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熊孩子在早教中心已经两年了。在这过程中,我遇到的家长和孩子也形形色色。其中,有一个男孩子,让我印象格外深刻。
孩子两岁半之后,要开始习惯上独立课。于是每次上课铃摇响,都是小可爱们一个个排着队,在老师的招呼下自己进入教室。孩子自己上课,陪同的家长们没什么事做,就聚在一起聊天联络感情。
围绕孩子教育的话题,兴趣班肯定是最热话题。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自己孩子的爱好和各种游泳、舞蹈、武术、英语等课程的收获和感想,好不热闹。
育儿的话题,很容易就能涉及到衣食住行。几位妈妈分享了暑期带孩子的国外之旅后,我也加入了分享什么牌子的衣服和鞋子舒服,性价比合适的讨论中。
在一片热闹中,一位从始至终一直没开口的家长,突然出声,用我娘家妈常用的惋惜语气,幽幽地开口:“孩子现在还小,以后花钱的地方多了去了,什么衣服鞋子旅游,能省就省。花钱花在针尖上,兴趣班要是对以后上学没什么用,我觉得钱花得冤枉,不如不花。”
几位正聊得开心的家长闻言一愣。紧接着,这位家长开始很热心地介绍自己是如何“穷养”自己家的孩子的。
孩子的物质生活在这位妈妈的严格管控中,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家里的玩具,同一个类型的只能有一个,总数不会超过三个。衣服当然会买,但是要遵循严格的需求和性价比。旅游也会去,但跟个人表现和成绩完美捆绑,说是奖罚分明,要让他从小知道什么都不是白来的,要通过自己的努力……
经过这位家长“穷养孩子”的科普和洗脑后,在下课时,我格外仔细地观察了一下她家的孩子。挺可爱的小男孩,看年龄跟我家那个刚上幼儿园的熊孩子差不多,只不过,这个孩子比起同龄人,真的乖巧得要命。课间休息的时候,不少孩子聚在一起分享零食,交换品尝,很乖的小男孩盯着其他孩子手中包装显眼的零食,一脸向往,却默不作声。他不会像其他孩子一样央求母亲“我也要那个”,反而安慰自己的母亲“妈妈,我不买。”
看着那个有些过于乖的孩子,我不禁怀疑,这样刻意的“穷养”,真的好吗?
想要的不敢开口,刻意地压抑着自己的喜欢,这个年龄本该有的快乐和任性,也被强制地压制到最低,眼中所有的一切,似乎都被小心而谨慎地计较着。
在我看来,他归根到底,还只是一个不到3岁的孩子,这样的刻意“穷养”,看着真的令人心疼。
其实,勤俭节约本是好事儿,但问题是,过度的“穷养”,会让孩子有严重的匮乏感。Ta们表面上看起来既懂事又听话,但实际上,Ta们很多时候,都是在刻意压制自己合理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久而久之,会变得“不敢索取”,甚至觉得,是自己“不配拥有”。
这种自卑的心理,一旦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就有可能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我有一位朋友,前一段时间用全款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令所有人羡慕不已。但不少熟识他的人都悄悄在背后议论,说这么能节省,他不买房谁买房啊。
在我看来,虽然这位朋友真的人不坏,但真的非常很难让人喜欢。而究其原因,就是他的抠,在朋友中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每次吃饭从不请客不说,还非常喜欢占别人的小便宜。而且,一遇到需要集体出钱均摊的活动,总是千方百计地往后退。偶尔一次还好说,毕竟又不是什么大钱,但时间长了,有什么活动,大家渐渐谁都不想叫他。游离在圈子外的感觉并不美好,但直到一次偶然的聚会中,他酒后吐真言,我才知道了他这个“抠门”习惯的来源。
原来,在他小的时候,家庭条件真的不算特别差,但他爸妈一直崇尚“男孩子要穷着养,才会有出息的”策略。喜欢的篮球、时髦的球衣、帅气的滑板、炫酷的球鞋……这些他小时候所曾喜欢过的,梦寐以求的东西,他从未拥有过,哪怕只有一次。慢慢的,他的注意力也不再集中在他的个人喜好上,变得目的性强,且对金钱格外执着……按他的话说,钱这么重要,当然要攒起来。我自己都舍不得花,怎么能还给别人呢?
据说,从小物资匮乏的孩子,会在记忆中和血液里,烙下深深的印记。而等Ta们长大之后,不管有钱没钱,都会继续“穷”下去。
都说,身穷穷一时,心穷穷三代。希望我们不要因为“穷养”的极端理念,而让孩子小小年纪,就因为“求而不得”产生匮乏的心理缺憾。
当然,对于作为家长来说,真正的“富养”并不是一味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在物质上富养孩子。毕竟,坚持亲子阅读的我们都知道,内心上的富养,才是最好的富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