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习国学?我将用这篇万字长文告诉你,没理由不学而且越早学越好!

最近,这几天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自己三十几岁才接触国学?为什么不早一点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早点学习,我的人生将会是另外一番场景。

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根基,全球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仅此一家!你找不出第二个能拥有如此长历史文明的国家,可见中国历史文化根基有多么深厚?

实际上中国的历史,从传说中三百多万年前三皇五帝时期就开始了,时代的长河源远流长,从未中断过。

但是,包括夏朝以前,都是基于历史对传说和神话的解读,缺乏考古遗迹的有力证明。因此,就连夏朝,都不被国外和国内人士认可,不过随着中国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一定会出现更多有利证据来证明其存在。

我为什么一直推荐大家学习国学知识?尽快学习并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你日后的工作生活习惯,会有很大帮助。因为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高度浮躁,现有的表象社会资源不利于人们更好的成长,很多人的家庭不完美,导致事业受阻,生活处于窘境之中,你生活中任何的不顺,归根结底可能很多都源自于你的原生家庭,因为天和风雨顺,地和五谷丰,人和事业旺,家和万事兴。

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对于自身未来发展有很多弊端,所以通过学习古圣先贤的智慧,会让你的心智得到跟到改善,让你不在为了生活焦虑和苦恼。

了解历史知识可以看到别人的正确与错误,从而使自己面对同样或类似的事件时,做出最好的判断,从而起到使人明智的目的。

这是英国哲学家佛朗西斯·培根的一段话: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沉,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世界上所有的历史,其实都是当代史,是当代人对于历史的见解和认知水平。因此,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并领悟其中的哲理,是读史的关键所在,学以致用才是目的。对于历史学家来说,要注重博古通今,才能随时随地、与时俱进的把历史生活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力的共同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发生着巨大变化,人们经历了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机器大生产时代、蒸汽时代、信息技术时代、工业化时代的飞速变迁,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也经历了文明的诞生、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

由于“人”的本质变化远比环境的变化要缓慢得多,因此,尽管环境已经起了很大的变化,“人”还是和以往那样,相似的思考,做出相似的反应。再加上多少年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没有产生很大变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了解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以及历史人物如何处理这些事件,对启迪今人的智慧仍然十分有效。

早在黄帝时期,我们的先人就总结出来了很多人生处世的座右铭,那就是《金人铭》,很多历史学者都认为其是老子《道德经》成书的思想起源,可见其历史地位有多高。

同样被看作是老子思想起源的著作,还有黄帝时期的《阴符经》全称《黄帝阴符经》或《轩辕黄帝阴符经》,也称《黄帝天机经》,总共也只有300多个字,却影响深远、意义非凡,作者已经无法考证。

座右铭作为人们激励、警诫、提醒自己行动指南的格言。同样是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右边的格言。历史上,许多中外名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几乎都有自己的人生格言——座右铭,可见座右铭对于一个人成功有多么关键,他也是一个人对信仰、对信念、对于自己的理想或者是梦想的坚持,时刻提醒着自己,勿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终!

“国学热”如果能成为一社会热点话题,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那么我们国人就不会活的那么累了,现在很多人都是带着苦脸,来享受好生活的,全社会住房贷款还有30多万亿没有还清,可见我们有多少人背负着房贷压力在生活。

反观现在国际上所有国家疫情趋势,唯有我们大中国控制的最好,控制力度最到位,13亿多人口的国家啊,管理起来实际真的很难的,但是我们中国人民做到了,因为我们国家是一个有根的民族,我们虽然没有过多的宗教信仰,虽然我们没有信这个神、信那个上帝,但是我们相信自己,我们相信老祖宗的智慧,这才是传统文化最魅力的地方。

有人认为“国学热”是中国人找寻文化根基的表现,是值得推崇和发扬的;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一股商业驱动的暂时性潮流,就像时尚界的一场时装秀,华而不实。无论这股潮流如何,我们都有学习国学经典的必要性,这于己、于民、于国都有着不可言说的意义。

我很厌恶那些打着国学的旗号办学校、开培训班,收取天价学费的现象,其教学内容华而不实,拿着老祖宗的智慧去大次敛财,内心不感到心痛和愧疚吗?

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着孩子们的素养。如孝亲敬长,诚实守信,谦恭有礼等。同时,灿烂的文明,也能使孩子对祖国更有感情,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识、经世致用的下一代。比如中国传统文化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中要尊师重教,尊老爱幼,要知道怎样做人做事,等等,这些好的传统如果失去了,那我们的道德秩序就容易混乱。

国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例如《论语》、《孟子》,按梁启超的说法,“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我们是正处于文化变迁之中,现在的孩子生活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更多的是在流行网络语言,确实存在如何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国学的精粹成为学生们可以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真正学会如何做人。

从字面上来说,国学即是我国的传统学术的总称,包括诸子百家,诗词歌赋,中医,水墨画,古代科技等等。虽然杂糅了文化类和技术类的,但通常更强调其文化的一面。

为什么要学国学?首先,国学是我国文化根基所在,不管现代学术的科学性有多高,水平有多高,但是毕竟历史太短。相比之下,国学虽然也有不少糟粕,但毕竟有几千年的历史,哪怕一年只有一个行业的某一本著作中有某一点可取之处,加起来都有好几千的闪光点,更何况实际上的精华远远不止如此,那是浩如烟海的。如果不学国学,只研究现代学术的那一套,虽然也能有所成就,但缺乏根基,必定行而不远。

其次,国学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塑造是潜移默化的。我们现在有的人可能觉得文史哲有屁用啊,既不能发明,又不能赚钱。但孔丘创立儒家学说时何尝受人待见?而今儒家思想却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任何学说,只要不是歪理邪说,不要管他有用没用,尽管当前可能显不出作用,但总有一天会有用的,可能是几十年,也可能是几百年几千年,这就是所谓的“为学术而学术”。

给大家讲讲两位国学大师的智慧,曾仕强是如何评价南怀瑾的?

南先生其实他是杂家,就是说他做学问做的很杂,但是他是很有使命感的人,他其实显学秘诀,他互动,他也没神算,他会说凡是这些人,他迟早都会到大陆来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一次我们中华民族的主要的地区,中国大陆,中国大陆一定要把中华文化向世界去宣扬出去,才不辱上天的一个期待。

因为大家都知道是这个样子,南先生收了很多学生,他教学生呢,第一步是教你走路,所以南老师的学生,他一走路我们就知道,这是南先生的学生,他先教你走路,你走路这一关都没有通过,其他的不会教你。

所以看看他的本书,我是很赞成的,因为我也看他的书,可是他有他的看法,我们不一定说是完全都照他那样,这些书看完以后,其实你可以看看《史记》,看看《战国策》,这两本书对高阶层也是很重要,你看《史记》,作为一个中国人,记住这句话,你要懂得历史,你不要死背历史,历史不是用来背的,历史是用来懂的,你懂得历史妙用无穷,我们读历史事迹,吸取他的教训,而不是记他那个名字、那个历史的过程,那个不值得记的,你要吸取他的教训,绝对是有帮助的。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尤其是中年人一定要学习国学。

首先,第一点,国学是我们古圣先贤,根据当时的社会现象总结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国学,寻找规律,为我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参考和借鉴。

第二点,学习国学,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和古人进行思想深处的交流和碰撞,这种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让人不禁有一种惺惺相惜,知音舍我其谁的感觉。

第三点,尤其是中年人一定要学习国学,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中年人无论是在单位还是家庭,都处在中流砥柱的境地,尤其是在家庭里,上有老下有小,压力很大,很多中年人产生了人生的迷茫,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学习国学,探寻生活智慧,了解人生的真谛,从而从眼前的迷茫中解脱出来,获得前进的力量,也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

现在很多人对国学有误解,比如老子《道德经》第五章里面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你们都听过这句话,对吧?99%的人都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没有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成狗一样。实际上老子想表达的是一种天地的大格局。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一切随其自然发展,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都是万物自己的行为,与天地是无关的。

国学当中其实很多都是精华,只是被有些人利用强行曲解成了糟粕。

近年来,西方文化与思想盛行,我们的国学智慧少有人问津,我一直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推崇国学教育,我想把5000年沉淀下来的智慧分享给你们,想让你们感受到生当作人杰,此亦为鬼雄的豪气,想让你们知道落子无悔和高山流水的风雅,以及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那种风格。

我们未来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我们的琴棋书画要不要传承?修身养性的思想要不要发扬?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要不要吸取?

最后,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吧。陈寅恪在1912年回到祖国,他去看他的一位老前辈就是夏曾佑,历史学家夏曾佑。夏曾佑呢,就夸奖陈银雀,说你们年轻,会外国文,有很多书可以看到,我呢……老啦,我只能看中文的书,并且都被我看完了。

陈听了以后吓了一大跳,他怎么就都看完了呢?中国书可有十几万种,你怎么看完了呢?夏曾佑又说了,中国书虽然多,可是只有几十种的是经典的、是精华的,其他部分汗牛充栋,都是你抄我我抄你。

故事讲完剩下的各位自行品鉴。

为什么说不要随意学国学?因为你一旦把它学会,你就再也不是原来的自己了。你会变得更加的睿智通透,对职场和生活的理解会更深刻,也会更游刃有余的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在面对选择的时候可以看透本质,选择最合适的方向,避免留下遗憾。当别人因为国学的晦涩难懂而放弃的时候,聪明的人已经开始用简单的方法学习国学了。

很多人一听国学这两个字,就会不由自主的生出一种抵触心理,觉得这是落后时代的产物。其实如果我换个词儿,你的感受可能就好多了,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那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要好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呢?

第一,中国文化是顶级学府的敲门砖,高考得语文者得天下,那语文呢,其实看的就是孩子的中国文化整体水平。咱们且不说文言文和古诗词的内容会占据多大一定分数,写作其实考察的就是孩子的文化功底,国学学得好的人很少有语文成绩差的。

第二,中国文化是未来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一直倡导我们要以终为始的目的养孩子,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点,就要考虑它的就业问题。文化产业绝对是未来的核心产业之一,影视,旅游,教育等等行业会蓬勃发展,技术是手段,时时都会推陈出新,而文化内容是内核,它的稳定性是比较强的。

第三,中国文化是孩子人生智慧的来源。中国文化讲究中庸之道,孩子不容易走极端,还讲究天人合一,引导孩子能够关注自然,顺势而为。国学学得好的人更有韧劲,不会轻易被困难打倒。所以说,学好中国文化,对孩子的求学、就业和生活都大有益处,不要再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国学文化了。我们需要做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自己家的好东西,但可千万别浪费了。

今天当我们看到父母亲把孩子告到法庭上去,或者孩子把父母亲告到法庭上去,或者兄弟姐妹彼此对簿公堂,无论哪一方胜诉了,胜诉的一方绝不会有幸福感,各位同意吗?

假如我到一个饮食店里边喝一碗豆浆,我都在担心这个豆浆里边有没有危害我身体健康的要素,或者我发现了我怎么办?我告法院,如果是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日常生活都要用法律的诉讼来解决的话。想想看,比方说一个上海要多少个法庭,每隔一条马路大概就应该有一个小法院。日常生活的危机不是靠法的理性,也不是靠资本的逻辑,靠一个民族的伦理精神。

难怪台湾人说大陆是什么?叫有历史,没文化,今天的中国大陆。他们说他们的台湾叫什么?没历史,有文化。

我听了这样的话,我心里是很难过,感到凄凉,他讲的文化是指什么?体现在老百姓日常生活当中的那些最基本的道德法、道德准则和伦理价值。在这样一个当下的社会的基本状况的背景之下,我们看到国学社的活动,以及社会上许多阶层对国学的再度的关注和国学复苏的这个现象,它有深刻的原因,也有重大的意义。

你真知道国学教育多重要吗?朋友们,你问问每一个中国人,很多人甚至放弃了对自己文化的信仰,甚至把自己的心安在了其他民族文化下面,信人家的东西,你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你要不要护自己的文脉?

孔子说过神道设教,这个很重要,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告诉大家,讲到这里,我们中华民族把自己的文化,历代的圣贤,你有没有真正意识到他对这个国家多重要,如果我们没有圣贤的文化,没有中国几千年的文脉,我们能到今天吗?

大家看看我们这个国家辉煌的时候是儒家,道家,佛家等文化养出了我们这个国家的恢弘大气,可是我们这个国家出问题的时候为啥没有亡国?我给大家讲世界上的文明古国,历史从产生的那一天到现在,没有中断的只有中国。

我们四五千年以来,为什么没有中断,我们圣贤养育的一种精神,包括近代中国那么贫弱了,受那么多人欺负,你们、我们为什么没有亡国啊?因为有谭嗣同啊,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有林则徐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秋瑾啊,披着石碗图卢雪,去把乾坤力挽回;有孙中山啊,吾之所向,一往直前,愈挫愈奋,百折不挠,天下为公;有周恩来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毛主席啊,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我告诉大家,是历代帝中国文化养出来的,这种家国天下的情怀,撑起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天空。

学习国学有什么好处?举个例子,这两天在家憋着难受,有没有不难受反而很享受的人呢?闯红灯罚款,害怕不?有没有不怕的人呢?一切制度、法规都是约束不守规矩的人,如果您内在有德,外在就会无规,无规就会无限,无限就会让你自由(自由更容易创造)。老子不是说含德之厚之后的人呀(含德之厚,毒虫不蛰,猛兽不据),毒虫猛兽都不期盼它。所以,国学既是修德之学,有德便不会有约束,也就自由、喜悦、平和。

有人说:“从小学国学的孩子会变坏?”

而大师们这样说:

“我四岁时,就读父亲所作的诗,五六岁上私塾还是读古文,大概在十一岁时,我已经能够自己看古文书了。我看《纲鉴易知录》,又看《御批通鉴辑录》,并点读《资治通鉴》。这便是我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步。”——胡适(著名学者、文学家、哲学家)“

“为什么要推动儿童读经运动?这首先基于近百年来中国文化出现断层的深刻危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亡掉了。这就沦为万劫不复,永不会翻身。”——南怀瑾(著名国学大师、诗人)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正在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里,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华秋实,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现,为这项工程所做的任何努力,都会使安放我们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季羡林(著名国学大师、北大教授)

“我小时候就读很多《唐诗宋词》,妈妈当时要求一天背一首,后来大一点就背《孟子》,父亲每天用一个小时来教我《孟子》,教了一个半暑假,把将近三万八千字《孟子》从头到尾都背了。我读了《孟子》就知道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知道这个中国人的哲学。中国的哲学,对我这一生的思路有非常重大的影响,远比那时候我的父亲教微积分,找一个家庭教师教我微积分要有用得多。”——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为什么要让孩子从小学习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蕴涵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是人类最有价值、最高哲学思想的书。

如《易经》《诗经》《道德经》《孝经》《论语》《大学》《中庸》等这些经典之经典,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前后连贯,朗朗上口;内容丰富,包含有诸如天文、地理、历史、治国、修身、道德、伦理等丰富知识,古往今来,无数少年儿童从中汲取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让孩子从小诵读这些最有价值的书,就如同师从贤哲,从人生的第一步就站在文化巨人的肩膀上,从高起点展开人生。从小教导儿童诵读经典,不仅符合儿童学习的天性,而且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奠定一生儒雅人格的基础。读古之人,与圣贤为伍,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现。

中华传统美德的18个德目中,有三分之一是关于行为习惯的,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勤劳节俭、诚实守信、谦虚礼貌等待等,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既要靠家长和老师的正面引导,也要靠国学知识的熏陶。

现在的孩子大多生活无忧,在家庭中是小太阳,两代人四颗星围绕着太阳转,衣、食、住、行都以孩子的需求为中心,极易养成孩子自私、任性、骄傲、脆弱等不良习惯,生活中类事例比比皆是。

对孩子进行国学教育,可以让孩子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得到熏陶。如孩子读了《弟子规》中“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后,便会产生感恩父母的初始心态,为以后孝敬父母打基础;而当读了“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就会引导孩子关注修德育才,少些与别人攀比吃穿的想法。

国学大师牟宗三说:“少儿学习的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储蓄银行,中华文化最好的货币就是经典,在年幼时将最好的货币存在他们心中,他们长大后一定会知道怎么用。”

经典之义,便在于此。

长期诵读经典的十三大好处:

1、人格优化,身心健康——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从更高的起点上迈步。

2、专注力提高——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会逐渐形成较高的专注力、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讲就是这个道理,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3、记忆力大大提升——经常背诵经典,孩子的记忆力将获得明显提高,一旦获得了这种记忆能力,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并一生保持这种超越常人的记忆力。

4、语文能力增强——背熟经典后,孩子的识字量大大增加。此后,孩子作文、发言时就会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很有深度。

5、阅读兴趣和能力大为提高——读懂经典,孩子会形成博览群书的习惯。许多诵读经典的孩子,在6岁-10岁时,能主动找书读。从而视野开阔,智慧流溢,比不诵读经典的孩子的智商高出许多倍。

6、对其他科目的学习有很大帮助——通过诵读经典,孩子的形象思维(右脑)获得全面的锻炼,从而为学习数学、物理、外语、化学等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经典的内容早一点存储到头里边,孩子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会潜移默化地进行消化,从而使理解力也获得提升。

7、才艺、体育、劳动等技能的学习变得很轻松——“心灵手巧”是诵读经典的另一种效益。通过诵读经典,可使头脑里和躯体内的气血很好的畅通,健脑效果明显,大脑支配手指的能力得到了强化,从而在才艺、体育、劳动等技能的学习上会事半功倍。

8、文化修养与道德品质养成——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结果。经典饱含古人的智慧修养,经典是在讲各种规律: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通过读经,很容易就把孩子的道德层面提高。

9、促进亲子关系——许多经典是家长们也没有接触过的,因此,父母(包括爷爷奶奶)和孩子一起诵读,除了能有效地促进家长和孩子的感情外,还能取得健脑、健身、缓解压力、解除疲劳、提高文化层次的良好效益。

10、学习习惯的形成——读经本身就是一个入静的过程,天天坚持读经,慢慢培养孩子学习的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将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11、学了国学后 孩子更懂礼貌

益谦文化的老师称孩子学国学,强调的是孝道、礼仪,一些孩子从原来的不太懂礼貌变得有礼貌了。孩子们通过学习经史子集,以读经为主,平时给孩子讲孝道的故事,培养孩子的礼仪,培养孩子恭敬之心、感恩之心。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学国学后,都变得有礼貌了。

12、学会了孝顺父母

一些家长说起学国学后孩子们的变化,有家长说孩子有礼貌了,也有家长说孩子的识字量增加了,记忆力增强了,还有家长说孩子理解能力提高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孩子学会了体贴父母,尊重他人。

13、学习经典的主要方式是诵读,学习过程中眼到、口到、心到,可以促进智力的多方面发展,同时可以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

国学是一个不易下定义的概念。只能大体理解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简称。

文化从最宽泛的意义上来界定,文化既包含信息、知识和运用工具,也是信息、知识和运用工具的载体。其实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文化最重要的特质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文化是一个生命体,一代代的国民从文化中获得自己的民族意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又向文化体系中不断注入时代的信息。

如果用空气比喻文化是再贴切不过了,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不仅接受了环境的影响,同时又将环境的信息不断地注入于原有的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历史中沉淀出具有了环境特色的文化。在现在看来,这种特色文化可能在很早以前就已形成和成熟完善,对现代的人来说只是在享受着传统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思维方法,而成为这一方土地的主人。

文化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有了民族的文化,我们才对祖国有认同感,文化它给予人们民族感、历史感和自豪感,我们才真正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人在世界各民族之中的地位。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它又是全世界总文化的一个部分,文化作为人类认知世界和认知人类自身的生命体,它包含了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

如果能从文化、民族和地域(国家)的层次来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就会明白文化才是民族的生命!这在历史上是有例证的。

古印度是由于外族的入侵带来了外族的文化,外来文化的入主,本民族的原有文化被搁置不用,原有文化失去了生命力而在历史上迅速消亡,虽然种族还在,但民(种)族随着文化的变迁而发生了转变,为了区分这个变化,只能把外来文化入主以前的印度称之为古印度,以区别现在的印度民族,是“亡族先亡史”的例证。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烙印!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要学国学?因为他们是中国人!

前段时间,一则让家长痛心学生高兴的消息传遍了家长这个江湖,那就是奥数竞赛取消了。

奥数,当年小升初升学考核标准之一,现如今也沦为了孩子的兴趣班之类了,那么问题来了,奥数取消,孩子将来能拼什么?尚且未知。

未来的选拔标准必然会走向模糊化和综合化,更加看重孩子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国学恰好符合这两个条件。

那又该如何学国学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呢?学习国学究竟有哪些好处呢?

第一、锻炼阅读写作能力,提高语文成绩

随着教育部对中小学生课本的改革 ,诗词和文言文比例大幅度的增加,人们渐渐认识到国学的重要性。

长期学习诗词曲赋和优秀古典散文的孩子在诗词储备量、文言文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上都远超普通学生,语文成绩也更为优秀。

第二、夯实文学基础,增加美学素养

国学所包含的诗词歌赋和各种经典凝结了各个朝代文人们的智慧和心血。

大量的诵读经典和诗词不仅能培养坚实的文学功底,更能擦亮孩子发现美的眼睛,欣赏高级美,为成为一个富有生活情趣和美学修养的人奠定基础。

愿你看到落日下的美景,想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哎呀,妈呀,太美了”。

愿你看到长城,想到的不是“长城真他妈长啊”,而是“雄关万里、固若金汤”这些词。

第三、知理明善,明辨是非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囊括了古代先哲们为人处世的智慧和典范,培养良好习性,懂得洒扫应对进退之礼、孝亲尊师之道,知善恶、辨美丑。

第四、感恩图报、孝顺父母

教育的根本就是要让受教育者知道做人的基本道理。

这个“教”字,是由“孝”和“文”字组成,说明了中国的教育就是从“孝”文化入手,让下一代知道怎样去感恩图报和孝顺父母。

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够养成在家自觉孝顺父母,真诚关怀子女,在外努力工作,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这也是整个社会目前已经出现并迫切需要解决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断层问题。

第五、素质的重要性,自我的成长

传统文化讲的是成就自己,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的是从自己做起,从眼下细小的事情做起,着手于把自己的事业做的最好最佳。

同时,在社会上要忠于朋友忠于职守忠于国家,回家后要孝顺父母爱护子女。让我们的孩子知道这些道理应该是事关重大。

第六、父母的期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当今每个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期望,成为同辈孩子中的佼佼者,优先一步于同龄孩子,那将步步优先。

对于父母而言,孩子的成长轨迹显得尤为重要,而学习国学则能更加让孩子懂得人生的前人的智慧结晶,也能明白一些人生的道德,以后的成长也能少走一些弯路。

第七、国家的伟大,父母的伟大

我们的祖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是现今文化流传最久远的文化,这是其他文化所不能比拟的,国家的伟大,发自内心的自豪。

我们不反对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但应该提防糟粕文化对我们那些尚未形成传统文化理念的下一代的冲击。

生而为人子,养儿长大成人,二十余载的辛苦岂是三言两语就能说的清的,父母的爱总是默默无言的,父母是平凡的,但父母却又是伟大的。仁义礼智信将教会我们平凡又伟大。

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一个人的能量却是无限的。

现今社会,早已不是单单重视文化程度和能力的社会了,道德更受大家重视,我们成人更需做好榜样。

让孩子学点东西,总希望有很实际的用处,巴不得第二天就能看到效果。其实孩子就像是一朵花,在他刚刚冒出嫩芽的时候,给他浇灌最好的养料,给他足够的时间去汲取营养,慢慢成长,等到他开花的时候,一定是芳香怡人的。

学习国学是一个慢慢耕耘的过程,功夫到了,时间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222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455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72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68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96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79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28评论 3 40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73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20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50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9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60评论 4 33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002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8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10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33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87评论 2 35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