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真的值得大家好好读一下,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探讨“君子到底是做什么的”。
为什么孟子一直强调要重义轻利?孟子所说的“义利之辨”,“利”是利益的利,“义”是道义的义。孟子主张人应当追求“义”,而不是追逐“利”。
那么,“利”是什么呢?利就是你眼睛能直接看到的好处。“义”又是什么?义就是你本来该做的事。“义”这个字,从写法上看就是“不偏不倚”,居于中正——义之所在,就是人应当行的正道。孟子非常强调:我们要去做自己该做好的事,而不是追着利益跑,哪里眼前有好处就扑向哪里。这就叫“逐利”。
那该怎么理解孟子的这个观点呢?后世的人在注解《孟子》时,比如北宋的程颐、程颢“二程”,就曾指出:“君子未尝不欲利也,但专以利为心则有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孟子并不是说君子就不吃饭、不要钱、不生活、不考试,不是这个意思。
“君子未尝不欲利”,是人就会有正常的需求。但高手明白一个道理:如果专门以利益为出发点去做事,反而会有害。你一味盯着利,最后不但得不到利,连本该守住的东西也可能丢掉。
这种看法其实很有高度,有点像中医的理念。中医不是不治病,但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站在更高的维度看待生命和健康,将人视为一个整体系统。
那么,什么是君子?君子其实就是能站在更高维度看问题的人。今天我们把这个道理放在工作、生活、教育中,也是一模一样的——所有领域都适用这个道理。
一个人如果真想有好的职业前景,就要扎扎实实、俯下身子,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孩子的学习其实也是一样:你想考好分数,这没问题;但根本上,为什么你能取得好成绩?其实是因为你是一个优秀的人,各方面能力都很强。否则,即使暂时成绩上去了,终有一天也会掉下来,而且会掉得很惨。
真正扎实的成绩,是与人的整体能力和素养相匹配的。所以我们不妨暂时不去想成绩的问题,而是老老实实做好该做的事,把需要培养的能力培养出来。比如学语文,就真正去和语言文字打交道,平时多读书、多琢磨,学会欣赏优美的语言,也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这才是根本。有时候,根本的事做好了,其他的东西自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