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突发奇想,
今年要完整地记录吴阳的春游,
争取从初四的芷寮开始,
每天都记录一点吴阳过年的状态,
待正月后集合成图文帖子,
佐成《我见》。
可实地走访时才发现,
大多村庄过年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氛围,
要将之简单地压缩成一个小段落,
有悖于人文记录的客观性。
如下面的霞街游灯,
用一篇独立的帖子记录,
也不见得能窥其一斑。
且拍且记吧,
管它什么体裁手法。
霞街村,
是广东省吴川市吴阳镇辖下的村庄,
是吴阳这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霞街从其史迁祖林永(宋)起,
林氏一脉卜居霞街已达数百年之久。
在时代的更迭中,霞街人才辈出,
除了走出了有科举制度以来,
粤西唯一的状元林召棠外,
还出了四进士、十九举人,
至于贡生、禀生、秀才,
乃至现在的各名校的博士硕士等,
就数不胜数了。
明朝进士延献公,
弘治年间中进士后,
初任浙江永嘉县令,
弘治九年,
擢升江苏苏州府同知,
既是名宦,又是乡贤。
下图为修葺后的“乡贤祠”。
民国期间,
霞街新建了一批具有岭南特色的
花园式建筑,如廷生书房、
凤岐书房月川书房等等。
下图为凤岐书房。
传闻此屋于光绪年间,
由状元扶梁而建,
屋外挂有状元亲笔书写的
“浣溪花馆”四字。
此为明末清初的建筑,
是霞街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霞街自古以来文脉流长,
在疏通古水道之后,
重现背山面水之格局,
隐隐然
已成蓄山峦势、纳天地气之村。
.....
我不是有意在给吴阳卖广告,
吴阳本来就这样。
咳咳
说游灯,说游灯
游灯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唐.张祜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宋.欧阳修
在浩瀚的诗词里,我们不难得知,
我国的元夜游灯,自古有之。
而在吴阳,上郭村和霞街村,
自古以来也有在元夜游灯的习俗。
霞街村的灯,
是皆在正月的十三、十四、十五三夜,
伴随着广禄、广庆两尊菩萨出游(注)。
我和很多人一样,
一直都误解这名字相近的菩萨是两兄弟,
前些天才得知,这两尊菩萨是
康皇菩萨的一神多像。
注:
霞街村的游灯路线为:
正月十三夜游本村各街巷。
正月十四夜游本村的环村路,
然后走朱、邱、刘三村。
正月十五夜游本村的环村路后,
走岭头街、西街之后,
进南门村再出吴阳街。
出发地点均为
高贤里牌坊之外的烈天府,
时间约为晚上七点后。
游灯里的灯笼,
是用可防风防水的蜡纸,
糊在用竹篾扎好的笼子上而制成,
基本是以圆形和桶形两种形状为主。
灯笼以两个(左右一个)为一组,
中间再用竹棒撑起横木条,便于提拿。
灯笼外部的蜡纸上,都写有红色的字体,
内容大多与姓氏和宗族荣耀有关。
在向外展示其宗族荣耀的同时,
也藉此激励其后人奋发向上。
同时也有人指出,
“灯”与“丁”同一新韵母,
故而游灯也有人丁兴旺之寓意。
而对于现今的人们而言,
参与游灯或者去观赏游灯,
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亲子活动,
在其中,
能让小朋友感受到
吴阳深厚的文化历史氛围,
更能通过这样的活动,
加深与孩子之间的情感。
本篇发出游灯照片,
皆是己亥年(2019)
正月十四、十五晚,
摄于霞街村的照片。
菩萨过处,
若人们来不及摆盅,
也会烧上几柱香与纸宝,
藉此以求家庭一年平安健康。
图中的孩子在我的镜头里出现了几次,
每一次定格都发现他特别认真,
用现在的语言,就是有仪式感,
不得不提及一下。
看到他,想起了阅兵时,
手持步枪、踢着正步走在前列的排头兵。
在他的感染之下,
他身后的小女孩
也把手中的灯笼举得端端正正。
游灯队伍在“列天府”前集合,
远处的烟花连续燃放。
“大宗”、“小宗”、
“上宗”、“长宗”
各支、房的灯笼,
见证着传统宗族组织的兴衰。
“拉钩铺儿”前,
人们在等着游灯的队伍经过。
十五日中午于公众号推出帖子后,
多时不曾联系的同学@了我,
说这图中的孩子是他儿子。
十三夜在家和他玩了一晚,
但途中下了雨,没能尽兴;
十四晚由于自己要工作,
没能陪他一起,
而执着的小孩中午就特别睡了午觉,
晚上跟着年纪稍微大的邻居一起游玩。
最后他说,
从我的照片里看到自己孩子认真的样子,
感觉非常高兴。
“来青坊”在霞街共有三座。
分别为拱门来青坊、上来青坊
和沙窝公来青坊。
正月十四、十五,
游灯的队伍只走“上下路”,
并没经过这些小巷子。
这小朋友的镜头感十足,
面对着镜头时,
更换了好几个姿势。
中门巷前,
摆盅的人们在等着菩萨游来。
有网友在上一篇帖子上留言,
说自己小时候为了十五块钱,
硬是举着灯笼游了三个晚上...
那种哀怨的味道,
隔着多年的时间都能让人感受得到。
你可知道,我们那些没能参加的,
盯着你们路过时,心里想的是,
如果我也能举着灯笼一起玩该多好...
没承想你们玩了几夜居然还能有钱收...
“玄坛庙”之名,为状元林召棠所取。
但霞街人更习惯称之为“金轮庙”。
因为十五夜游灯,
是需要通过金轮庙转至岭头街的,
所以附近许多参与游灯的孩子,
在此等待队伍的到来。
“金轮庙”前,
一对年轻的夫妇拿着灯笼让小女儿摆拍,
女儿举了几下,没能把灯笼摆直,
拿手机的妈妈几经努力,
也没能抓住这一瞬间,
只好作罢。
一路拍,发现了许许多多羡慕、
向往的眼神。
年纪小一点的小朋友,
很是羡慕那些能拿着好玩的灯笼,
参与在队伍中的哥哥姐姐们。
快乐本应是很简单的,
只是人们渐渐被社会夹上各种标尺后,
简单的情绪表达就被遗失在时间之侧。
有时间参与这样的活动,
看看孩子们真诚的眼神,
听一听他们欢乐的笑声,
你会发现,
原来快乐一直都在。
此时已是正月十六的凌晨,
元宵的烟炮渐散。
我见到的霞街游灯,
是幸福的向往、
是文化的传承,
是亲情的巩固......
听说,霞街村正在准备资料,
把自己特有的这种游灯文化,
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希望能借“非遗”的东风,
把千年的吴阳文化,
推向更宽广的舞台。
而别让这些已成为乡愁的传统,
渐渐散落成时光中的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