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节,基于阿尔钦(A. A. Alchian)与赫舒拉发(J. Hirshleifer)的观点,加以作者自己的观点补充,形成了结论:
碗形的平均成本曲线可以保留,但在阐释上传统之见是没有什么值得保留的。
也就是说,作者要寻找其他理论来解释“实证”的边际产出下降曲线了。
首先看阿尔钦。阿尔钦的分析有三个基础:
基础一。生产成本没有长期与短期之分,所有生产要素都可以选择调整。。。
有时间,不分长期短期,但要看有关的时间程序(the relevant run)。
也就是说:
- 生产的考量是在一定的时间窗口之内,无论是天,还是周,还是年
- 农业天生是以农时与作物习性来区分生产窗口,但是工业不同,天生是基于生产流程的
- 所以无需在区分长期短期,因为
- 生产的决策过程中,就已经考虑了时间维度
这最后一点就带来了:
基础二。成本永远向前看。而向前看是一个生产计划(output program)。生产计划有三个层面。一、未生产前的准备时间;二、预期的总产量(volume of output);三、预期的快慢生产率(rate of output)。
作者也加了两点补充:
其一是阿师考虑的生产计划是未投资产出之前的考虑。投资产出开始了。。。成本的考虑往往要用上租值的概念。这个重要的变化我会在下一节分析。
其二是生产计划,在时间上,往往是不知何日才终止的。
我的理解,这是一个真实的经济决策问题:
- 向前看,才是“相关的”,过去的是“沉没成本”
- 这里的成本要囊括所有的预期的、增量的成本 —— 关键在增量,那么
- 未投资前,那是工厂的投资决策,要考虑所有的建设成本及预期的未来成本,以及阿尔钦的三个层面
- 而投资后,那是真实的、每天的工作了,按照市场需求的预期,考虑三个层面,形成生产计划
- 而生产计划一定是有预期的,无论是投资前还是后,虽然现实中可能不断向未来延期、扩展 —— 所以这一点和作者的观点略有不同,但不影响结论,而只有如此
- 才可以算出每一个决策的预期NPV,做出经济决策
这就带来了第三点:
基础三。有了预期的生产计划,所有成本都以利率折现的现值算。
但若开始生产后前景有变,加上有“上头”成本(overhead costs),就会有多方面的考虑,不容易以一个清楚的生产计划为凭。
这里:
- 说过了,预期的NPV计算中,本来就要考虑所有的“增量”,这就包括了预期的overhead
- 真实生产开始了,决策的窗口会变短,日、周、月、年、甚至小时,这时候还是要考虑所有的增量成本,但是折现的必要性就不大了
- 但这才代表了现实世界中不断的供求变化
这也就是为什么作者提到:
如果我们坚持上述的第二及第三个基础,产品的平均成本只得一点,画不出一条曲线来。
如果只是在预期的世界中,当然只有一个确定的成本,就是一个点 —— 但一旦投产,现实是不断冲击预期的:
然而,没有成本曲线,就没有供应曲线,对市场的供求关系及变化就不容易较为全面地看。
怎么破呢?
我会以另一位老师 —— 赫舒拉发(J. Hirshleifer) —— 的补充,加上自己的,用阿师的思维画出成本曲线,比传统的有理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