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雨綫 时间/ 2017年4月18日
说到家,如果,加上一个定语的话,用得最多的恐怕是“我家、我们(的)家”,如果,用一个行为动词来驱动的话,通常都是“回去、回家、回来”。每每听到这样的词,想到诸多温馨的场景,该是多温暖呀!
刘亮程先生在《住多久才算是家》中说:
喜欢在一个地方长久地生活下去——具体点说,是在一个村庄的一间房子里。
在一个村庄活久了,就会感到时间在你身上慢了下来。而在其他事物身上飞快地流逝着。
关于喜欢一个村庄,我想,我也是深深地怀念着,那个承载了我幼年、童年所有记忆的村庄的,在那个村庄的那间土瓦房里,有我最多的关于家、关于生活的记忆。只是,对于他所说的“感到时间在你身上慢下来,而在其他事物身上飞快地流逝着”,我是真的无法真正的感同身受的,或许,还是,过于匆匆,岁月烙刻痕迹时过于轻描淡写,无法让生活沉淀几分。
在《住多久才算是家》中,他还说:
不知道住多少年才能把一个新地方认成家。认定一个地方时或许人已经老了,或许到老也无法把一个新地方真正认成家。一个人心中的家,并不仅仅是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而是长年累月在这间房子里度过的生活。
走进这间房子,你就会马上意识到:到家了。即使离乡多年,再次转世回来,你也不会忘记回这个家的路。
在我这二十几年的记忆里,生活情节清晰深刻的,恐怕还是得从有记忆开始至小学毕业的那些日子,在那间房子里,有我搭着板凳学做饭的情景,有我给我家猪做食喂食的情景,有我当洗衣姐的情景,有我天天背着我妹跑的情景,有我跟我妈妈较劲儿的情景,有我被我妈妈打骂的情景,有我跟我爸皮的情景,有我们一家人、一大家人、一个院子的人一起吃饭、说话的情景……太多太多,根本说不完。
似乎,那间房子,囊括了我生活中,所有的生活情节。无论何时,再回去,每个角落里,都有一箩筐故事,每个物件上,都贴有不同的生活标签……
或许,这就是家吧,不管它的形貌如何,不管过去多久,不管什么时候再回去,它,都是实实在在的,慢慢地充盈着记忆和生活!
所以,无论多久,都要再回去转转,要去看看,这算不算是寻根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它,让人亲切,让人踏实,让人去了还要去……
刘亮程先生还说:
我一直庆幸自己没有离开这个村庄,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白白耗费在另一片土地上。……我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是没让自己从这片天空下消失。
他有他的庆幸,他的天空一直都属于他。
对于我来说呢,中学开始便意味着离家,11年读书生涯,住过不同的宿舍,四人间、六人间、八人间,近到离家几十公里的中学,远到离家几千公里的大学。常常一住便是三年、四年,这些时间里,也有诸多生活情节,只是,或许,在产权上,它们本就不真正属于我们,离开时,能带走的就是关于生活情节的记忆,因此,无论当初,如何努力营造,多年以后,除了稀稀疏疏的生活情节,或许连门牌号都会淡去,或许连曾经来过的许多人都会淡去!
如今,三年了,我此时躺着的这个小屋子,严格来说,它也不真正属于我,虽然,此时,几乎所有的物什都出自于我手。我是无法真正去定位它的存在,在这里,我的一切生活情节都和它相关,我的喜怒哀乐它几乎都全全参与,我也把它当成了庇护所,想到它,也会有种踏实感和安全感。只是,它到底是什么呢?我不知道!
对它,我也会说“我先回去了”,可从来没说过“我回家了”,最多是“我回房子里了”“我回寝室了”……潜意识的言辞里,便透露出了许多。
所以,关于住多久,才算是家?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