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来老师的文章中有许多精彩的类比,道理非常简单,但是却令人无法不深思。比如“用一天的时间安排”类比“一辈子的情况”,仔细想一想:真是这样的呀,如果每一天都没安排好,没有收获,又怎么能奢望自己的一生会有成就?所谓的痴人说梦,其实是懒人,笨人说梦。一想到这里就会汗颜,觉得自己在某些时刻就是这个懒人,笨人。
认真想来,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在一出生时并没有带着特别的喜好,换种说法:刚出生的人处于一种包容的状态,世上万物都能进入他的世界。再看我们国家的地理位置构成的饮食习惯:如川人吃辣,晋人爱醋,北咸南甜,这只是因为个人所生活的环境使然,并非天生爱辣好醋喜甜。
而在每个人的工作,学习中,我们的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
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胜过责任感。——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对于科学的热爱已达痴狂状态,留给这个世界璀璨的物理思想,同时让人们瞩目的还有他的一个热爱:演奏小提琴。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与爱因斯坦喜结良缘的表姐曾吐露”我爱上他是因为他用小提琴演奏的莫扎特乐曲优美动听,让人沉迷“。而爱因斯坦的这个爱好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在那篇文章中是这样叙述的:当爱因斯坦六岁的时候,他的妈妈,一位优秀的钢琴家安排他向一位老师学习演奏小提琴,但是乐器的学习让人感到厌烦,直到爱因斯坦在13岁时遇到了莫扎特的奏鸣曲,从那个时候起,音乐成为他一生的爱好。
在爱因斯坦遇到莫扎特奏鸣曲之前,他坚持了七年的学习,直到在这一刻,演奏小提琴才开始成为他一生的热爱。如果我们不知道他在热爱之前所做的事情,是不是就会误解为:爱因斯坦是因为喜欢演奏小提琴,才会把它变成终生的热爱?
我们总以为名人有着超出普通人的意志力,有着让人无法企及的认知高度。而我们却没有看到,在他成名之前的那些付出。我们只挑自己想看的事物去看,而不是客观地看待事物。我们忘记了名人和自己一样,都在人类这个集合之内。
我们应该多思考的是爱因斯坦在热爱之前七年的付出,这些是我们普通人难以做到的事情,而差距就是从这里拉开的。
当我们在学习工作中强调“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时”,不妨深思热爱与努力去做的属性,究竟是爱一行再去干一行,还是先干一行然后爱一行?
干一行,爱一行与爱一行干一行仅仅是词序的变化,含义已经相差甚远。一个是强调行动,一个是强调心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有太多的时候被这种没有深思原因的心态所阻碍?是不是听过别人说“我就是不喜欢这个事,没劲做它”或者“这个我学不会呀,看着就挺费劲的”,.或者,有的家庭里,被无数次进行心理暗示的孩子们,在没有尝试的情况下,就会自我否定,“这个我做不来”.....其实不是你,我,他做不来,而是我们没有做!!!
现在回想自己的英语学习,是干一行爱一行这种观念的体现。
最初学英语的原因,是我的孩子带给我的“打击”。在他小的时候,我帮他用听力进行英语的学习,学习效果很好,结果悲催了。因为后来他发现我的听力不如他,当我向他强调一些问题时,他就会说:”妈妈,你都听不明白,说的不一定正确。“说的我无言以对,暗自发下心愿,一定要努力提高英语听力。
最初学习时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很大,因为年纪大开始做听力,不仅要和以往的各种惰性做斗争,还要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初的时候学习进步非常微小,唯一值得称赞的就是坚持着听下来了,也有怠惰的时候,遇到学习的低谷期, 这时即使进度再慢也不放弃,过了这个阶段就好了。而现在,我已经热爱上了英语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看到的,听到的各种资料,弥补了以往汉语世界中缺少的有思想的内容,而这些,正是我一直在苦苦思索的问题。英语学习,已经不只是一件学习的事情了,它还帮我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如果没有当初那种坚持做下去的信念,现在实在谈不上对英语有多么深厚的热爱,更想象不到现在的我的世界已经扩容到原来世界的多少倍。
在人生面对选择时,不妨先试试“干一行爱一行”。当我们把一个从未接触过的新事物,通过自己努力去做变为有成就的事业时,那“爱一行干一行”不就会更加轻而易举地取得成绩吗?在“干一行”这个持续的过程中,我们付出汗水,付出努力,付出艰辛,而我们的收获呢?---收获了成就,收获了喜悦,更收获了无比的自信。
人生路上,把每一天当作礼物来看待,我们就是在各种未知的相遇中充满意料之外的惊喜:请说出你对“干一行爱一行孰先?”的看法,或许可以引导我更深刻,更有层次地理解它,而这将是属于我的一份惊喜,一份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