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随着社会发展,每个家庭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分开居住已是常态,孩子和爷爷奶奶的接触机会就少了,所以在一些家庭中孩子和家中老人(爷爷奶奶、阿公阿婆等)关系慢慢生疏。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2
周六上午,我带着妻子和儿子一起去看望奶奶(广州称呼为阿嘛)。其实,我们每周末都会带儿子去看望奶奶。儿子很喜欢看望奶奶,奶奶也很欢迎儿子。平时,奶奶逛街的时候走到卖零食的地方就会买一些零食,等我们周末去看奶奶的时候,奶奶把零食送给儿子。这是老人对小孩的关爱。我们每周去看望老人,我理解是一种孝敬老人的方式,子女的责任。
9月22日早晨,我带儿子搭公交车去越秀公园。当公交车经过北京路时,儿子突然对我说,奶奶可能在吃早餐。这时,我被儿子对奶奶的关怀惊艳到了,儿子才2周岁多一点,他的记忆中知道奶奶住在什么地方、几点吃早餐等生活习惯。显然,奶奶是我们家庭中的一员,这一点我相信儿子已经印象深刻了。
有时,我在想,为什么有些孩子会和家中老人慢慢生疏?儿子和老人关系亲如一家,这是怎么做到的?我仔细回忆,我和妻子也并没有如何教育儿子家庭的概念,毕竟儿子只有2岁,也教不了什么东西。后来,我总结,应该是我们经过看望老人这种方式将老人与我们的小家庭深深的融合在一起了。在这个环境中,它已经成为共同的记忆。这,就是亲情。
3
我12岁生日时,爸爸做了我最爱吃的糖醋里脊。我很开心。中午吃饭时,爸爸先盛了1碗米饭,放了糖醋里脊,端给我,让我先送给奶奶吃。爸爸说,第1份饭先给奶奶,因为奶奶是长辈,你要尊老爱幼。第2份饭才是我的。我心里略显失落,明明是我生日,为什么第1份饭要给奶奶吃呢?不过,自己也是1名好学生,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当然要践行。我把饭送给奶奶,奶奶说今天是你生日,你先吃吧。我一听,还是奶奶理解我。不过,我还是坚定的委婉拒绝了。因为我是一名好学生,要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今年已经27岁了,这件事,我一直铭记于心。每当我回家过年,家中的长辈总是对我赞不绝口,说我不仅能力强,而且懂得尊重长辈。
是呀,我确实尊重长辈。那么,是什么造就了我这样的品格?我总结,是在我年轻时,爸爸对奶奶的孝顺,爸爸的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影响了我。我现在也是1名父亲,我更应该如此。因为父母的言行对子女的影响非常大。
4
在一些家庭中孩子和家中老人(爷爷奶奶、阿公阿婆等)关系慢慢生疏。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这个没有标准答案。从我的经历来讲,父母带小孩经常去看望老人、父母自己去孝顺老人(让小孩参与其中),这2点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对筑牢整个家庭、甚至整个家族的意识是非常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