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小时候4~奶奶

打从我记事起,奶奶就是满头银发,盘着低低的发髻,大身坯子,高个子,因为裹了小脚,总是站不稳,所以拐棍不离身。

童年的大部分时间我是和奶奶一起度过的。

1.破媒

印象最深的是奶奶和我坐在炕上破媒(也可能应该写作破谜,不过我们读音是破媒),其实就是猜谜语。

别看奶奶没多高文化,奶奶给我破媒可是一套一套的:“一条青龙,爬到山东,下个青蛋,晒得鲜红。猜猜是啥?”“倭瓜!”“小八棍,戳的戳,我到南京找大哥,大哥不嫌我疤了眼,我不嫌大哥窟窿多。是啥?”“针和顶针。”

对于这些谜语,我都已经烂熟于心了,但还是百听不厌。每次奶奶从头到尾给我说一遍,我都会饶有兴趣的猜一遍,我们娘俩就这么一遍一遍又一遍,说的不厌其烦,猜的津津有味。

偶尔出现了新的谜语,奶奶就会一点一点给我提示,直到我猜出来为止。至今,那种穿破层层迷雾,知晓谜语真相的那种惊喜,都让我难忘。

奶奶说的谜语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简单有趣,谜底多半是生活中常见的物件,我特别爱听。我想后来的学习生活中,我对文字的热爱,还有那种独立思考的习惯,对问题一探到底的毅力,也许最早就源于奶奶的谜语吧。

2.包饺子

小时候,家里的大人们都出去干活,奶奶在家看着我,还要负责给大家做饭,所以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奶奶打下手了。

最难忘的是包饺子,奶奶从来不嫌我捣乱,反而耐心的教我怎么擀皮,怎么包馅儿,我包的饺子很难看,擀皮也是圆圆扁扁啥样都有,但是奶奶都能包出漂亮的饺子。于是经常出现的画面就是:一老一小,从吃过早饭就坐在那里,一个擀皮,一个包,一直干到大晌午,反正不误大家吃饭。

现在的我虽说厨艺不是很好,但一般菜式面食都是难不倒我的,在生活技能方面奶奶也算是我的启蒙老师吧,很庆幸在我什么都想探索的年纪,奶奶没有打击我的积极性,给了我充分探索的机会。

3.碎碎念

奶奶没有多高文化,不会讲高深的道理,但是老言古语常挂嘴边,碎碎念中教会了我怎样做人。

村里一个老奶奶,鼻子上长了个圆圆的肉猴子,经常来我家串门。我一见她就想笑,奶奶就告诉我:“少年莫笑白头翁,花开花落几日红啊!不要嘲笑上了年岁的人,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一天”,从此,在我幼小的心里就有了尊敬老人,尊敬长辈的概念。

小孩子淘气,抄起什么都能当武器,打打闹闹,奶奶就说了:“寸铁不比人哪!千万别拿铁的比划,伤到人就不轻!”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

“不是咱的东西,多好咱也不要!”

“棍子,筷子别竖着叼在嘴里呀,跑不好就扎着了!”

“冬天那大铁门可不能舔,一舔舌头沾上就下不来了。”

“吃饭俩手扶着碗,别吧唧嘴,夹菜在自己门口夹……”

现在想想,我的奶奶真是个合格的奶奶,对我不骄纵,不溺爱,负责任,无形当中就给我灌输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放到当今社会,也得给我奶奶打一百分!

附:

记忆中的破媒,带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现在,我也愿意给我的孩子们说谜语,当然,谜语的内容更加科学,我都能体会到她们猜谜语时的快乐。

破媒破媒,家家有贼。(耗子)

一个大黄狗,满炕扭。(炕笤帚)

不大不大,浑身是把儿。(苍耳,本地叫机灵狗子)

不点不点,浑身是眼儿。(顶针)

小竹竿儿,挑绸子儿,一窝一窝小猴子。(茄子)

不大不大,一屋子装不下。(灯)

悄悄气,气气敲,站着没有坐着高。(狗)

一个小庄有七家,两家漏粉,两家看花,两家听戏,一家打哈哈。(鼻子眼睛耳朵嘴)

小匣小匣,装五个豆芽。(鞋子)

大瓢大瓢,掉地下摸不着。(屁)

青石板,石板青,青石板上订银钉。(夜晚的星星)

红门楼儿,白门坎儿,里边坐个嘻嘻孩儿。

(嘴唇牙齿舌头)


以下是童谣,包含一些游戏:

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

哦哦睡觉了,狼报柴,虎烧火,小猫上炕贴饽饽,贴多少贴一锅,不给小猫吃,小猫气的舔簸箕,簸箕舔倒了,小猫吓跑了。

点点点牛眼,牛眼花,炒芝麻,芝麻粒,滚出去。

一抓金,二抓银,三抓不笑是好人。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口唱大戏,接闺女,接女婿,就不让小外甥去。

三轮车,跑得快,上边做个老太太,要五毛,给一块,你说奇怪不奇怪。

打打打片瓦,不打一个就打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