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2025.7.12,下午3.13,记录今天。
今天去了姬氏民居,原本以为这个地方看几分钟就走了,因为网上说是不能进入,只能看个外面的介绍就结束了。
但我们今天运气有点好,因为多往门里多看了几眼,里面的屋主把门打开,带我们进去参观了他的房子,也就是元代的民居建筑。一开始我们只准备进去看一眼就走了,没想到妈妈们开始和屋主聊天,然后他很热情地给我们介绍他的房子,带我们看了当地的炕,还给我们介绍他这个房子如何把烧煤的气通过屋子上层排出去。
即使屋外太阳很大,在屋里依旧特别凉快,屋主介绍说是因为房子很厚、很高的缘故。这位屋主是从事煤矿行业的特殊工种工人,已经退休,隔几天就会回来住几天,正因为有人住,所以这栋房子是这里保存最好的。
看完房子,正好又有两个村里的干部在旁边房子里做什么,我们趁此机会,又去了旁边一户人家房子里看,但明显这栋房子已经破败了,不能住人了,屋主就姓姬,据他说,这个村子里大部分人都姓姬,而我们刚参观的房子主人却不姓姬,我们猜测可能是那栋屋子在代代传承时血脉断了,所以变成了其他姓。
在姬氏民居对面的两栋房子,现在已经被重新修缮,并且一间里还摆放了许多介绍的东西,可能是未来准备对外开放时供游客游览使用的。
门口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坐在修缮后的自家屋子门口,说道“里面全都修过了,连炕都拆了。”似乎话语中有些可惜了,但又有些高兴。
参观完姬氏民居后,我们沿路回到停车场,旁边有几位当地人正坐着乘凉,其中一位年龄很大,牙齿只剩下两颗,他的身后停着一辆自行车,旁边人说他骑车过来的。
妈妈好奇地和他攀谈起来,不外乎是几岁啦,家里几个孩子呀什么的,当我们以为谈话结束时,他突然开口问我们刚才是不是去了姬氏民居。我们说是的,刚从上面下来。
接着他就说道,那里原本是他们家的房子,后来卖给外面的人了。这让我们一惊,原来这姬氏民居背后还有这样的故事,在与他来回对话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更多的信息,老人姓姬,今年86岁,在他6岁时,正值特殊时期,附近闹饥荒,家里又有很多兄弟姊妹,于是父亲把住所卖给了别人,他们搬去了旁边更小的房子住。
所以这才出现了姬氏民居里住着不是姬姓后人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民居里的屋主讲不出这栋房子更多的历史的原因。
据这位老人说,他们世代都居住在这里,曾经有一位大官来到这里,然后留下了姬姓一脉,其他人后来又走了,在屋子的一些区域,曾经养过马?还有兵器等等,具体的内容他的口音太重也听不清了,但是可以知道的是,如果是这位老人带着我们去看姬氏民居,会看到更多的屋子故事。
关于访谈
这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关于访谈,常规意义上访谈是要先确定好目标、制定好提纲,然后去访谈。但是今天这场与多个当地人的交流,却是另一种访谈方式,目标是了解姬氏民居,但访谈的过程很轻松随意,没有提前制定计划,更像是聊天、唠家常,我想这才是田野考察使用的一种访谈形式。
首先访谈者需要对访谈的目标有很大的兴趣,可以是有了一定了解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了解甚少,边访谈边了解的,但很重要的是,需要在聊天的过程中,学会使用追问的方式,对回答提出更多新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是生成性的,在不断地对话中建构起对目标的认识。
联想昨天在资圣寺旁
就像昨天在资圣寺旁,意外发现了一个咖啡馆,里面的工作人员很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喝咖啡、喝茶、休息。然后当我们进入后,发现他们是在做项目,目标是进行建筑遗产保护的。之前他们在其他地方做过一日体验活动,打卡让观众与建筑产生互动,而这次他们希望通过比较流行的咖啡馆的方式,让味觉、嗅觉与这里的建筑产生互动。
除此以外,他们更重要的,是带着志愿者们在资圣寺附近做民居建筑的修缮工作。
很有意思,我一开始以为他们是来修缮寺庙的,询问后才确定他们是来修民居的,而且工作人员提到,这个大周村是历史名村,是传统民居群的典型的样态,山西遍地是古建博物馆,但对游客来说,传统民居可能就非常陌生了,更不用说挖掘、维护、修缮了。
而他们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通过项目,来保护这些民居。让这些民居可以被保护起来。
通过对话,我觉得他们的立意就很高大了,正如他们公众号上说的,“去旅行不如去修房子”。所以好奇的我们,又去了他们刚开始修缮的一栋民居。
民居已经破败,志愿者们正在搬物品、运砖头、整理杂物,人很多,有点乱,但一点不影响他们的工作热情,很难想象,经过他们的修缮后,这栋民居如何重新焕发光彩。
这两天的对话,或者说是非正式访谈,为我打开了新的认知,访谈不一定很正式,准备很充足,只要具备了一定的访谈技巧和问题意识,就可以收获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而所谓的准备充足很有可能会固化活动的形式,让访谈变得走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