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认真地听一节课,当然更久没有这么认真地记过笔记。感谢能有这样的机会和优秀的人在一起。
听了一节课,六年级上册《圆锥的体积》,感触特别多。
一、开场
开场是五分钟口算时间。在后面的说课环节,这位老师介绍了为何要这样安排,口算能力经过不断练习,可以引发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总会有家长把学生应该算对而没有对的原因,归结为粗心。其实,“每一个粗心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不好的习惯”。每天安排几分钟的口算是很有必要的,值得借鉴。
二、导入新课(问题环环相扣)
师问:按照以前研究的方法,接下来会如何研究圆锥体的体积?
生: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老师继续追问:那么应该转化成哪一种图形呢?
回答五花八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都被提到了。等几个学生都回答完毕,再来讨论到底用什么。得出结论,应该转化成圆柱形。
师又在屏幕上给出好几种不同底面半径 、高不同的几个圆柱体。到底应该转化成哪一种圆柱体呢?又是一轮思考和讨论。这才得出应该转化成等底等高的圆柱体。
可是,圆锥的体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到底是什么关系呢?那就再来一轮大胆的猜想吧。
三、动手做实验
老师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以及一些水,来验证自己的猜想(高佩老师在后面讲到,通常这里老师会直接用动画演示,而且千篇一律的都是用圆锥三次装满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刚好倒满。所以这次她就故意准备少于三个圆锥体积的水,多发散同学们的思维)。
同学们实验做完就到了开脑洞的时刻。老师请好几个小组代表上台讲解本组的思路,不同的方法有五种。看到同学们的精彩表演,我只能感叹群体的智慧不可估量。
四、课堂延伸
老师请同学们继续做实验,把圆锥装满水,然后倒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里面,再将圆柱装满水,观察此时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底面积和水的高度。从而得出结论:底面积相同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一样时,圆锥的高度是圆柱的三分之一。再请大家动脑来思考一下,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体力相等高位相等,那么它们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最后两个问题是本节课的特大难点,特别是第二个,找到这样的学具太不容易,所以老师在这里运用的方法是逻辑推理。
这节课实际中并不好操作,内容也较多,在问题+操作+叙述的环环相扣中,最后使用逻辑推理得出结论也是水到渠成。
最后用三组图分别说明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等体积等底面积的圆柱和圆锥的高的关系;等体积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的关系。这样安排可以巩固,加深记忆,学生对于图的记忆一定比文字记忆要深刻。
五、课堂练习
这里安排了三道练习,第一题观察图形得出结论,是和最后两个结论相关的问题。后面两个问题就是一般的圆锥体积公式的应用。要说本节课唯一的一小点不足,就是最后设计课堂练习时没有突出课堂上得出的第二和第三个结论。虽然课堂讲解中,有延伸部分,练习时涉及的却少。当然,这也可以理解,课堂的时间只有40分钟。若想练习和讲解同样充分需要两节课,接着再补一节专门的练习课就可以。
六、课堂小结
提问学生本节课的收获。在以往的听课中,一般老师会提问一两位同学,内容大多是总结本节课的一些结论。而本节课被提问到的同学有五六位,自己的收获也有多有少,语言表达清晰流畅。最后老师说出自己的收获,感谢同学们为这节课带来的精彩和惊喜。这样的结束语,对同学们绝对是莫大的肯定和鼓励,增强了同学们的自信心,而且也让同学们对数学保持更大的兴趣。
【后记】
本节课完整,有趣,而且内容丰富。即使没有在现场,也能感受到课堂氛围热烈、融洽,学生思考深入,发言积极。惊叹于高佩老师对本节课的设计,听过后来她的说课,才知道她为这节课的设计付出多少。短短四十分钟的课,查资料、设计流程、课件制作,两个小时也许就是少的。当然,其中也有高佩老师对本学科的深入研究和日常积累。通过她的解读,更能明白一节精彩的课背后是多少时间、精力、思考的付出。
感谢有幸听到这样精彩的课,反观自己,值得学习的地方太多。对课程的绝对熟悉,精巧的编排,课件制作,延伸阅读,这都是必不可少的。
多和优秀的人在一起,让自己变得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