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和做的差距,可能是天差地。

昨晚设了一个闹钟,8点23分。

虽然最近都是9点开外起床,但是设置闹钟时还是信心满满。认为隔天的自己也如现在的自己是同一个人。

可是真的如此吗?到了叮,叮,叮想着这一刻,内心有两个小人在对话,再睡会吧~昨晚这么迟睡,把目标放到明天不然,看看外面阴暗的天色,这是一个睡觉的好日子。

可是自律的声音却在呐喊,该死的,赶紧睁开眼睛起床吧,只管起来。

然后,选择了后者。

看看,想象中的自己和现实中自己差距到底多大,可能有的时候我就选择了前者。

不知你是否有这种感觉,前一晚制定了一堆打鸡血的flag,仿佛制定完成后就像已在现实中完成了一般,充满喜悦和兴奋。可是真的到了第二天往往又走回头路,没有真正贯彻计划。

想要追溯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想象中的自己可以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仿佛出现一张白纸,你喜欢在上面填充什么笔画都由你,但回归现实,就会有一堆因素影响着你制定的理想计划,比如:睡眠,他人的一个电话,此刻的情绪,人的惰性,社交软件使你分心,对方的言行等等一堆数都数不过来,说也说不完的xx未知性。

所以现实是一个世界,而理想又是另一个世界。

想要缩短其中距离,我们只差一个just do it的行动力以及制造专注的一些方法。

分心是我们现代人的一个杀手,它夺取了你本该更有价值的时间。使你流连于手机中短视频,游戏,各种信息的轰炸,错过了许多本该专注于那些得更有价值的学习时间,除此以外还有睡眠的不足导致自控力的下降,对某些事情的执着对某些未满足需求的执着都使你不能好好专注于当下更有意义更重要的事情。

我们可能不知道专注对你的重要性到底有多大,但是你愿意试一试,就知道心流的感觉,那是一种只专注一件事,全然忘记时间的高效及深度思考的感觉,那是分心时做事情的感受而完全无法媲美的。

关于专注,你不能去消灭那些使你分心的事情,只能尽力让他们离你远一些,比如:我会经常在做事时,把微信完全退出,因为我知道只要还开着,就会想看看信息。倒不如让自己毫无选择权。

在做自己认为重要又不紧急的事情之前,我会把那些缠绕在心头的小事先解决了,以至于不影响我后续的注意力。如果可以,我甚至建议你开一个飞行模式,但是wifi可以打开。

如果真的没有什么重要的电话,可以试试这样做,很多信息或者他人或者网络推送,其实没有那么重要,很多他人的电话他人的一切也没这么重要,你可以在完成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后,一一回复,试试?那挺过瘾的。毕竟我们好久都没有安安静静的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了。

可能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你被网络控制,被社交控制,你以为过去是你在掌控这些事物,也许你深深中毒了直到这时还醒悟。发现这些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很多时候想的越多也就越不可能做,那些内心情绪的交织,对话,内耗让你再无精力去打卡flag,所以我们能让现实接近理想的一个方法就是培养立刻就做的习惯,把想留到后续,做之间。

我们总觉得是情绪在前,行动在后。

其实行动时你会发现情绪也会改变。它们的位置是可以调换。当然你的身体和心理都极度疲惫之时,就好好休息。没有完成计划就没完成,放下完美,可能早点休息对于你更为实在。

还记得儿时,我们会想这么多吗?是否就是想到就做,后来我们渐渐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人生的经历越来越丰富,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越来越深远,我们开始有了分别心,内心不在纯粹,或者说是想的多了。

所以以前行动就是唯一就是本能反应,变成慢慢得回顾行动对自身的重要性,是否应该少想多做这些问题的产生。

但当我们意识到想和做是天差地的距离,现实更加靠近理想只能靠立刻行动,以及专注力。

至少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以后的以后留给你自己吧!很多书本的内容或者自媒体,电台,电影等等,可能当下你看完觉得很有道理,过后又忘了。

也许你能实践一次所见之物下的观点,但是人不能丢失的一个是判断力,还有一个就是行动力,如果你觉得一个事物给你的感受是合适你的,倒不妨试试?用行动验证,如果真的尝到甜头以后,我建议你坚持下去。

我们可以顿悟,可以深度思考。可以尝试,可是坚持行动却不太容易。

希望你除了认识到立刻行动,保持行动中的专注力,遇到真正适合的方法时,也别忘了坚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