹得大家也童心大发,兴高采烈的加入打雪仗的行列中。记得真正好玩的,是林中雪地打山鸡,我们住在半山腰,满山遍野都是松林,大雪压松,团团如雪盖,树头与地面之间又形成一个空间。我们喜戏林中,少能见天。有时对着一颗树猛踹,那满树的白雪哗哗落下,登时满头满脖落满白雪,瞬间成为雪人。乐声滔滔响彻林间,真的是快乐无穷。那时改革开放方兴未艾。还没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说,动物保护与支枪管理也没有现在严格。所以队上有的职工就持有气枪。听说山里有山鸡,好吃又好玩,于是我们几个就拿着同事的气枪雄赳赳的进入山林。地面的雪已很厚,天空的雪还在下。山里山鸡缺少食物,只好落地扒雪找松子充饥。这深山之处,山鸡也确实许多,我们刚进山林,就发现不远处有只山鸡在那盘亘,五彩羽毛,大红鸡冠,真的非常美丽。我们几个稳住激动心,靠树瞄准,啪的一枪,见那山鸡扑棱棱的飞起,又一头栽倒在雪地中。我们兴奋的跑过去抓住山鸡,呵,是打中了翅膀!这样没多久我们就打了三四只山鸡。正高兴之时,一个满身雪雾,头戴斗笠的猎人走了过来,他看了看我们打的山鸡,然后对我们说,“山里的猎人都知道,山鸡打母不打公,一只公的,可领带一群母山鸡,这样就可以带来很多小山鸡,延续种群。你看看你们,打的都是公山鸡。你们这样,是要灭绝山鸡种群的”。我们几个听了猎人的话,都感惭愧,于是立刻放跑能飞的山鸡,算是为自己的行为忏悔。
茅山以茶著名,所以到了茅山不能不说茶。我们居住的半山腰,南边不远处就有一个非常大的茶场,听说当年知情,就是来此茶场上山下乡的。那茶园,一排排,一片片,碧蓝清绿。三月江南,清明雨细,正是一年采茶的好时节。园内采茶的,姑娘大嫂,大娘大妈,甚至奶奶都能见到。采茶时她们都是茶裙围腰,顺着行行茶树边走边采。采茶中欢声笑语,打闹玩笑,时时传来,不知谁一首茶歌引领,顿时整个茶园歌声一片。或一片乌云飘来,沥沥细雨,欢乐成行。
春里江南,雨多路滑,车行危险,抑制了我们勘探队的勘探工作,却正好给我们一个了解采茶制茶的机会。我们几个年轻人不怕雨滑,于是结伴出行茶场看采茶。采茶女工们对我们的到来并不拒绝,还热情的教我们如何采茶,如何分辨新叶与老叶。我们几个也就采的不亦乐乎。突然,小彭推了一下我,用手指前面的一个采茶女孩,“看,那不是我们住地那老爹家的孙女吗” ?女孩儿回望我们,嫣然一笑。哦,美!那花兰头巾蓝色外杉,映寸翠色茶园,瞬间定格我的脑海多年。此时走过去的小彭亦与她相谈甚欢。说说这女孩儿,大约十八七岁的样子吧,甜美清纯。典型的江南美女。因住与深山,早就辍学了,听说他父母都是去了上海打工,她就跟着爷爷奶奶住在这知青点看房子。别看女孩书读不多,却很有江南人的经济头脑,我们来之前,她在家养鸡养鸭,然后拿去句容出售改善家庭生活。我们来后,因大家经常去他家买鸡鸭做吃食,她渐渐的看到了赚钱门道,于是去句容县城买回好多鸡头和猪头肉,和爷爷奶奶一起做成卤货推销给我们,由于半山腰驻地远离街镇,她的生意在我们勘探队非常红火。十七八岁的女孩,正是青春逼人之时,我们勘探队就有好几个男孩围着她转,我就好几次看到小彭和她在林中散步于黄昏。后来句容勘探结束回基地,我问小彭与那个女孩的关系,小彭一声叹息!看来又是一个美好遗憾。
我在茶场也问了一些关于制茶煮茶的茶道,采茶女工给我讲了很多,可惜我们都是门外汉,终究还是蒙懵难懂。后来一个大嫂告诉我们,可去茶场后面的山洼里找一个怪人,他能解我们的疑惑。于是,我们离开茶园,取道去找怪人住处,虽山道一路凹凸不平。但并没有打消我们求知的热情。呵呵,在这深山老林之中,还真找到一处完全独立庭院,四周竹林环绕,内外篱笆挡隔,院内茅屋几间。空地蔬菜碧绿!三月春暖,竹林篱笆间的夹桃花已满园盛开。啊,真正的世外桃园!我立刻想到金庸小说中的桃花岛。我思,如此四面不靠,定有世外高人!开门,迎接我们的是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胡须飘飘,道风仙骨。精神矍铄。这三月的天,我们都还穿着棉袄,可他仅宽松白袍加身。主人热情的迎接我们。进入房间,宾主入座,他给我们每人蒸上碧绿清茶,登时茶香满屋,于是我们相聊胜欢。偶间,泥草墙上的字画吸引了我,书法刚劲有力,丹青水墨豪放,我甚惊叹。他谦虚的告诉我那只是他的无聊为之,并不精通。他说他出身清末,当时家庭殷实,家人愿望其长大参与武举秀才考核,以获功名,可时运不济,清朝灭亡!其家本住大毛峰下村庄,在六七十年代,人们还不普偏识字,他每天摇头晃脑读书走动于村内,有如鲁迅笔下之孔乙己,又语言晦涩,穷酸迂腐,所以甚为村里人诟病。解放后,自然家道中落,又不想耕田种地,于是穷困潦倒。村人亲戚都很看他不起。于是一气之下他就搬来这深山老林,建茅屋居住。白天读书习字,晚上练功习武,几十年过去了,都已习惯。我看着墙根处的一堆刀叉剑戟,敬意不禁油然而生。闲聊中说到了制茶,他欣然把我们领到另一房间,面里全是制茶工具,炒锅,筛子,大簸箕,圆晒盘。样样俱全。他说这么多年了,他也算是茶场职工,负责看守茶园。近水楼台先得月,每天巡查茶园,他也顺便摘些茶叶回来,开始也不会制作,可时间长了,自然深谙其道。“炉子炒茶火候要恰好到位,茶叶搓揉不能火过炒糊,也不能缺火,要炒制茶叶香,全要靠个人经验”。“晒茶一定要上午的太阳,下午三四点钟就要收起,否则露水重,茶品会受到影响………”。那天,从他那里我们确实学到不少制茶的知识。天渐渐黄昏,我们要告别了,我悄悄的向他请求,能不能送一幅字画,他欣然允诺,回到客房,他取出笔墨纸砚,挥毫泼墨,很快,一副竹林茶园丹青完成,画上提写“茶道茶香”字幅。嘿嘿,那天,我可是赚大了,只到如今,那副字画还挂在我的书房。
茅山道士传说惊人,很多电影小说中,说到驱魔捉鬼,都离不开茅山道士,茅山道士,已成为家喻户晓之神话。施工来茅山,当然要去游历茅山道观、拜访茅山道士。于是轮休日,我约小彭一起去游大毛峰的茅山道观,那时的茅山道观还没开发,一副原始模样。我们顺着崎岖山道汗流浃背的爬上山顶,来到道观,地方并不宽大,但白墙灰瓦,高墙护院,典型的道观风格。茅山道观是哪个年代修建已无可考,但三茅真君的传说在当地却非常有名。三观大殿非常宏伟,真君形象栩栩如生。茅山的三个毛峰就是依这三兄弟从大到小命名来的。从道观四面下望,尽是深谷密林,非常令人森畏。前面说过,抗战期间道长道士支持抗日,惹怒日本人,他们攻道观,屠道士,焚道长。欠的一笔笔血债。真是罄竹难书。当时国民政权和后来的我党政府为了表彰茅山道士的忠义行为,都曾划拨资金重修道观。岁月悠悠,雨雪风霜,多少年过去了,道观雄伟依旧。门前那多年的劲松苍柏风中鸣响,好向是在向游客诉说那曾经的沧桑。我们走进道观,游览人员并不许多,但大殿依然烟雾缭绕,香火旺盛。那天我们进去时正是道士们做道法的时刻,一排排道士正襟危坐,随着领头道值,口中念念有词,虔诚恭敬。我们在观中游览,突见陈毅雕像伫立眼前,甚是惊喜。那刚毅的面容,让我们肃然起敬,也让我们追忆那段烽火硝烟的岁月。此时几个道士从我们身边经过,合掌躬行,一切那么的自然和谐。从他们身上,我们根本找不到小说电影中的茅山道士形象,看来茅山道士的传说,亦是后人神话的结果罢。
从道观下来,我们顺便参观了茅山抗日革命纪念馆。那时的纪念馆,还很简陋,但却真实的反映新四军茅山抗日的全貌。烈士陵园青松魏巍,英雄纪念碑碑文铿锵,碑的上面红星闪耀。纪念馆内,陈列室里,简陋武器,破败的军装,醒目的图片,无不述说着那段抗日过程的艰难与无畏。我们深深为革命先辈的初心打动,深深鞠躬,以表敬意。如果说茅山道士是神话,那中国共产党新四军才是救国救民的真正神灵!
三十多年过去了,此次茶文化之旅又过茅山,当年那破旧的小镇已经不见,映入眼帘的是林立高楼。我为茅山的巨变而震惊。是啊,社会的飞速发展,国家的巨大进步,必然带动茅山的腾飞!曾经的小镇,已经找不到印像。车辆于高速公路穿镇而过,留给我的,是感慨万千。
茅山,英雄的山!如今已是国内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旅游胜地,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于此发扬光大,愿茅山的发展,越来越好,愿茅山的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丰足!
张小木
2025.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