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称呼

中国古代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着丰富的、富有文化韵味的称谓,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年龄称谓:


1. 新生儿:

  - 初度:出生之时

  - 汤饼之期:出生三日后举行的洗三礼


2. 婴幼儿:

  - 赤子:新生儿

  - 襁褓:不满周岁

  - 黄口:通常指10岁以下的儿童,也泛指幼童


3. 幼儿到童年:

  - 孩提:2-3岁

  - 垂髫:3-9岁,形容孩童头发自然下垂的样子

  - 始龀:7、8岁,指乳齿脱换恒齿的年纪

  - 总角:8-13岁,古代儿童将头发梳成两个髻,形状像牛角,因此成为幼年的泛称


4. 少年及青少年:

  - 幼学:10岁,开始接受正式教育的年龄

  - 束发:男子约15岁左右,开始把头发束起来,意味着渐渐长大

  - 志学之年:男子15岁,开始立志求学

  - 舞勺之年:男子13-15岁,此时可能参加一些初级的礼仪舞蹈活动

  - 舞象之年:男子15-20岁,进一步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训练

  - 女子12岁:金钗之年,开始佩戴钗饰

  - 女子13、14岁:豆蔻年华,比喻少女初长成,具有含苞待放之意

  - 女子15岁:及笄,举行笄礼,标志女子成年可以婚嫁


5. 成年以后:

  - 弱冠:男子20岁,举行冠礼,表示成人

  - 不惑:四十岁,指人到此年龄已能明辨事理而不感到困惑

  - 知命:五十岁,知晓天命

  - 耳顺:六十岁,能够平和地对待各种言论

  - 耄耋:八九十岁,泛指高龄老人

  - 杖朝之年:八十岁,可以拄杖出入朝廷,享受特殊礼遇

  - 期颐:一百岁,寓意期望活到百岁,故名期颐


这些称谓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各个年龄阶段所赋予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期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