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广东湛江的游记。
我猜这篇文章一发出,很有可能又要收到网友们的“过誉”提示了。
可这是实话,看到这个码头的第一眼,我脑海里浮现出的就只有三个字——
威尼斯。
【这是个什么地方】
这里是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江洪镇,一座建在水边的小城,一个有着600年历史的港口。
在这里旅行,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阳光、沙滩、海浪,还有渔船。
船只一排一排地停泊在家门口,岸上的房子高低错落,历史悠久。
站在岸边,吹着咸咸的海风,我试着想了一下,如果把岸上的这些建筑全部换成拜占庭和文艺复兴的样式,那么这片海,会比威尼斯更蓝、景色更好看。
在与网友“英雄所见略同”之后,我才敢明目张胆地给它起这么个“别名”——
【湛江“威尼斯”】
一直以来,囿于生计的人们渴望着外面的世界,渴望找一处完美的“人间天堂”去旅行,而威尼斯是很多人心中“一生必去的地方”。其实,这个世界上哪有完美的旅行地。
即便世界上“最浪漫的水上城市”,也有污染,也会味道臭臭的,还有扒手专偷中国人……
所谓知足常乐,不抱希望才无失望,不奢求才有大收成。
旅行亦是如此,当我们迈出双脚的第一步,就已经开始了接近梦想的征途,不妨就从身边的风景开始,积跬步以至万里。
其实在我看来,这江洪镇有一点要比威尼斯强。
作为“亚得里亚海明珠”,威尼斯是靠着填海和再造才有了100多个人工岛屿。而江洪镇所在的岛屿,是我国的三大半岛之一:纯天然的雷州半岛。
数百年来,江洪港是整个雷州半岛都小有名气的一个重要渔港。
船在这里不仅是捕鱼的工具,还是一种交通设施。每当马达声哒哒哒响起,摆渡人就开始了他的工作,拉着乘客到一公里之外对岸的小岛,船票是两块钱。
站在对岸看风景,房子就是那样的房子,路也就是那样的路,但是组合在一起,就透着那么一股子说不上来的“异域风情”。
包括这里的语言,都格外不同。
我所入住的民宿,老板叫小宇,是土生土长的江洪人,他跟我说,这岛上有一部分年岁稍长的原住居民,一旦离开这片海、去到外面,将无法生存。
因为,这里的语言是单独一个体系,叫做雷州话,又称“雷语”。
这雷州话不属于“粤语”的分类,即便其他几个城市的广东人也都听不懂。早年普通话教育普及力度低,于是,有些女人一生都没能离开过镇子。
不识字的她们,没有能力和外界沟通。
这一点我在江洪镇旅行期间深有体会——
我去港口的集市上买水果,摆摊的婆婆看起来六七十岁的样子,我们的沟通全程都在用手比划,我也是看了秤上显示的阿拉伯数字,才知道那一根甘蔗4块5;
去渔村的巷子里转了转,坐在门口织渔网的女人很热情,滔滔不绝地跟我讲(我猜应该是)她们家族的故事,带着我前院后院逛了一个遍,可惜我一句也没听懂……
从来没有想到,在广东这个GDP领先全国的“超级大省”,还有这样的地方。
我才知道,原来并非所有的广东人都会讲粤语。粤语我这北方人都能听懂几句,但雷州话简直是“天书”,发音很奇怪,哪跟哪儿都不挨着,给我“雷”得一愣一愣的。
小宇跟我说,这片海对岸是越南,雷州话其实很像“越语”。
还有更“雷”的,听我慢慢说。
江洪之所以有着“雷州半岛第一村”之称,很大一部分原因,归功于海水,清澈、干净、没有污染,所以这里的海鲜肥美、味道奇绝。然而此地最“地道”的海鲜,不是鱼,而是……一种虫子。
有的人叫它“沙虫”,有的人叫它“泥虫”,它是很有营养的美食,滋阴、提气、补肾……总之吧,有助于男女的各项机能,大补。
【江洪人文】
提起这个虫子,我就不得不讲一讲在“吃虫子”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情,我对于江洪人的印象首先来源于此。
到达江洪的第一天晚上,出去找吃的,就在距离民宿百米的港口边,看到了一个小吃摊。
天刚刚擦黑,还没有上客,有两个女人坐在墙边,一刻不停地在劳作着。
我过去和她们聊天,发现她们在给虫子虫子剥皮……
她们告诉我,摊子上只卖三种东西:粥、凉拌海蜇、虫子蘸酱。
看着那大肉虫缠绕在一起蠕动成一团,顿时,我这鸡皮疙瘩掉一地……
无论她们如何劝说,我都果断放弃了吃虫子的打算,只点了一份粥和海蜇。
海蜇也是湛江的著名水产之一,又鲜又脆,甜甜的,爽口、过瘾。
没想到粥上桌之后,里面也…有…虫…子……
可要了命了。
我这才仔细端详那虫子,白白的颜色,剥皮之后一节一节就像江洪港海边的植物上的开出的管状花朵。似乎也没有那么可怕。咬咬牙,吃吧。
在我以往的旅行路上,无论广西、云南、西藏还是新疆,都完美地避开了各种虫类美食。
这是我第一次吃“虫子”。
它淡淡的,没有什么味道,蘸着新鲜的沙茶酱,就像咀嚼一种蔬菜,或者脆脆的零食。
粥店的老板是一个岁数不太大的男生,白白净净、温温吞吞,说起话来软软糯糯,带着江洪口音。看到我吃得很艰难,他说:我送你一盘虫子,保证你吃完会爱上它。
三四十块钱的一盘凉菜,仅仅是因为我说了一句我不喜欢吃这虫子,他就真的送我了。
后来跟民宿的珍姐聊起这个事,珍姐说,这个年轻人姓郑,是粥铺的“继承人”,算是父辈打造的祖业。老人不在了,现在要靠他撑起整个家,能看得出,他也在努力,不断让自己的手艺变得和父亲做的一样好吃。
我在江洪镇旅行了一周,这里平时少有游人,但每个周末都会有附近几个城市的人专门驱车来吃这个泥丁虫粥,这是江洪独有的水产,“在别的地方吃不到这么地道的”。
关于江洪的各类海鲜、特产、美食,我会专门出一篇游记。记得关注我,记得来看。
萍水相逢,温暖的提醒。无论小宇还是小郑,都是沐浴着江洪小镇独有的淳朴的民风长大的渔港儿女……
【江洪镇风光】
这显然是一个没怎么做“城市规划”的小镇,房子建设参差不齐,没有特点,更谈不上风格。
也只有点缀在路边的一根根高耸入云的椰子树,似乎在提示人们,这里是热带气候,是“不一样的广东”。
透过民房屋顶,可以看到后面的大海,海水特别鲜亮,和天空一色,无缝衔接。
这里的海水,到11月份都是温的。
我每天都会在民宿的阳台上、巨大的落地窗前站上一会儿。
看一侧茫茫无际的大海每天的云朵都不同;看另一侧楼宇之间,人们在“毛坯”的土路上穿梭来往。
这里的很多城建设施真的很“讲究”,但即便这样,孩子们也都养大了,日子也都照样过。
每天下午,蜻蜓成群结队地盘旋在半空,并不会下雨,就仅仅是习惯性地飞得很低。也不怕人,一只一只,就像迷你的小飞机。
这时候太阳就要落山,傍晚的霞光会把一切都染得红彤彤、亮堂堂,整个镇子是一幅暖色调的水彩画。
随便拐进一条小巷子,感觉什么都值得拍成照片、记录下来。
这里的家鸡都喂得很肥,气定神闲地在菠萝蜜树下踱着步子找食儿吃;
雨后的小路泥泞了一层又一层,小水洼映着破败的老屋,年久失修、许久无人居住的样子;
小宇告诉我说,江洪镇这几年的变化越来越大,如今小楼四起,很多百年老屋并没有受到保护,已经越来越不多见了;
坐在旧渔网制作的秋千上的小姑娘好奇地向我张望,我冲她挥挥手打个招呼,她显然还沉浸在“一头问号”中,没有缓过神儿来……
在江洪镇,只要门前有大树,家家户户就都会做这样的秋千;
出海打渔的男人们回到家,会躺在树下打个盹儿、玩一玩手机;
女人们则坐在大树下打打麻将、织织渔网;
织渔网,是江洪小镇上很多女人赖以生存的手艺;
鸡就跑在夕阳下的马路上。
【江洪港】
夕阳迟迟不肯收起它最后一缕光线,渔船见缝插针。落日前的江洪港很美,让我想起了上学的时候操场一侧的存车处,就那么胡乱一塞,却是记忆中的画面里最有滋味的风景。
隔着一道浅浅的堤,就是江洪镇最主要的一条马路,马路两侧林立着小镇生活必备的各类小铺子,五脏俱全。
国营药店、便利店、大超市、海鲜馆、快递公司……
快递送到之后会有短信通知,不过速度很慢,同城寄件,第二天是到不了的,要隔一天才行;
超市看起来普普通通,原是没有抱什么希望的,没想到里面售卖的商品种类全得让我意外,一点儿都不含糊;
这里有很多卖鱼干的小店,店主人把鱼切好、串起,一排一排地晒在自家的门口;
又或者,穿过一条马路,在岸边支起一个架子,纯天然的味道,也是江洪镇的特产之一;
从路边的小广告上看,这里还保留着一些只有小镇才用得上的一些手艺……
晚上8:00左右,太阳终于完全落下去,海鲜馆子热闹起来,烧烤摊的香味飘进海里。
【后记】
一个小小的旅游攻略:
江洪镇上有通遂溪、湛江的大巴车,我看到它路过民宿的楼下,停在不远处的汽车站上。
汽车站的后门对面就是我前文提到的粥铺。
自驾的话,可以导航江洪镇,并不用担心汽车加油的问题——
这岛上有一个加油站,就在小镇一角,港口离海很最近的地方。
写到这里,已经3500字,但江洪镇的故事还没讲完。
在本文开篇处我曾提到,江洪镇有一个小有名气的鱼市,这个每天5点钟就开始人声鼎沸的地方,让我大开眼界。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继续讲述江洪小镇风光,以及本地人推荐的玩法:江洪港的早市。
我是大红姐姐,有声电台旅游频道主播,职业旅行玩家,专注小众玩法,分享冷门目的地。旅行不是一种态度,而是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