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读一本书《曾国藩传》 读书总结姓名 : 周思问时间:2019年11月7日一、读书摘要这本书通过介绍曾国藩的一生,向我们展现了一条成长道路,一个资质平平的普通人,在意志力的推动下能够依靠自我的修炼与完善,最终达到如此之高的人生高度,通过观察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徘徊挣扎,切身感受到曾国藩在种种艰难面前的犹豫与坚定、执着与圆通、笨拙与精明,更加真切的领略他的人格魅力。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就是完善自己的性格,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而曾国藩一生都在强调两个字---“勤”与“恒”,他就是一个极好的榜样。二、金句/语录1、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就是说,笨拙胜过机巧。办事笨拙,才靠得住。--P132、在修身起始阶段,重要的是猛。在进行阶段,更重要的是韧。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一个人肯定会经受无数次的反复、失败、挫折甚至倒退。关键是不能放弃。因此,曾国藩一生最推崇的品质就是“有恒”。曾国藩一生不断强调恒之重要性,他说:“有恒为作圣之基。”--P293、晚年,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P304、首战一定要胜。不真正练成,绝不轻易出兵。--P975、对于有志者来说,挫辱是最大的动力,打击是最好的帮助。咬紧牙关,把挫辱活生生吞下,就成了滋养自己意志和决心的营养。--P1126、“笨”到极致就是“聪明”,“拙”到极点就成了“巧”。--P1237、所谓“战略”,就是基于宏观性和长远性,把各种纷繁复杂的要素按轻重缓急、先后次序进行整理排列,然后拿出最有效的行动方案。--P1358、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所谓“大柔非柔,至刚无刚”。--P1619、只有必要时和光同尘,圆滑柔软,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只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到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达到胜利的彼岸。--P16110、事实证明,“明练”、善应对、小聪明,在天下大难前是没用的。真正起作用的,还是曾国藩式的笨拙、扎实,从根本上做起。--P20511、真正出力的人不一定成名,而成名的人不一定能享福,这都是常见的事。富贵功名都是给别人看的,只有心胸开阔,自己才能得到好处。--P22612、对外交往中,不要争面子,而要争里子。不要争小处,而要争大处。--P29213、对于一位接班人来说,仅有才华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有“德”。 --P31214、如何处理冲突,可以看出每个人心性品格上的不同。--P31215、人这辈子,最难去除的是嫉妒和贪求。嫉妒经常出现在功名事业差不多的人之间,贪求常出现在升官发财之际。--P333三、思考题曾国藩是如何面对科举挫折、长沙之辱?自卑与焦虑、郁闷与艰难?靖港首败、九江大败?咸丰七年(1857)危机?请将曾国藩遇到过的问题(也可以说困难,或挑战)一一列出来,参照他,把你遇到过的问题一一列出来,比较,他如何应对解决?你如何应对解决?如果有区别,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一)曾国藩遇到的问题及应对1、科举挫折 曾国藩参加了7次科举,在他第6次科举的时候,不但没有中,反而被悬牌批则为文理不通,这是他自认为平生遭遇的第一次挫折。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把自己的历年试卷拿出来与优秀的试卷反复比较,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且他也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天资聪慧的人,要弥补他的上进心与大脑之间的差距,就必须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针对这些发现的问题曾国藩进行了刻意的练习。一年下来,曾国藩在应试写作方面就越来越得心应手,在第2年第7次考试中终于中了秀才。异常艰难的科举经历也强化了他越挫越勇的性格特点。对他来说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并且塑造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就是崇尚笨拙,多下笨功夫。2、长沙之辱 曾国藩在长沙开始着手建立一支崭新的军队湘军。在练兵的问题上,曾国藩又一次把手伸向了自己的权力范围之外,动了别人的奶酪,湖南的官员对曾国藩恨之入骨。绿营兵公然围攻曾国藩的公馆,曾国藩差点让闹事的兵痞杀了。这是曾国藩有生以来第1次遭遇真正的挫折。他原本向皇上控告,转念一想,这样做无济于事,他搬不倒全湖南省的官员,以后在湖南的处境更加艰难。他认清形势,咽下一口气,不再和长沙官场纠缠争辩,避其锋头,卷起铺盖,带着自己募来的湘军前往的衡阳。他暗暗下决心,不争一日之短长,增强自己的实力,等自己建成了湘军,练成一支劲旅,打几个胜仗回来,看谁还敢笑话他,这才是挽回面子的最好办法。这样曾国藩下决心到衡阳创立湘军,曾国藩的建军思路非常高明,实行厚饷原则,高薪养廉,二是将必亲选,兵必自募,三是要选读书人和淳朴的山农。四是作用是政治教育。而湘军的出现是曾国藩人生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它不光改变了曾国藩个人命运的走向,也改变了整个国家的走向。 3、自卑与焦虑 ①到了翰林院之后曾国藩和翰林院的精英们一比。发现自己身上还有很多缺陷,他又一次陷入深深的自卑当中,如何洗刷自己身上的鄙俗之气,成了他新的焦虑。曾国藩决定要改掉自己身上的陋习,脱胎换骨重新做人。他如饥似渴地开始读书,认真研究理学经典,并且他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曾国藩学做圣人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写日记。开始他记日记并不得法,就像记流水账,有时甚至只有一句话,并且也没有天天坚持。后来别人告诉他记日记,最重要是反省自己,通过每一个细节来改变自己。于是曾国藩给自己定下了学习日程,每天写日记,每天读书,每天练习作文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对自己的性格脾气进行反省,发现一个缺点就会自我痛责,绝不轻轻放过。曾国藩还把自己的日记给朋友看,通过朋友老师监督自己就不好意思偷懒,他把这个习惯坚持了一生。就这样通过记日记这种方式,曾国藩的气质习惯一天天发生着变化。 ②曾国藩还开始戒烟,他的烟龄几长毕业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曾国藩一旦下定决心就没有退让一步,不论多么痛苦难熬,就是不再碰烟具。一个月之后才能进行成功。曾国藩很自豪,把它作为无事不可变的例证。也增强了他学做圣人的信心。曾国藩学做圣人的过程当中,其实也有过大量的自我挣扎,也是经过不断的失败才改掉了性格深处的缺陷。 ③曾国藩对自己进行了严格的自我管理,立下了12条做人的规矩和课程的标准,通过这12条日课,曾国藩的生活变得非常有规律,他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对考试的准备也比很多人充分,中了翰林,得到道光皇帝的赏识。 ④曾国藩在湖南乡下最大的遗憾是交不到有质量的朋友。到北京之后,曾国藩迅速结交了一大批好朋友。他不断反省自己的缺点,与人相处也越来越注意替他人着想,也特别爱帮助他人朋友越来越多。他的名望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受到同乡的推崇。 4、郁闷与艰难 曾国藩做官并不是想发财,他是想给多国家多做些实事,当时的政治环境让他做不了什么事,想要推动大清王朝进行根本改革,没有任何可能,因此他感到很郁闷。咸丰即位以后,他以为等来了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写了一份奏折,给皇帝提了很多意见,刚开始获得了新皇帝的欣赏和肯定。但曾国藩非常刚直,锋芒太露,不识时务,说话不懂得拐弯抹角,把咸丰皇帝和几个大人物以及普通同僚全都得罪了,几乎成为京师人人唾骂的人物。他的精神十分痛苦,萌生退意,但是却连回家的路费也拿不出。正在这时皇帝派他充任江西乡试正考官,他才利用这一次考官的机会,得到了一笔额外的收入解决了当时的窘境。而此时,曾国藩母亲去世,他回家奔丧,他静下心来开始读书。他一生对学术都有强烈兴趣,对官司场心灰意冷,接下来他想转换人生重点,展开自己的学者生涯。但太平军挥师北上,咸丰皇帝昭曾国藩出山,曾国藩一开始想拒绝,在朋友的劝说下他恍然惊醒,像他在官场上得不到施展,但是天下大乱,秩序崩解,这为他开创局面,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曾国藩决定不能放过这个机会要大干一场。 5、靖港首败 靖港惨败后曾国藩心如死灰,第一次跳水自尽被救起。这时传来好消息,曾国藩派出的另一路湘军,在湘潭取得了大胜。这一下曾国藩终于不再想死 靖港惨败后曾国藩心如死灰,第一次跳水自尽被救起。这时传来好消息,曾国藩派出的另一路湘军,在湘潭取得了大胜。这一下曾国藩终于不再想死。他深刻反省,严厉整顿,总结战斗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湘军来了一次淘汰换新,明确兵在精而不在多的道理,通过严厉的整顿将军,一下子只剩5000人。曾国藩批准那些在战斗中表现勇敢的将领招兵买马,扩充队伍,并且立下了保卫长官的规矩。曾国藩打掉牙和血吞,终于取得了胜利,他用自己的艰苦奋斗成功挽回了面子,更强化了他愈挫愈勇,百折不挠的性格特点。6、九江大败 九江大败后,曾国藩再一次投水自尽被救起。在江西曾国蕃困难重重,形势十分危急。但此时武汉告急,胡林翼请求曾国藩派兵增援攻打武汉。曾国藩胸怀大局,认为此时武汉的确更为重要,于是他不顾自身安危,不顾众人反对,虽然身边得力的干将只剩下罗泽南,但他还是派出最得力的罗泽南军支援胡林翼。而后曾国藩在江西更是四面楚歌,时时刻刻被面临被杀的危险,后来幸得兄弟们前来支援。曾国藩关键时刻的自我牺牲,是曾胡一生交往中的一个关键点,为日后再次出山埋下了伏笔。 7、咸丰7年 咸丰7年,曾国藩被皇帝拿掉兵权。想着建立不世功勋的千载难逢的机会,眼睁睁从自己眼前溜走,曾国藩心生悔意。在极端痛苦中,他看了老庄著作咸丰7年,曾国藩被皇帝拿掉兵权。想着建立不世功勋的千载难逢的机会,眼睁睁从自己眼前溜走,曾国藩心生悔意。在极端痛苦中,他看了老庄著作,给了他很多启发,渐渐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官场的经历以及造成这些结果的原因,并且在家中给各位好友写信,请大家给他多提意见,帮自己总结经验教训。曾国藩越来越清楚的看到了自身致命弱点,并为自己定下了4条改变的原则。在家蛰伏的两年,曾国藩的思维方式发生重大转变,曾国藩称为大彻大悟之年。而这时候,机会又来了,曾国藩曾经在危难之中帮助过的湖北巡抚胡林翼,千方百计为曾国藩创造再次出山的机会。而这次出山,大家都发惊讶地发现曾国藩变了,待人接物,前后判若两人。他变得和气谦虚周到,对皇帝不再直言不讳,学会打太极,不再愤世嫉俗,而善于揣摩。就这样曾国藩完成了自己的中年变法。(二)我遇到的问题及应对关于学习,我的起步很低,生活及工作中,凡是思考问题及理论功底都太浅,平时碎片化的学习,知识之间连接的通道没有建立,很多时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系统性的思考问题缺乏。平常书籍阅读量较低,并且读书停留在表面,没有对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建立不同知识的联系,导致读过的书没有很好的运用,知识的迁移没有形成。这一次的读书活动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发,通过我们的同读群交流,我虽发言不多,但每天都会默默关注班长组长及学友们的学习方法和作业展示,向他们学习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与实际运用。接下来,我会跟进学习群中老师们的教导并认真完成每周的作业,希望在同读的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感谢好友李悦的介绍得知这样一个具有特色的学习方式,很高兴能参加由高鸿鹏老师发起的同读一本书活动,让我发现了自己的缺陷和弱点,也学到了高手们的学习方法,学做结合,受益无穷。 四、启发与收获 曾国藩是传统文化倡导的立功立德立言的践行者和正面代表人物,为我们树立了儒学真精神的模版,对于我们今天个人成长仍旧有着积极的启发和激励作用。 通过认真阅读曾国藩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一直在我脑海里徘徊。此次读书,我的收获:①择友——曾国藩从坐在桌上人人远离他到后来朋友众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与人之间是付出、影响和吸引!利他即是利已!②容忍——曾国藩在湘军还未成熟的时候一直对抗外在压力而不去以卵击石。我以为,我可以,心理建设太过于自我催眠,管中窥豹,一叶障目,那只是你忍受不了自己弱小的表现形式而已。③自律——曾国藩高度的自律,不断的精进自己。人的一生确实是不断精进的过程,从生活的点滴慢慢养成自律的习惯。④挫折——挫折是生命成长的养分。曾国藩一生经历无数坎坷,无论是从最初年轻时候的艰难科举七年之路,还是后续长沙之辱,首战惨败,九江大败……等各种遭遇,到先后两次投水自杀经历,这些困难是常人所不能及和忍受的,而正是因为曾国藩得这些挫折经历塑造了它越挫越勇、迎难而上的性格特质,通过不断反思总结去修炼锻造自己,从一介平民一路成长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名人。就是生命成长最好的养分,正是因为这些困难才铸就了他未来的一次次的成长机会和自我的迭代升级。⑤戒骄傲、戒多言——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说:古来言凶德致败者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还说历史上很多名公巨卿多因此二端(骄傲、多言)败家丧生。凡心中不可有所恃,心有所恃则达于貌。内心要谦虚,不要觉得自己的地位和才气高于别人,如此才能尊敬他人,言语忠信,行为上的笃敬,这样还能帮助掩饰自己犯过的错误。否则则会遭人厌恶,被人轻视。⑥平和——曾国藩说: 抑郁、怨天尤人的人,不仅不可以涉世,不利于仁德的修养,不仅不利于仁德的修养,也不利于保养身体。曾国藩对他的弟弟们说,要时刻以“平和”二字相互勉励。做事平心静气,更多地考虑他人的心理,站在他人角度想问题;更多地揄扬他人,表扬他人的长处;做事有始有终,越到后来越慎重;接人待物要更诚更敬。任何事都要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一帆风顺时,不张扬,言行低调;受挫时,不抑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⑦恒心——曾国藩说: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学会专注,修炼自己的内心,品尝到做事沉浸其中的快乐,慢慢的,也会变得有恒心,有毅力,定得下去,立得起来。沉浸于每件事之中,诸事也会变得有恒。 说明:1.读书摘要指用一句话或一段话概括一本书;2.摘抄金句/语录5个以上;3.思考题全部回答,不能写一句话、不能过于简短;4.启发与收获写1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