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人最为陌生的事物,往往就是他时时与之打交道的,自以为是最熟悉的事物。语言就是这样一种事物,人们正因为对其“熟视”,便容易陷入“无睹”之境。
因此,在思考关于语言的问题之前,人需要沉下心来,先做几分钟腹式呼吸,让思维暂时脱离纷扰的世事,走向事物的源头,由此开始以下对语言的思考。
从总体上说,语言对人类发展和进步的贡献居功至伟,语言是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创造的源头。自从有了语言以及和语言相关联的文字,人们才渐渐构建了思维的框架,定义了思维的逻辑,人与人之间才产生了有效的沟通,正是有效的沟通,为社会带来细化与高效的分工合作。有了语言,人的经验和知识得以记载与积累,各个族群才能记录与传承自己的历史。文明的太阳,是在语言的地平线上缓缓升起的。
结构主义语言学创始者,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声音和意象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活动分成“语言”和“言语”两部分:“语言是语言活动中的社会部分,不受个人意志的支配,是社会成员共有的,是一种抽象的社会心理现象。言语是语言活动中受个人意志支配的部分,也就是每个人的发音、用词和造句的语言实践”。任何“语言符号”是由其内部的两个要素“能指”和“所指”构成。“能指”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比如“桌子”这个词的声音形象。“所指”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比如“桌子”这个词的概念。本文以后就用“语言”来表示通常意义上的语言符号。
可以这么说:没有语言,地球村将是一片荒芜,人类精神的田野将会是寸草不生。但是,作为一种人们交流、行动与合作的工具,语言并非完美无缺,而是有着它先天的缺陷。
我认为,语言的先天缺陷之一表现在它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鸿沟。语言以及赖以进行的思想,并不完全是所指的事物本身,语言的能指和它所指的事物并非总是一一对应,而是有着一定的差距。举个例子,比如对于具体的概念,能指的语言“桌子”跟它所指的实物“桌子”之间,总会有众多的差异。有些介于桌子和搁板之间的物体,也常常被人称之为桌子。对于抽象概念,能指的“美好”跟所指的各种存在着的“美好”之间,也有着需要人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去飞跃的鸿沟。更重要的是,按照维特根斯坦的说法,“美好”必须在事态中出现,才是具有意义的,可以为人所把握的“美好”。
另外,人们可以通过语言交流,了解彼此的所思所想,但是这种“了解”还称不上是“理解”。因为人类的遗传基因千差万别,人的出生与成长环境也是五花八门,所以不同人的思想与感受千姿百态,难得有两个人完全相同。甲对于幸福的看法,不同于乙对幸福的理解,丙对于名人A的欣赏与看法,不同于丁对于名人A的欣赏与看法。甲对日出的感受不同于乙,丙对西湖风景的观感又不同于丁,所以丙仅仅“了解”丁喜欢西湖,但并不“理解”丁对于西湖观察的角度与个性化感受。并且不少人都知道,世界上的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事物的价值常常是主观的。
所以,这个世界上,尤其是在这个生活相对匆忙的时代,人与人之间较少设身处地与感同身受,更多的是自言自语和自说自话,也常常会出现鸡对鸭讲的情景。因此,有些具有精神洁癖,并追求完美的人,他们内心渴望说明白一件事,表达出一份情,却常常表现为欲言又止,欲说还休,因为他们一时寻找不到精准的语言去切入,去表达,他们生怕由于词不达意的表达偏差,辜负了自己的初心。
这样,对于世上的众多事态和情景,尤其是人的内心感受,经常会发生人们难以用恰如其分的语言,给与精确描述的遗憾甚至尴尬。而且在许多文化中,对于生活中人们感受到的酸甜苦辣的分量和配比,以及很多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并不是都有相应的词语可以与之一一对应。一种文化的语言越是细腻,词汇量越是丰富,对事物的辨析就越是清晰,这种文化就越是先进,社会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等事业就相对地发达(当然科学的发展还取决于理性和逻辑的力量)。
再者,从语言运用的表现来看,所有的语言除了有它的覆盖范围外,还呈现出间断的物理学中的“量子化”的特征,人类的理性、情感、思想和感受由量子化的语言建构。但是人的情感和感受却是处于起伏变化之中,并且呈现出连续的状态,其中有着许多无法找到对号入座词语的过渡、中间或极端状态。所以人们在语言的运用中,会出现一些词不达义,无法一一对应的场景。所以有人说:人的有些苦难是无法言说的。因为除了人间的忌讳,除了人与人之间对事物感受的迥异外,属于私人化的苦难一经用语言表达出来,其滋味就开始变异并串味,其烈度也立刻跌落与降低。如果为了补救,叙述者再去添加更多修饰类的词语向别人澄清的话,到后来反而会显得画蛇添足,变成一种对彻心彻骨的苦难的亵渎。
当然,为了缩小能指和所指之间的鸿沟,在一个语系和文化中,用来表达人们内心感受,传达人们情感的语言也是在不断扩充的历史进程中,只不过同科学与技术等的发展相比,语言的这种扩充速度要缓慢许多。因为越是使用频繁的工具,对它的维护和改变就越是具有大的惯性阻力。而且,能指可以由人们大范围的随意挑选,但具体事态中的所指却是唯一或者有限的所在,最终用什么样的能指去跟所指相匹配,则需要人们的约定俗成。比如中国之前用词汇“犹豫”或“徘徊”来描述一个人思前想后、举棋不定,难下决断的心态和行为,如今却有新词“纠结”闪亮登场。跟“犹豫”或“徘徊”相比,“纠结”所表达的一个人的内心受折磨程度似乎又更深了一层,更深刻地表达出当事者内心翻来覆去折腾,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的状态,同时这三个词汇所表达的意思又并不完全相等。又比如最近的热门词汇“躺平”,在不同人的眼中,它又表达着不同的所指,隐含着当事者不同的形象、不同的生活工作态度、不同的思想和内心感受。所以,一些新词汇的出现,大都是为了填补生活实践中,过去的词汇没有覆盖到的物质和精神领域。
由于语言中的一部分,有着自己不可克服的跳越及量子化的缺陷,所以对于许多道不明,说不清的人的思想和情感,人类在其早年就使用了另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形式的语言给予表达,比如音乐、绘画、建筑和雕塑等艺术类形式的语言。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的界限就是语言的界限”。然而我觉得完整的叙述应该是:“世界的界限就是所有语言集合的界限,人们无法到语言之外去构想、认知与思考另一个世界”。
这里以音乐为例进行简单分析,说明艺术类的语言是人们日常语言的补充。如今,音乐这种艺术,除了下里巴人的自娱自乐加上阳春白雪的专场表演外,她还渗透到人们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从各种手机视频和商业广告中的配乐、餐厅助兴的背景音乐,到旅游景点的招揽客人的歌舞伴奏无处都有她的身影。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音乐跟量子化的语言相反,恰恰是非量子化的、和人的持续的感受以及情感相呼应的一种艺术形式,她是对于人们持续的感受、思想和情感的模拟与抒发,能够表达出日常语言所无法表达的人类感受、思想与情感的细枝末节和细微变化。如果说,语言是笨拙的与刻板的,那么音乐就是聪慧的和生动的;如果语言是苍白的,那么音乐则是色彩斑斓并且有着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同一首音乐,可以对应不同人的同一系列的情感。所以,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属于特殊的语言。
但是最终,正因为同样的能指,语言的一个音节跟音乐的一个音节对应的所指存在很大差异,前者对应的所指有限,后者对应的所指无穷。所以遇到人们需要确定性的场合,就必须要由能够承担起确定性功能的语言出场。
尽管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有着普通语言所不及的深刻性和丰富性,她能够比较原始地传达作曲者的丰富情愫和理念,但也万不能越俎代庖,过多地染指人类理性和逻辑的辖区。音乐无法用来辨析和明确各学科中的一个个基本概念,更无法用来代替数理语言,进行欧氏几何或高等数学中的推导和证明,无法代替普通语言,进行科学理论的逻辑推理与论证,更无法代替数学、物理、化学公式和算法语言。并且,高雅音乐比如贝多芬、李斯特和肖邦等的钢琴曲表达的深层情感与丰富含义,又并非能为大多数听众当场领悟,需要反复欣赏,或者需要通过那些从事或深刻理解音乐艺术的专业人员,用普通语言给予引导与提示。
无论如何,我们今天的生活条件都是由人的思想与实践造就,而人的思想就是由语言构成,离开了语言,人们将步履维艰甚至寸步难行,也就会一事无成。语言乃思想之母,语言有些类似于人们生活中接触的空气、阳光、土地和水资源,它滋养着这个蓝色星球上各种肤色的民众,普照并延续着人类的千秋万代。
2021-5-22
2022-4-11修改
2022-12-17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