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明明德

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

2017-11-18 14:30转自小毛虫的博客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5d46f3080102x4zg.html

第一个“明”是动词,意思是使之明亮,使什么东西放出光明,或者说焕发出光明。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意思是光明的,用来形容后面的“德”字。“明德”就是光明的品德,在古汉语里,德就是性,也有属性、本性、本质的意思,“明德”就是光明的本性,指人的本性原本是非常好的,光辉灿烂的。也就是《三字经》第一句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明明德”,意思是使人光明的本性焕发出光明,或者说唤醒人光明的本性,激活人的善良的、美好的本性。按字面讲,大体就是这个意思。 人光明的本性是什么呢?朱熹的解释是:“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意思是,“明德”这个东西是人从老天那里得到的一种本能,而这种本能是空灵的,这个空灵的本性中包含了宇宙间的一切道理,而且能够对人生中所有遇到的事情加以回应。也就是说,我们从老天那里得到的本性中,包含一种叫“明德”的本质,这种本质包含一切,与生俱足,而且对人生的一切事物都能加以回应。

我的师父楊军先生和祖师爷金景芳先生都不大认同朱熹的解释,因为按照这种解释,“明德”就是一个很空的概念,无法落实。无法落实也就无法体认,无法下手去寻找或是修炼。我师父和祖师爷金景芳先生都觉得,朱熹的解释受佛教思想影响很深。

所谓的性是从老天那里继承来的,这是符合儒家的思想的,因为《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意思是,老天给你的那个东西叫性。所以,朱熹解释“明德”的前半句,说明德是“人之所得乎天”,和《中庸》“天命之谓性”说的是一个意思,这半句他解的是对的。关键是他后半句说明德“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明显说的是佛家讲的心,这样理解恐怕是不对的了。

我们应该注意,佛家讲的心性和儒家讲的心性是有差别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两者目的不一样。从大的原则上来说,佛家是出世的,儒家是入世的。

佛家讲明心见性,是要把人本身具有的佛性发挥出来,达到见性成佛的境界,佛家修心性是要成佛的,要达到觉悟的。佛家最重要的概念,“一禅提皆有佛性”,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性,意识到这个就开悟了,成佛了。这是佛教的修行路数。

儒家是入世的,儒家修心性不是为了成佛、解脱,而是为了治国平天下,通过个人心性的修炼,达到个人修养的完善,进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所以,佛教与儒家修的心和性 是不一样的,佛家挖掘的是佛性,儒家挖掘的是人性。

所以,朱熹借鉴佛家的心的概念来解释儒家的“明明德”,说明德“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这就要走到佛家的路线上去了,这种解释会偏离儒家的正确方向。

儒家要修的不是一个空灵的心,不是空完之后追求把佛性修出来,开悟成佛,儒家根本不是这个思路,儒家要的是恢复人善良的本性,找到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用这个东西指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儒家经典中说的性,不能是佛性,不能是虚灵不昧的。所以我觉得朱熹的解释不能成立。

清代的颜元提倡实学,批判宋明理学,他说理学的修身方法就是半日读书、半日参禅,原因就在这里,按朱熹的理解去指导修身,确实容易走向佛教的路数。我们之所以要纠缠于“明德”这个概念,是因为这与儒家的具体修行方式有关,指导思想、出发点的不同,会导致具体做法的完全差异。

那么,“明德”究竟是什么?按我师父杨军先生的理解,简单说就是人生光明的品德,也就是人的本性中那些最美好的品质。人最美好的品德就是人性之中的善,对此,《孟子》里面有具体的阐释。

就是孟子提出的非常有名的“四端”,或者叫“四心”。“端”就是发端、开始的意思。孟子说,每个人都有侧隐之心、恭敬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这叫“四心”。侧隐之心是“仁”的发端,或者说由此出发就生成了儒家提倡的重要理念“仁”;羞恶之心是“义”的发端,由此可以生成“义”;恭敬之心,或者说辞让之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这叫“四端”。孟子认为,说“四心”也好、“四端”也好,都是人先天具有的善良本性,“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不是后天强加到我们身上的,而是我们本来就具有的美好的本性,就是“明德”。

人的美好本性中还包括哪些内容不知道,但孟子认为,至少仁义礼智都属于我们先天的美好本性。只不过我们受到后天的蒙蔽,把这些先天的美好本性都忘记了,这也就是《三字经》上说的“性相近,习相远”,本来人的先天美好本性都是相似的,是后天的习染蒙蔽了我们先天的美好本性,所以人和人的差距才越来越大。

儒家的修炼方法,就是去掉那些不好的后天习染,把本性当中美好的东西修出来,使人光明的本性重新焕发出光明,这就是“明明德”。

《孟子》一书中还举了一个例子来证明每个人先天都具有侧隐之心,先天具有“仁”。孟子说,如果你看到一个小孩子眼看要掉到井里了,你是不是有侧隐之心、恐惧之心,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心里都会产生恐惧、担心的情绪,想去解救。人为什么有这种心情?不是因为认识孩子的爹妈,与孩子的爸爸妈妈有交情,也不是为了给自己换来好的名声,更不是因为不喜欢听到孩子的哭声。可是,尽管这个孩子和你没有任何关系,但任何人肯定都不会无动于衷,这就是人内心当中的侧隐之心。孟子举了这样一个很切近生活的例子,让我们去反思,我们是不是先天就有这样的心态?这种心态和人生经历、学历、教育没有关系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吧?如果是每个人都有的,就说明这种侧隐之心是先天的,是人天生就具有的美好本性之一。

《孟子》一书中还举了一个例子来证明每个人先天都具有侧隐之心,先天具有“仁”。孟子说,如果你看到一个小孩子眼看要掉到井里了,你是不是有侧隐之心、恐惧之心,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心里都会产生恐惧、担心的情绪,想去解救。人为什么有这种心情?不是因为认识孩子的爹妈,与孩子的爸爸妈妈有交情,也不是为了给自己换来好的名声,更不是因为不喜欢听到孩子的哭声。可是,尽管这个孩子和你没有任何关系,但任何人肯定都不会无动于衷,这就是人内心当中的侧隐之心。孟子举了这样一个很切近生活的例子,让我们去反思,我们是不是先天就有这样的心态?这种心态和人生经历、学历、教育没有关系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吧?如果是每个人都有的,就说明这种侧隐之心是先天的,是人天生就具有的美好本性之一。

孟子以这个例子来证明,“四心”、“四端”,仁义礼智,是人先天的美好本性。既然“四心”是人的本性,那么,不具有“四心”的人,就是不具备人的本性,就不是人!所以《孟子》一书中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王阳明的一个弟子还曾用实例证明人皆有羞恶之心,也就是羞耻心。夏天最热的时候,他当堂劝一个死囚犯脱掉上衣,囚犯毫不犹豫地脱了,而且觉得这样很凉快、很方便,可是,当他再次劝囚犯把内裤也脱掉时,囚犯却死也不肯了,连称不方便。一个罪大恶极的死囚也不肯当众把内裤脱掉,这就证明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是存在羞恶之心的,说明孟子说的对,羞恶之心也是人先天的美好本性之一。

是非之心也一样,什么事情对,什么事情错,每个人心里都有笔账,越小的孩子这笔账越明白。大人可能糊涂,是因为受社会影响。比如,上课迟到,你让小孩子上课迟到,他差一分钟都不行。但成年人觉得晚点儿就晚点儿吧,老师可能还来晚呢。是非之心逐渐泯灭了,被功利之心压制了。小孩子是非判断非常准,他的内心没有被功利之心蒙蔽,就像西方的故事“皇帝的新衣”。

所以,我们要通过修养来恢复我们的赤子之心,抛弃功利心,把是非心留下,活的才真实无伪。在儒家看来,修养不是增加外在的束缚,而是恢复我们的善良本心,这就是“明明德”,使你内在的光明本性焕发出光明。

所以,我们要通过修养来恢复我们的赤子之心,抛弃功利心,把是非心留下,活的才真实无伪。在儒家看来,修养不是增加外在的束缚,而是恢复我们的善良本心,这就是“明明德”,使你内在的光明本性焕发出光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在佛家来说, 心有贪念即生执着。 贪, 乃五毒之首。 执着, 最能让人迷失自我。 有人说,有一种坚守叫执着。 执着...
    觉海贝影阅读 947评论 17 24
  • 在这个 灯火阑珊的夜晚 我坐在 窗户旁边 突然新生出 特别 多的念头 为什么 别人出入在这些 高档的会所 感觉穿着...
    一只寻找梦想的猪阅读 477评论 0 0
  • --《家风正·子孙兴》有感 读完这本书已经很久了,但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却是与日俱增,闲来无事,或者碰到子女教育问题的...
    清水茶媛阅读 284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