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问我,你怎么那么喜欢逛书店,买书的话直接在网上买就可以了,既便宜又方便。但在我看来,在书店买书,会比网购多一种独特的体验。有时候,你并不是抱着买书的目的去到那里,但或许会无意间因为书里的一句话,或是它的封面设计,亦或是它内页纸张的触感,让你想要买下一本书。这就像是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一样,是属于你和这本书的缘分,这是件很奇妙的事。
另外,在书店里阅读,和你一个人在自家书房的阅读也是不一样的。每个在书店里阅读的人构成了一种特定的氛围场景,这种氛围让你感到安心,和“书非借不能读”存在某种相通性。
不过这些都不是这里要说的重点,因为除了这些,我们在书店里还可以做很多其他的事。首先,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感受设计,这里又包含室内设计和平面设计。
以前,书店都是以书为主体,很少有人会去注意其他方面。但现在,随着书店开始搭建多元化的利用空间,咖啡区、餐饮区、服装区等空间和书架形成了统一的整体,因而,书店主人越来越在室内设计上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以求打造最舒适的体验感,同时也让自己的书店具备自己的特色,从而有别于他人。
所以,你可以在逛书店的同时获得室内设计领域的相关性参考,比如它是用什么材质的物料,它的几何形状利用,它的空间布局,灯饰和软装如何搭建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或者它存在哪些不足,如果你在规划类似空间的时候,要如何规避这些问题,等等,这些你都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
再就是平面设计,也是另一种最能直观感受到的部分。不论是门店的招牌,或者热门图书推荐海报和门店活动海报,亦或是书本的封面和内页排版,都可以让你从中找到诸多灵感。这里还包括衍生品售卖区,同样的,那些售卖的明信片、笔记本、环保袋等一系列产品,也可以为你提供诸多此类的平面设计参考。
我之前在设计我的个人摄影集的时候,一开始完全没有灵感,就经常跑去书店翻书。看它们是选择怎样的字体、字号、颜色的搭配,或者它们选择的是什么样的尺寸,抓在手上的手感如何,内页的排版又是怎样。看到好的,就用手机拍下来,作为我日后的参考。可以说,在平面设计这块,书店是一个巨大的灵感宝库。
再有,你也可以从书店的空间布局和营销活动中学习关乎商业模式方面的思考。现在书店的出路一直都是很多人担忧的问题,所以有的人开始走餐饮结合的路线,又或者是搭配了范围不小的衍生品售卖区,也有通过打造自己独特的空间风格、书目风格,或者通过组织一系列活动来吸引人流的;有人选择缩小范围,专注在某一领域,吸引特定群体,也有人选择扩大范围,让空间变得更多元,吸引更多不同的群体,亦或者选择和其他品牌寻求合作来找到出路。这些都可以为书店同行带来某些思考,而其中的逻辑和思维性质的内容,局外人也可以从中获益。
此外,书店还可以是你了解社会热点和行业趋势的入口。你希望了解近期大家都在关心什么,那就去看书店的热门图书推荐区,哪个话题的热度高,这方面的书籍就会特别多,同样,哪些方面的书大家买的多,它们也都摆在那了。除了大范围的热门图书推荐之外,不同行业的书籍也有分类下的热门图书推荐,你可以从中了解到这个行业的变化趋势,大家都在做什么,或者行业里又出现了哪些新人和名人。
而社会热点和趋势,通过书类摆放在书店空间的前后顺序上也有所体现。最近我在逛书店的时候就发现,基本上旅行类都摆在了书店进门后的第一排书架上,而现在,旅行在国内确实变得越来越流行和便捷。所以,现今社会上越热门、关注度越高的领域,就会在你进入书店后,越快的跃入你的视线。
就我个人而言,除了这些,我也会在逛书店的过程中,吸收关乎写作相关的事,比如书名的取法。虽然很多人觉得“标题党”一词略带贬义,但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一个好的标题,确实可以让内容传播到更大的范围,让内容发挥它的最大价值,有时候一个标题甚至决定了一篇文章的命运。
再者,书本封面的推荐语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学习素材。它其实写的很讲究,你不能剧透,但又要在短短的文字中,把内容写到吸引人,让人想要买下它,就像是写140字的微博一样,你得去掉废话,把精华提炼出来,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序言的写作也是如此。
还有一点不太容易注意的就是目录。它其实可以很好的体现作者的逻辑和想法以及意图。看了书名之后,你再去看它的目录,这本书到底写的是什么,作者如何用每一章节的零碎内容拼凑成一个血肉丰满的整体,这些对于你去写一个长篇的内容是有帮助的,你可以在对目录的分析中学习这种逻辑组织能力。所以我在逛书店的时候,看到喜欢的书名、封面设计和目录也会拍下来,作为我的素材库。
最后想说的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逛书店的同时,你也可以去观察那些在逛书店的人,他们在看什么书,看书的时候是怎样的表情,他们在谈些什么。这些细节看似不起眼,但也许就会成为一些好故事的起源。很多好的作品,其实都是从这些生活的细枝末节中渐渐生长出来的。
所以,书店,不只是一个买书卖书的地方,它其实有很多地方值得你花时间去细细体味和学习。
@我叫杜杀
用感动过我的丨等待着丨将你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