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总是感到迷茫?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大学毕业前纠结该考研、考公还是就业;想考研的纠结该报什么专业、去哪所学校;想考公的纠结报什么岗位,去哪个地区;想就业的纠结去哪个行业、哪所城市……

每一个选择都是一条路,然而这世上的路千千万万,在踏上征途之前你不知道将面临的会是阳关大道还是羊肠小道、是热带丛林还是漫漫黄沙,然而不管做哪种选择,都要做好去承担所有后果的准备,这条路没有人能代替你走,也没有人能代替你感受路上的鸟语花香或是餐风露宿。

然而,对于古代人甚至近代人来说,他们的生活也是如此吗,他们的生活也面临如此多的抉择吗?相信在今天这本书的作者刘擎看来,答案是否定的。

刘擎,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也是《奇葩说第七季》的导师之一。《西方近代思想讲义》是他的新书,源自“得到”APP的音频课程《西方近代思想讲义40讲》,以课程稿为蓝本,扩充修改而成。在读这本书之前,心里其实有点犹豫,主要担心在于作为新书,不能确保书的质量过关而耽误时间,但是豆瓣评分9.1分,让笔者决定读一读。

虽然豆瓣评分可能有少许的注水成分,但作为通识类的入门读物来说,整体还是瑕不掩瑜的。

全书分为五章,讲解了20世纪一些重要学者及其相关思想。20世纪是一个特殊的世纪,它与早先的学者所预测的不同,比想象得更为复杂,希望与绝望交织,辉煌与萧条并存。行为的背后是思想,思想同时指导行为,两者互相联系、密不可分,利益导向的经济学与理论化的哲学各有其狭隘之处,这也是作者看来需要学习思想的原因。

如果说全书有一个脉络的话,那想必是“理性主义“。本书所论述的思想史,时间上从理性主义的兴起开始。中学历史学过,文艺复兴以来宣扬理性主义、注重人的价值,然而理性是一把双刃剑。

“工具理性”让人们更注重利益,带来高效的、机械化大生产,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为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然而这对于个人来说未必是好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代资本主义已经与往日不同,工人阶级已经被整合到资本主义体系之中,具有保守性,也不再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的时代。可由于整个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绝大部分人所接触的工作只是“螺丝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搬砖的”,区别无非就是在办公室搬砖还是货真价实的工地搬砖。但是千千万万没有生产资料的打工人也只能选择给资本家“搬砖”。

这几年很流行一个说法:天天熬夜是因为白天是属于资本家的时间,只有夜晚才是自己的,所以舍不得睡。这就是《北京折叠》里说的:五百万上等人享用二十四小时,七千五百万人中下等人,只能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时。

从逻辑上讲,理性主义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然而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异化“时至今日都没有解决。我们的时间都被“折叠了”,只能赶在酒店、机票、门票都涨价时候旅游,在工作之外的时间通过短平快的消费方式获得快乐,赚钱的速度赶不上花钱的,长此以往,恶性循环。

岁月不再静好,可是我们怎样才能突破桎梏,打破循环呢?在刘擎看来,当然不必每个人都像哲学家一样思考,但是在闲暇之余,也需要“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合格的现代人,要先从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开始,这样才有可能去到更广阔的天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