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 教育专栏作家南桥:教育是为了生活

                                                        作/林公子

本期《他》人物

方柏林笔名南桥。作家,著有《帕慕克们怎样读书》、《星条旗下的茶叶蛋》、《及格主义》、《知识不是力量》。

翻译家,译有《喧哗与骚动》、《转吧,这伟大的世界》、《布鲁克林有棵树》、《河湾》等作品。

现在美国一所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也在金融时报中文网、纽约时报中文网、财新网、东西网、《南方都市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日报》等担任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我的文章《在美国读大学| 授课PPT?用iPad做笔记?手机拍照?NO!》有幸被方老师看到并提了反馈,在对中美教育的了解程度上,方老师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于是我提出这场访谈,希望给读者们呈现一个更加全面而具体的美国教育体系。

本期访谈内容:

1.林公子:请问美国高校通识教育中一般包含哪些课程?是根据不同专业院系有不同的课程设置吗?

方老师:通识课程是让不同学科的学生,能掌握一些未来通用的知识、态度和技能。课程如何设置,要看学校的文化,很难从一个学校的做法推广到所有学校。比如我们是一个四五千人规模的有基督教背景的私立大学,我们通识课程包括“核心课程”(Core),这是所有学生都要修的,它包括三门课:

1)基石课程(Cornerstone);

2)人类的身份和社区(Human Identity and Community);

3)人类对意义的追求(The Search for Meaning).

Cornerstone课程是我们的特色不妨多说几句。这门课程让大学入门的学生,了解大学求学的常识,如“如何专注学习”;也包括对于不同学科体系的介绍,如“自然科学概述”、“社会科学概述”、“人文学科概述”、“艺术学科概述”、“神学概述”等。该课程针对入学新生,为期一学期。授课方式有点像TED演讲,它能让学生快速了解学校不同学科的诉求,和不同系科老师们的专长等。

另外,所有学生还必须学如下通识课程:

部分圣经课程,包括旧约圣经、新约中耶稣生平和教导等。

英语课程,如大一必须修英语写作和修辞、写作和文学,大二要修文学(包括外国语言文学)。

沟通课程,如演说和修辞,这是培养演说和其他口头表达能力。

科学课程,学生可以在农业、生物、化学、地质、物理、数学中选修。

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课程,学生可以在人类学、经济、家庭研究、地理、历史、新闻和传媒、政治、心理学、社会学、艺术、戏剧等学科的相关课程中选择。

运动:所有学生都必须有一定的运动类课程。

外语和文化:学生必须选修一门和语言文化相关的课程。


2. 林:美国大学里的基础课程设置和安排,是否秉持着一种指导性的理念呢?

方:一般从这种通识/基础课程中,能看出一个学校的文化和对学生的期望。我们学校有一些所有学生必修的课程,帮助学生探索自己的“身份”,生活的意义,自己在群体中的归属感等,这是学校希望学生一开始就摆正三观,不急于追求专业上的匆忙发展。

其他课程设置,能看出学校希望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能自我去发现意义);流畅沟通(口头和笔头);理科生对于文科、文科生对于理科都有适当的了解;能借助外语,了解其他文化;能通过运动,强健体魄,等。


3. 林: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考察评估呢?

方:教学质量的考察,是课程的设置,包括增与减、什么必修什么选修,先前有教师同行组成的教师议会开会论证,各种决定由负责老师上报审批,在议会会议上提交说明,回答问题,议会现场投票表决。这个过程是比较严谨的,而且也是通过同行评议来展开决策,而不是任何上级部门、机构的强推,故而比较合理,老师之间认同度也比较高。

作为课程设计主任,我审查所有新提交课程的课程大纲,确保它们符合学校的各项要求,我也可能提出课程设计上的一些建议。图书馆也要审阅这些大纲,确保能够提供课程所需的资料和资源。

一些重要课程,比如基石课程,是不同老师合作的团队教学,这个团队教学的老师定期开会,设计、调整课程内容。

学生学期中间和末尾提供的反馈,也能帮助老师改进教学的质量。


4. 林:通常来说,一名美国高校老师在教授一门课程时,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需要准备的东西有哪些?比如说课程大纲syllabus之类

方:是的, syllabus是必不可少的,它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合同”。

另外渐渐不可缺少的,是一些必要的技术,比如课程管理软件(如后面提到的canvas),学生需要通过它来提交作业,了解分数等。


5. 林:您曾说过,“在学校,教育技术的应用,并不取决于一个产品看上去是否适合教学,而是取决于一个产品真正的普及程度。”您认为中美课堂教学中对教学产品或工具的使用有何差别?

方:过去我参加过一些国际会议,和国内同行有所接触,感觉在教育技术运用上,中国更分散,美国更“集权”。中国高校似乎各搞各的一套,甚至不同院系,也是各用各的系统,没有统一的做法。美国为了提高效率,技术运用是有特定部门统管的。这些部门集中采购一些技术工具,向全校推广。这些部门也提供强大的后勤支持,包括实施中的指导和培训等,这样老师在用新方法去教学时,总有一些人帮他们做。

中国一说做课件、微课、网课,好像是老师自己在忙,支持、培训很少,有的话也是以院系为单位。院系之间缺乏协调的部门,彼此不沟通,导致典范做法难以传播,重复建设比较多。


6. 林:您对中国高校教师普遍使用PPT进行课堂教学有何看法?美国高校的课堂这种情况普遍吗?

方:美国也很多,但是美国的技术呈现方式更多元一些。比如一些老师认为PPT体现的是一种线型思维(从一张Slide翻到下一张,有明显的前后顺序,但slides之间未必有强大的逻辑关系),故而也改用其他一些方式,比如可以在整体和局部之间来回切换的Prezi等。

也有老师直接用课程管理软件组织自己的课堂教学,因为在课程管理软件(Canvas, Blackboard, Moodle等)中间,可以非常简便地加入不同的媒体,包括PDF文件、页面、图片、录像等,这容易把课程变得有声有色,老师随时调整也非常方便,技术门槛很低。


7. 林:您认为学习有方法吗?我们经常被老师教导的一个观念就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但我个人认为学习没有太多方法的,有好的学习习惯,剩下的就是一点点去学,太过追求方法往往是希望有一种捷径。您对此怎么看?

方:总有一些方法比另外一些更好。建议看《Make It Stick》一书,上面介绍了很多学习的好方法,比如retrieval (反思)有助于长期记忆。练习上,插花练习(interleaved practice)好于同质练习(mass practice)(注:可理解为交叉练习与集中练习),等等。我建议了解一下,这对于我们的学习成效有帮助。

当然,捷径是没有的。就是在一些好方法之下,个人仍然需要投入努力。好方法只是让你在同样时间、精力投入的情况下,成效更显著一些。


8. 林:您认为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您曾提出大学的教育培养生命(make a life)与培养技能养家糊口(make living)的区别,能详细讲一下吗?

方:教育最终是为了我们的生活。教育者应多想象的情形,是学生到了四五十岁之后,回首往事,思考教育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或没有带来什么。教育者不能只顾眼前的目标(下一步的升学、求职)。社会也应该反思这个问题,改变对学校的相关期望。

人的学习(learning), 远大于正规教育(schooling).学习也为了改变我们的人生,这方面不要什么都指望正规教育(好学区,好学校,好老师),不要轻视个人、家庭、社区在一个人成长上的造就。


9. 林:现在留学越来越普遍,但很多学生即使身体离开了中国的这个大环境,还是抱有原来的受教育观念和学习观念。您对来美国读书的学生们有什么看法或想说的?

方:留学生在美国不适应甚至失败的情形的确屡见不鲜,例如应试思维、学术诚信、生活适应等。

教育咨询机构教育顾问委员会在《如何支持留学生》(Support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on Campus)一书总结到,留学生来美国,有个独特的“马斯洛需求层次”:

第一层次是解决生活基本需求(basic needs);

第二层次是解决软环境问题,包括“支持、关系和资源(support, connections, resources);

第三层次是解决心理需要问题,包括“信心、成长和友谊”(confidence, empowerment and friendship)。

我是一个曾经的留学生,算是“过来人”,后来长期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也和国际留学生办公室多有合作。根据自己的体验和观察,我认为留学生刚来美国,应从如下方面着手尽快适应环境:

一,事前的准备(出国前的准备)。

二,解决生活问题。

三,参与开学的各种活动。

四,主动寻求建议。

五,利用学校资源。

六,建立自己的社交圈。

七,主动走出“气泡(指与当地人/社区隔绝的留学生小圈子)”。

注:该问题回复引自方老师《如何更好地融入留学生活》一文


后记:

我原本准备了一个对方老师的个人介绍,也不是我写的,网上已有的:

博客时代的著名博主,豆瓣博客点击率第一,曾获“全球华人阅读博客大赛”一等奖,读者称他的文字为“毒品”,读之不能自拔;

知名翻译家,名字常常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们一同印在书封;自称老实人做翻译,读者赞他的译文“字斟句酌又洒脱飘逸”。

结果采访稿初稿交给方老师过目后,方老师说:不要这些东西,就简单两三句话。又说:博客时代已过去,好汉不提当年勇。于是,才有开头简单明了的几句话介绍。

现在方老师写的文字也都同步在他的微信账号里,您可以搜索:fangberlingz关注方老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30,563评论 6 54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9,694评论 3 42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78,672评论 0 38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63,965评论 1 31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72,690评论 6 413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019评论 1 32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4,013评论 3 44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188评论 0 29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9,718评论 1 33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41,438评论 3 36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43,667评论 1 37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9,149评论 5 36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4,845评论 3 351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52评论 0 2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90评论 1 2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52,384评论 3 40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8,635评论 2 38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今天是女儿17岁生日,昨天早上开始她就给我和她爹安排:“爸,妈你们要分别送我礼物,爸爸给我买付墨镜,妈妈...
    法紫阅读 237评论 0 1
  • 最近拿了1w来炒股练手,刚投下半天就亏了200,吓的我赶紧的赎回,不过这倒是让老爹给说了一回。说要有耐心。 所以呢...
    树八哥的小马甲阅读 238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