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孔子得意门生,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鲁国卞(今山东省泗水县)人,孔子曾称他是“卞之野人”,“孔门十哲”之一。
子路小孔子九岁,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的人。《二十四孝》中“百里负米”的主角。
“孔门四科”中,子路是政事科的佼佼者,他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
子路年少时家境贫寒,常常吃野菜充饥,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路途遥远坚辛,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
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刮风下雨,都不辞辛劳、持之以恒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后来仲由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楚王聘他当官,对他很是礼遇。俸禄非常优厚。每天吃的是山珍海味,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过着富足的生活。
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感叹,哀伤父母早早过世。他是多么希望父母仍然在世,和他一起过这样的好生活呀!可是即使他想再负米往返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拜入孔门之前,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鸡冠式的帽子,佩带用公猪獠牙装饰的宝剑显示自己的无敌,曾经瞧不起温和的孔子,屡次冒犯欺负孔子。
后来在孔子人格魅力的影响下,身穿儒服,带着拜师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成为孔子的学生。
子路多才多艺,信守承诺,忠于职守,做过卫国蒲邑的大夫,季氏家宰,孔悝家宰等。
黄帝曾孙帝喾(ku)身边有八大才子,称为“八元”,据《左传·文公十八年》载:“高辛氏 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
其中有两个是兄弟,分别叫仲堪,仲熊。其后以“仲”为姓。在国内姓氏排名中,第266位。
诲:晓教也。形声兼会意字。金文从言,每声,每兼表母之意。就像母亲在教育孩子。
“诲”的原意是教导,劝说。如《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由教导又引申为“诱使”,“引诱”。如《周易-系辞上》:“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意为:“物品不好好收藏,等于在引诱人来偷盗,把自己打扮地太漂亮,等于引诱别人来奸淫自己。”
用作名词时,指教诲的话,谏言。
女:妇人也。象形字,甲骨文像一个妇人跪坐在席子上,“女”的原意是指女孩子,大都指未出嫁的女性,后泛指所有妇女。也引申为“女儿”。
在这里,女是“汝”的通假字,“你”的意思。《论语》出现过19次“女”,全部都是“汝”的通假字。
知:会意字,从矢从口,会“言语像箭一样脱口而出”之意。即知道的意思。知也可以作为“智”的通假字,即“智慧”的意思。本文最后一个“知”就是“智”的通假字。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仲由,让我教你‘知’的智慧吧。该知道的才去知道,不该知道的就别知道,这就是智慧。”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包括陆九渊等先贤)把这章内容理解为:“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
这样理解太肤浅了,孔子的弟子们不可能把孔子的家常话写进《论语》的,能编进《论语》的话必定是很有深度,很值得学习的东西。
如果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理解为“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最多只能说这是诚信,毫无智慧可言。所以孔子说这话的原意一定不是这样的。
孔子的意思很明显,做人该糊涂时要糊涂,不能什么事都要去知道个明白,该明白的就必须要明白。这样的人生就活得很快乐,洒脱。这就是生活的“智者”。
现实生活中,能理解透这句话的人不多,有些人该糊涂的时候不糊涂,该明白的不明白,所以不管是工作,还是家庭生活,都不顺心。
醉打金枝
在福建,最能代表福建民居特色的就是土楼和土堡。主要分布在闽西龙岩的永定县、闽南漳州的南靖县、华安县和平和县、闽中三明的大田县。
福建多山,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所以自古以来,匪患频繁,甚至惊动到朝廷,明代朝廷曾多次派军队过来剿匪,王阳明就曾在福建剿匪并立下大功,平和县也是在王阳明奏请朝廷之后,朝廷新设置的一个县。
为了防匪患,当地百姓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并建造了建筑史上的奇迹——土楼土堡。
一座土楼少则住几十户,多达上百户,楼内有水井,有戏台,有祠堂,有学堂,可以圈养鸡鸭牲畜等。
土楼有非常强大的防御功能,里面可以屯兵屯粮,有的还有地下通道,外墙有射击孔。
毗邻福建的广东梅州也有土楼,他们习惯称土楼为“围楼”。
在漳州的华安县,有座土楼很多特色,该土楼是福建唯一全部由花岗岩砌成外墙的圆楼,外部设计像防御的城堡,而内部如普通民居,中心庭院的条石铺地类似八卦图,被誉为土楼中的“古罗马斗兽场”。
该土楼建于400多年前的明代,现已倒塌,原居民散居在该楼周边,站在楼前,它的雄伟气势依然还在,门额上的“升平楼”三个大字依然清晰可见。
如今,“升平楼”周边的居民全部姓郭,村里经常表演“醉打金枝”的戏剧,村民们相信,戏中的主角升平公主和郭暖就是他们的先祖。
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后,幸有武状元出身的郭子仪(政治家,军事家,今陕西渭南市人),李光弼(契丹族,今辽宁省朝阳县人)不但平定了“安史之乱”,还多次打败了回纥,突厥等游牧民族入侵,使唐朝转危为安。
唐代宗为了表彰郭子仪的“再造之功”,除了给他高官厚禄之外,还把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他的儿子郭暖为妻。
郭暖娶了公主后,婚姻生活并不幸福,因为公主脾气大,很难伺候,甚至于在家里也要给妻子行君臣之礼。郭暖苦不堪言。
有一次,郭暖喝酒喝多了,跟公主又吵了起来,郭暖乘着酒气气愤地说:“你是公主有什么了不起的?没有我父亲,你父亲能坐上皇位吗?我父亲才不稀罕做皇帝,不然早就做了。”
升平公主气得跑回皇宫去向父亲哭诉去了。父亲听完公主哭诉后说:“女儿啊,郭暖说的没错啊,我的皇位确实是郭子仪给的啊”!公主听后安静下来了。
郭子仪得知儿子醉打媳妇,并说了一些大逆不道的话,媳妇哭着跑回皇宫告状的事情后,吓得脸色煞白,赶紧把郭暖五花大绑起来,去向皇帝李豫请罪。
父子俩在皇帝面前战战兢兢,不断磕头求饶,没想到李豫不但不生气,反而笑着对郭子仪说:“不痴不聋,难做家翁。”儿子,媳妇吵架时说的话,做父母的何必计较呢?说完亲自给郭暖松绑,还好言相劝自己的女儿回去好好过日子。
一场天大的风波,就这样轻轻松松地平息了。后人把这件事改编为戏剧搬上了舞台,取名为《醉打金枝》。
确实是这样,不管是家庭还是职场,该知道的要知道,不该知道的就别知道,该糊涂时要糊涂,该清醒时要清醒。
升平楼周边的居民安居乐业,幸福指数很高,他们深谙自己先祖留下的那句“不痴不聋,难做家翁”的处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