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是学霸体质,智力体力都一般,也不是平时刻苦、期末熬夜那一类型的。上大学以来在功课上花的时间非常有限,除了保证作业的完成外,几乎不在学业上花时间,而期末通常会用一周时间准备八门左右的考试,但这一周里也仅仅是保证了每天六到八个小时的学习时间。
但鉴于我高考成绩非常一般,所以这份攻略适用于:态度端正、希望取得尽可能好的成绩、不喜欢熬夜,希望高效利用时间完成复习、不介意用一些无伤大雅的小技巧取得好成绩的本科在读同学。
另外,本攻略单纯只针对如何提高成绩,而不保证专业水平是否也有相应的提升……但其实这两点并不矛盾吧,我承认有些优秀的同学有很强的专业能力但并不拥有很好的专业成绩,反之亦然,本攻略的本意也不是成绩比能力更重要。但在提升成绩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的情况下,GPA总归是越高越好,退一万步说,奖学金,首先也是钱呀!
嗯废话不多说了,攻略如下:
一、 了解自己正在修读的课程
来,跟我一起问自己几个问题:
本学期我修读了几门课程?其中有多少门是专业必修课?多少门是专业选修课?多少门是通识选修?这些课程的学分分别是多少?
这些课程的老师分别是谁?男的女的?
这门课程如何进行打分?平时成绩占多少?期末总评占多少?出勤分数呢?
这门课的ppt材料你是不是都有了?教材呢?练习册呢?老师是不是还有发过一些卷子或者材料?
……
如果这些问题你都能很好的回答,恭喜你,已经完成了取得好成绩的第一步。
首先,不同类型的课程复习重点是不一样的。专业课通常小班授课,老师对你的印象会对分数影响很大;通识课程通常是大班上课,比如毛概马哲,在老师基本不认识你的情况下,想要取得好分数,就需要用不同的技巧。(这一点具体放后文解释)
并且,专业分数想要短时间提升难度比较大,但通识课程可能只需要小小的努力就能得到很不错的分数。专业课如高数、统计,这些课程可能需要十几个小时的复习时间,而计算机、思修这种课程,可能需要稍加复习就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大一的时候,有一个专业课成绩很好的女生因为计算机挂科而失去了评选奖学金的机会,但这门课程我的原始分数是96,而其实我多付出的也不过是几个小时的练习时间。因此在能保证所有科目及格的情况下,期末复习通识课程对于总成绩的贡献更大。
另外,通常计算GPA是采用学分加权平均的方法,因此课程的学分越大,对你GPA的影响越大,可以因此引起重视,合理安排你的学习侧重。
二、 认识你的老师
本科阶段每一门课程,其实深入研究都可以花上一辈子的时间,作为一名本科生,有更高的追求固然好,但是平凡如我辈者,能把老师上课的内容融会贯通就已经知足。
所以大学阶段取得的成绩,并不代表我们在这门课程上有多么深厚的造诣,而仅仅代表,对于老师教过的东西,我们到底掌握了多少。
另外,和高考之类标准化程度比较高的考试相比,大学的考试最简单的一点在于,你在考试前就已经知道为你评卷的人是谁。
等等!在这里并不是说我们通过讨好老师或者贿赂老师取得好成绩,而是正因为我们知道为我们打分的人是谁,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他,来了解他的需求,了解他对学生的期待,你会知道,他希望看到什么样的答案。
作为一名腹黑的心理学学生,老师应该很骄傲,我对人的需求这么敏感。
具体怎么做八仙过海,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是怎么操作的吧。
首先,听课。听课很有讲究,你要听什么?
你可以不听老师具体讲了什么,你可以不马上理解,但是你必须知道他在讲哪里。专业书经常就是几千几百页的厚,复习的时候好多同学都在抓瞎,但是大学老师,除非精神不正常,不然绝对不会考自己上课没教过的东西,甚至有些老师每一章节都只重点教其中的一小节,那你在复习的时候,抓着这一小节不放就好。
其次,你要听老师的需求,这是你单方面了解他的过程。老师会在课堂中忍不住流露出,他欣赏什么样的学生,欣赏什么样的作业,对什么样的举动嗤之以鼻。讨厌迟到的老师,你就在他的课前提早二十分钟出门;喜欢量化回答的老师,你就给他最清晰简单的逻辑看;有情怀的老师,你就往里填离骚……你会知道,他期待看什么样的作业,想要什么样的回答。
有时候看到一些同学连老师的要求都没搞清就开始做作业,这对于取得成绩而言完全无异于浪费时间……如果你说我做作业是自己喜欢那我无话可说,但是如果你是为了成绩,那还是三思再动笔。老师到底要讨论什么话题,用什么样的形式,希望体现学生的什么能力,还有没有什么个性化又变态的要求?搞清楚再写,不会多花多少时间。
听完课了以后呢?互动。这也是给老师一个认识你的机会。
如果说好成绩是老师给你的面子,那你给老师的面子就是拯救他的课堂。
换位思考,如果你的课堂提问从来没有人响应,你会不会感到失落?
老师也一样,他们都在尽力上好每一堂课,我们要给他这个机会,说不定你就能带动起课堂气氛,让大家都参与讨论。回答问题,不要怕说错,表达自己的观点,组织语言,和老师一起上好这一堂课。
三、 准备复习
平时只要完成以上两点,期末的复习就会变得无比轻松。你了解自己的考试范围和评分标准,你也知道了解老师的需求,那你在复习时候唯一要做的,就是在考试时,给老师他想要的答案。
找出老师平时讲过的东西,耗时约长的越重点。
然后很重要的一点,了解自己的短期学习记忆规律。
Oh,科普一下,心理学有很大一部分的研究内容是人的认知规律哒,活学活用上!
首先保证影响和睡眠,没有良好的身体基础,就没有办法高效的背书。
然后开始不断的重复重复重复……考试的时候,最糟糕的事情并不是考到了没复习过的东西,而是复习过的东西,你却没有办法拿到满分。
从归纳过的重点开始,一遍一遍看,不要担心时间不够。认知心理学告诉大家,第一遍如果花了一整天,第二遍就不会超过三个小时,第三遍时间就会更短……每一份资料,不看则已,看则至少三遍。
高数物理等等学科更是,错题反复做。但在做题前,还是要把所有的公式啦,基础知识啦,背完。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学校都这样,我们学校在考前是有一周不上课,专门答疑,老师在教室里坐着,有问题来问,没问题就自己复习。
而答疑课那短短两个小时,是多么的宝贵啊!多少次答疑课都只有我一个人和老师在教室里慢慢聊。把不会做的题,有疑问的题,都留着这宝贵的两个小时问老师!
大一有一学期考高数之前,我还有整整两个章节都不会,平时左右都是直接抄答案。在答疑课之前我把所有的公式背下来,把不会做的题目一道道让老师讲了一遍,老师毕竟是老师,比起自己看书,问同学,效率不知道高到哪里去,基本上是讲一题就会一题。讲到最后,估计老师都觉得,我这样平时不学的,考试不能给我太高分。于是到一道特别难的压轴题时,老师拍着胸脯说绝对不会考,随随便便讲了句思路,让我不要复习。我信了,于是考试的时候一路顺风做到最后,发现压轴题就是老师拒绝跟我讲的原题。好在我记得老师那句思路啊,我就不抛弃不放弃慢慢开始琢磨,最后居然也让我做出来了,拿了最高分。
考完试看到老师在教室门口笑眯眯的等我,听说我做出来了,他也很开心。
——————————————————————————
差不多就是这样,备考虽然很累,但是收获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不是一点点。关键是,你会发现老师是多么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学到知识,取得好成绩。每一门考试交卷的时候,老师都会对我微笑,然后小声问我考得怎么样,那一瞬间,复习的怨气全消。老师们的目光都太温暖,虽然他们可能知道我平时偷懒,但他们也知道我是认真在对待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