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一部分)
看了部《我叫刘海柱》的电影,改编自二狗的《黑道悲情》,感触最深的就是情节的重塑,小说里和剧中的不太一样,就是柱子哥找自行车打架。
前者是因为一亲戚自行车被偷,后者是因为一暗恋的女生,相对比起来,后者做为一个独立故事出彩些。由此想到,朝震的出走,一定有其未知的不得已,需要用心打磨,这是故事的转折点,也是朝震爷爷向大汉爷爷的转变。
1942的河南(或许更早点)或者说抗战时期河南对朝震中年命运渡劫,或者说是洗礼,趋与无可奈何生活境地,終成为历史长河里的沙砾,繁衍出同样沙砾般后代的我们,底层,贫寒,倔强,羸弱。
有时候剖析自身的品格,缺点大多数继承的是这个未知的大汉爷爷特点,学究,固执,软弱;优点则来源于姥爷“”我是赵家人”的自洁,贵气,大户人家荣耀。这些鲜明的特点,与之兄弟姊妹和我身上尤为突出。
大汉爷爷和养父爷爷对父亲性格的形成,从我当前分析是明显的。这也是我更相信我所讲故事的合理,也促使我对故事情节安排要像《我是刘海柱》剧一样合情生动。尽力使这个故事丰满。
第二部分
偶然间听到李宗盛中年后写给父亲的歌《新写的旧歌》,对于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关系有个深一步理解。此时此刻我在想如果父亲还在,家庭关系两种情况一是亲母还在,或是称作后母人还在,我们的姊妹关系以我所了解父亲的承受能力,我们应该怎样?其实从旁边邻居已经有成型的例子。
成年后一直到中年,见到过很多中年放弃的例子,旁边邻居就是个典型例子,以至于对于男人这个田+力的”男”,还譬如转”男”而”难”中年这个性别角色叫法,反映出对生活的态度。原生家庭产生性格因素的很重要。
记得还几年前,西去的火车上看到一个世界上另一个”父亲”样子的人,从他的怯懦而拘谨样子能让我想起模糊记忆父亲样子,而我更相信”父亲”的转世,一世不如一世,当然我的父亲相对火车上这个”父亲”相对要好的太多。但相对于朝震大汉爷爷,自己父亲要逊了很多。
由此,作为这个家族的第三代更愿意深究大汉朝震爷爷秉性对于我们影响有多大,优点的缺点的。
(断更已经很长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由于所处在不得不社会氛围里,不是很理性看待眼前发生一切,也晓得这种状况写下的东西是晦涩的,是捏着鼻子惨不忍睹的,我认为写东西是需要高度和理性的,无病呻吟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文字是不具备能量,瞎矫情。)
也一直在构思大汉朝震爷爷为什么会来到河南,来到我和父亲这个老村。或许天津的生活发生变故,或许以前党的工作带来报复,或许像鲁迅兄弟般兄弟关系失和,不得不出走。我想兼而有之吧,但凡有点出路人也不颠沛,流离。
第三部分
闲着无事在网上游荡,看到李震瀛(李大汉故事里的朝震)后人出席觉悟社纪念馆图片,这些后人眉宇间气质与父亲与我,我的兄弟姊妹何等相似,这感觉犹如见到母亲的赵家,安徽的舅舅子女一样,大哥雄鹰小表哥熊猫如我和老弟的复刻。
究由此因,又把我的思绪拉到小说里朝震身上。
这是挥之不去的情结,已经四个多月没有更新这部小说了,由于回迁,这段时间生活一直在与装修工人狡诈和贪婪做斗争,有时候很烦,但转念想这不就是生活嘛,源于小说因素,告慰着自己,深入一步感受生活,另一个角度感受着父辈与我曾经过往的生活,或故土,或一成不变,或熟悉,或为之悲哀。
生活就是这样,换个角度会看到另样的生活真相,晓得了生活和生命不应该是卑微,廉价;所有的卑微,廉价是自己给自己画的圈,就像拉磨的驴,不好意思,比喻的形象了点。
也是源于次,看到李震瀛(李大汉)的后人样子,想起了故事里的朝震,也勾勒了朝震到河南,在这个环境里生存境况,这些境遇和我这四个多月经历以及长大的曾经过往感同身受,很强烈。
在我的故事的构思里,朝震兄弟祥震是个”黑”角,也是因为这些,当看到这些后代享受着大伯李大汉(震瀛)的余晖,更让我认同麦家《风声——听风者》小说里瞎子阿炳命运设计,出于对保密的需要,英雄的保护,出轨的妻子心安理得享受着英雄荣誉和待遇。很狗血的,这其实就是真相,只不过小人物只看到表象,真相往往是那些能在一定角度和高度看事情的能够得知的。
世间万物,真的不是无缘无故的,这是我写这个故事,把我们这个脉的生命体进行挖掘,这有利于亲情建立,有利于自知,也有利于下一代的成长。
其实自己觉得,朝震在天津绸缎庄安稳的日子就没几年。朝震回天津,张学良已经退入关内,日本人占领东北,蒋介石正在”攘外必先安内”思想绞杀共产党,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
党内主要在王明的领导,这期间不管是在苏区,还是白区,革命处于低潮期。像朝震这些曾经党的高层,也不可能偏安一隅,一是国民党不能放过,二是曾经的自己人也不会。还有更多势力,譬如汪伪,日本敌特,江湖军阀。朝震想安生也安生不了,出走天津是必然的。
而怎么到的河南,这或许就和曾经工作经历有关系,也有和曾经的领导人罗章龙到河南大学教书有关系了。作为曾经被党开除的领导人罗章龙来说,源于北大背景,在不涉及政治情况下,出于避乱因素,赴河南在当时民国三大名校河南大学教书,是很正常的事。加之有大钊先生背书,河南大学任教很自然。
朝震或许会因为投奔,避祸,出走因素,来到河南。我从自身性格分析,朝震从这三个方面因素,比较合理:由于战乱绸缎庄倒闭关张,收入减少或没有收入被老弟鸠占鹊巢,由于曾经党内身份被各方势力裹挟,为保护家人出走天津,河南投奔;也或许由于张若茗因素发的退党声明,为自己引来麻烦,曾经的同志要他命,国民党要找他,日本人各方势力都要找他,不得不,出走。
我比较认同这个状况,小知识分子书生气,发声明一定会的,对于环境预估评判,是我和我的父亲,相信故事里的爷爷朝震,都是有这种气质,这种气质造就了我们是性情中人,对世界蠢蠢欲动的平常人,由于这种气质过得平庸,平常,平淡。
第四部分
”蠢蠢欲动”是朝震这类人鲜明的性格特点,也是因为这些特点,造就了我们这代人的性情,也是逼亘,平淡,缘薄命运。由于对环境误判,由于性情,朝震在敦庆隆绸缎庄安逸日子终结;在朝震心目中,周豪,张茗若学生领袖影响,俊男靓女般的伉俪,是朝震一直向往学习模仿的偶像,这也是朝震参加”觉悟社”因素之一(这心理就如笔者前段时间见到老同学共同谈起当时学生领袖一样)。
自从被张若茗收留以来,来自于老同学以及偶像的嘘寒问暖,使朝震这个”蠢蠢欲动”心活泛起来,一直以来觉得若茗退党这件事是个很”炫”的事,所以在日子安逸没多久,这个小心思像小草发芽似的油然而生,也或许有些取悦茗若意思,兼而有之吧。
要不说”蠢蠢欲动”是个蠢行为,朝震没有想到,他的境况和处境不是张茗若在国外那么简单。1934年的中国,由于日本入侵,军阀混战,国民党反动派对我党的围剿,”攘外必先安内”是首要任务,我党不管是在大城市还是在江西苏区,形势相当严峻;这不是朝震这已经与党脱离很久的人,所能了解到的。大城市的日特,汪伪,青红帮,党特以及我们党的红队特科各方势力,无孔不入获取在这混乱当下有利于自身发展讯息。
欲动性情,蠢蠢的行为,这个脱党声明发出,随之而来的结果,面临的局面是朝震承受不了的,也是凭其能力应付不了的,一切都是”命”,命运注定他有这种行为,也注定从此以后得颠沛,远走,魂不所归。压力下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由于声明,绸缎庄成了是非之地,当然朝震在那里不能呆了;由于朝震这个声明,张茗若收到周豪辗转带来的批评警告️,同学之谊也断了;由于……古黄庵家安宁生活被打破,本就对这个年到中年一无所成的大哥看不起的老弟祥震,要不是看朝震在绸缎庄有所收入补贴点家用,朝震在这个父母逝去的家里是没有存在感的,也或许从小市民心理祥震心中,有个机会把朝震扫地出门,家产占为已有当口,再合适不过了。也难怪,作为一介百姓的祥震,着实应付不了这些,把老大扫地出门也是唯一能解决的方法,占据家产也只是伴随而来的,总之朝震的离家,是没有温情的。
扔出来褡裢书包,”嘭”地愤然关上的大门,是这个家留给朝震的最后画面。很多时候,我都思考温情这件事,温情很多时候发生在相互间境遇相当,发生在格局宽与窄人之间帮助,身份地位高低之间的关怀。同是苦逼人之间是没有温暖的,撕咬是常态。
第五部分
"志大才疏"典型的标志就是"后知后觉",事情已经发生自己浑然不知,这种迟钝是要命的,面对常态化的撕咬底层生活自己是茫然失措,除了伤心就是心死。
此刻的朝震就是这个样子,一直以来,他自认为自己对于这个家和祥震履行了作为长者的责任,自以为会获得老弟祥震的尊敬和尊重,面对着这绝情的举动,朝震除了哀莫过于心死,说不出再多的话。
一直以来笔者有个未解之问,相对于善良,人性的自私和利己,哪个是所谓的人间之道。从社会生活里,利己的自私反映出来的是能干;而从本我反映出来善良,反而是傻和无能。
这就是我们面临世界,不管在哪个时代,朝震面临的错愕,也是当下人和笔者一样的面临,要自己在编排这些文字是,非常能够理解朝震的内心,并感同身受。
捡起了地上的褡裢书包,朝震拍打拍打上面灰尘,掸掸棉袍把书包背起,径直走出古黄庵小巷。目不暇视睥睨下游动在巷口的各色人等,疾步如飞汇入人流,不知所踪。
摆脱跟踪,这是朝震从事地下工作掌握的技能,面对突发情况,本能的反应而已。朝震在穿越了若干个街道,感到有些安全了就放慢脚步,随机拐进家狗不理包子铺,要了两笼包子一壶开水,几瓣大蒜少许陈醋,边吃边想,看来天津不能呆了,投奔张若茗是不可能了,这退党声明举动,连累到人家,并引来周豪的警告,事情有多严重此时的朝震没有多大的感知,就是觉得天津不能呆了,遇到危机了,下一步去哪里,当前没有个方向。
(人总是这样的,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看似无解,往往伴随的是柳暗花明希望,这或许就是生活的意义吧。)有时在想,作为后代的我们到底遗传了朝震爷爷和养父爷爷哪些秉性和优秀的传统。别人不敢说,作为天资愚笨的我,能够引起自傲的就是朝震爷爷的文字擅长以及养父爷爷洞察世事。
说到这里,不得不讲讲养父爷爷,印象最深就是养父爷爷对于老家姑姑婚姻,走南闯北的人对人的了解是透彻的;我这个姑姑是养父前妻女儿,天资不是太好,从农村话讲就是比较麻糊(迷糊);我这个姑父从当今这个角度不算是个善良人,年轻时打架斗殴到老招猫逗狗,怎么说呢为老不尊那种;养父爷爷为了阻止这个婚姻把陪嫁柜子都给破碎。更为传奇的是他的二婚,也就是我们称之为二奶奶的,这和婚姻是因为他的结拜兄弟被抓走(死没死不晓得),也就是有些托孤意思,养父爷爷义无反顾的与前妻离婚,接纳二奶奶以及其一双儿女;而与前妻(大奶奶)是那种离婚不离家,大奶奶在前屋住,二奶奶住上方。
也有说与大奶奶离婚是因为她对我爸爸这个买来的孩子不好,其实我更愿意相信前者,养父爷爷就是那种能担当男人,年龄都很大了还组织我们给邻居争宅基地打架,很牛逼的人。
有些禀赋是能够带来愉悦感的,就譬如我遗传了朝震爷爷文字擅长,让我有机会能够记录和溯源我们这个家族前世今生,从历史角度对曾经出现的这个家族(或者说脉)有了文字,不管这支脉以后还有没有延续,在浩瀚长河里有些存在,就是说由于头条,由于党史博览,由于李震瀛,由于化名李大汉,让断存历史有了链接,有了溯源的可能,有个文字记录。这就是朝震爷爷留给三代我们的财富,冥冥之中,冥冥之中啊。
《我的爷爷叫大汉》第六章
第一部分
朝震来河南应该是1932到1933年期间,这是依据父亲的的年龄推算,中间有其因为什么原因来的河南,也有在河南立足和奶奶的婚姻的时间,以至于因为文人出身出不了苦力,谋生困难染上疾病,因病离世。
随之来就是父亲讲的我们的悲惨家史,奶奶带着襁褓中的叔叔受骗被卖,姑姑和幼年父亲的相依为命,到后来相继被卖。这个由朝震爷爷(李大汉)链接起家庭不复存在,我们与这个叫李大汉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溯源追忆存在。
有时候在想,为什么要溯这个源,是因为我的年龄也到半百之秋,回首自己的一生,没有遗传养父爷爷坚强,担当,动手能力强禀赋,也没有像养父爷爷家我那些堂兄表们对生活的从容,再加上成年以后父亲的再娶,成长过程一系列不堪回首记忆,以至于到如今姊妹们之间破事。时不时敲击我喜欢思考的神经,我是谁,我们又是谁,从哪里来,又是谁,赋予了我们如此的生存秉性,也是个见自己的过程吧。
如果这一生,没有出河南,或许也就认为我就是苟且残喘社会低能儿;如果没有到南京,没有回望河南视角,或许以为生活就是这样了;如果没有这期间享受到得这些恩惠,或者说“爱”吧,也不会觉得生命的价值原本这么可以值得享受;如果没有这些,我也会像李大汉,李大德一样活的一生苟且。所以我学着智慧,学着本心,学着豁达 学着友爱,学着对周边心存善念,学着让自己有自己希望成的那样人的样子,妻子然然说:有希望的生活样子。
滥情了。
上一章讲过,朝震来河南或许和来河南大学教书的罗章龙有关,更有可能是和他曾经被派往洛阳工作有关,洛阳这个地方对他来说是熟悉的,也或许他找到罗章龙,罗章龙出于情谊安排他去处,来到这陇海铁路沿线这个不起眼的村落,一切这些都是此刻我坐在电脑前,随意地遐想。
总归我要编织出朝震来到这个村落的脉络,来呈现他这以后的生活,对父亲和我们的影响,希冀从中思考到些许东西,也是写这个小说意图因素。
有句话说,现时是历史的再现,我们在河南处境或许就是朝震爷爷的境遇,命吗?这段时间关于大革命时代的影视剧很多,由于写这部小说,所以对这一类题材也很关注,相关的历史资料也有所涉及,剧中表现得也不算是陌生。尤其是对李大钊陈独秀的生平结局,颇为关注,也很唏嘘。
大钊先生和朝震爷爷是有重叠的,独秀老师和大汉爷爷是有交集的。大钊先生被军阀张作霖绞刑而终,而独秀老师晚年病逝于重庆江津小城。
我觉得知识分子的革命,是在启蒙和宣讲,而到了你死我活的斗争阶段,光靠理论和热情是不行的。譬如南昌起义,陈独秀的学究迂腐是阻碍革命进程的。他和朝震爷爷一样被曾经缔造的党抛弃(被开除出党成为托派);如果大钊先生不被张作霖杀害,我想就其文人的气性和朝震爷爷,独秀老师,罗章龙的境遇没什么两样。
想到这一切,其实挺有意思的,人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恰当的时机消失,成的是功成名就,万古流芳,没有谁是常青树。
第一部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