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疲惫,或许是忙碌,或许是厌倦,或许是迫于现实压力,或者是懒惰……
那种感觉很奇怪,似乎无法用语言来准确描绘。
差不多,有一年时间了,我没有读一本书。
现在,回头看,有点心疼被虚度的时光。
那还是去年吧,当地老作家陈钰老师,送给了我一本书。
是曹建川的小说集«最后的城邦»,挺厚重的一本书,有300多页。
拿回家之后,就撂在书架上落灰。
大约半个月之前,看到一位短视频博主,坚持每周读一本书,坚持了一年,人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忽然被惊到,自问,为啥你不读书呢?人家一周一本,你忙,你可以一个月读一本啊。也好过把时间浪费在无聊的短视频上。
于是,从那天开始,我刻意控制自己刷视频的时间,把宝贵的时间用来读书。
也不强迫自己每天读多少页,每晚临睡前,读一读,累了,困了,就关灯休息。
有点佛系。
即便这样,到今天下午,我把这本书整个儿读完了。
还是有莫名的成就感与无法言说的喜悦。
下面,就来说说这本书的作者曹建川,笔名叫非我。
这个人,虽不曾见过,但早就知道。
他,曾经在敦煌图书馆有过一场分享活动。
那个时候,我正在上班。
请假就得扣全勤奖,看在钱的份上,只好割爱。
他现在,似乎定居在成都。曾经在我们这里的沙漠小镇,生活了三十年。
曾供职青海油田,是青海石油作协主席。
他所有的书籍都和敦煌有关。
比如,«在敦煌»,«再敦煌»,«出敦煌»等。
其他的书,我没有看过,也只是听过。
这本小说集,由一个长篇小说,两个中篇小说,一个短篇小说组成。
可以说,写的回肠荡气,甚至有惊悚元素在其中。
有些片段,像电影蒙太奇,画面感很强。
语言简洁华美,清新脱俗,也融合了大西北某些方言,非常独特。
熟悉的人,一看文字,就知道是他写的。可以说,他为自己的文字打上了标签。
记得,多年前参加某座谈会,某主编就曾说过,写小说,细节是关键。
细节写活了,读者就会有代入感。
这本书,就有这样的效果,细节描写极其细腻,生动,鲜活。
可以猜测到,他是热爱生活的人,对生活观察极为敏锐,细致。
另外,他的这些小说,没有脱离大西北。
基本上,写的都是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有些,甚至都真实发生过。
比如,某年敦煌刮了一场巨大的沙尘暴,把几个放学回家的孩子,刮到了水渠里,白白丢了性命。
还比如,某暴发户,娶了妻子。后来,又看上了他妻子的妹妹,就神不知鬼不觉的"金屋藏娇"。
其实,这样的事,当地人,都知道。
我也知道,可是,这样的事,只当成了饭后谈资,笑笑就过了。
可是,有心人曹建川,却把这些都变成了写作素材,写尽了小说。
不得不说,他非常善于扑捉素材,善于挖掘素材。
或许,这也是一个作家必备能力。
在小说后记中,他说他也曾是一个文学青年,很多和他一起写作的人,很多都不写了。
不过,能坚持下来的人,都取得了一定成绩。
那样诚挚的文字,让我也想起我心中的文字梦。
或许,心里的梦,一直在。
只是有时候累了,暂时躺平了。
而今,走过半生,回头看,此生最爱的不过是文字。
所以,还是得写。
哪怕是碎碎念。
希望,自己每个月,能读一本书,能在简书写一写读后感。
读«最后的城邦»有感,就啰嗦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