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鱼儿想说的
本书内容不仅适用于对孩子,也适用于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本书以孩子为例子,孩子是一群成长速度飞快的群体,他们每天都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改变、不断地提升自己。我们都知道“最活跃”的另一种含义也就是“最不稳定”。我们对他们的认知也得与日俱进,不能停留在之前对他们的认知上。他们现在不再像婴儿那样,有什么需要会大声表达出来,而只是会默默地传递出信息并希望父母能感知到他们的需求。实际上,孩子们仍然在“哭”着求助,只是如今改变了方式,让“眼泪”流在心里。孩子们长达后学会了说话也学会了隐藏自己,孩子会在自己的周围筑起一道道隐形的墙。但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也没有无坚不摧的墙,想要拆墙,就得先找到松动的砖。想找到松动的砖,我们就得从他们日常的行为去思考、从爱好切入找到共鸣点,主动和他们沟通并倾听他们的心声。这个过程需要我们理智、包容和耐心,找出了松动的砖我们才能以点破面去拆墙。
作者简介
(美)布拉德·威尔考克斯、杰里克·罗宾斯
布拉德·威尔考克斯是杨百翰大学的一位教授,多年来致力家庭教育研究,著有多本畅销书,如《解决青少年问题的小贴士》、《父母要直言不讳:青少年希望父母这样说》等等。他的儿童绘本Hip,Hip,Hooray for Annie McRea!(《希普,为安妮·麦克雷喝彩》)还曾获得了最受儿童喜爱的图书奖。
杰里克·罗宾斯,家里兄弟姐妹共七人,从小到大,他们兄弟姐妹相处得都很融洽。杰里克很愿意把自己丰富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让更多的人可以从中受益。
第一章 倾听他们的"哭泣"
父母与孩子之间增进沟通与交流有四个要诀:1.读懂孩子未说出口的需要、2.消除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隔阂、3.多陪伴孩子、4.给他们设定并令其遵守适当的规矩。
有时候,孩子会在自己的周围筑起一道道隐形的墙。其中原因各异,有的孩子或许仅仅是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有的则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总是感到怀疑、恐惧,又或是误解,等等。
那么,家长们应该如何有效地察觉并清除这些障碍呢?我们又该如何与孩子们、尤其是那些不爱和我们沟通的孩子们交流呢?而我们又该如何让自己成为那个可以让孩子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的人呢?
首先,我们必须要透过这些“墙”,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然后再找突破口,一点一点地把我们之间的“墙”拆除。
透过“”墙,抓住问题的本质
还记得孩子们小时候的事儿吗?当他们还是婴儿的时候,我们总是搞不清楚他们为什么总是哭。为了哄他们,我们用尽了各种方法:喂奶、抱在怀里轻轻地摇,等等,可他们还是不停地哭,那时候每个家长都曾有过这种想法吧:“真搞不懂你这个小家伙!真希望你快点长大,想要什么都可以直接说出来,就不用爸爸妈妈这样猜来猜去的了,那该多好呀!”
可是现在他们斋大了,却仍然还在跟我们玩着相同的把戏。然而不同的是,他们需要的不再是让爸爸妈妈给换尿片或是给一个安抚奶瓶,他们现在需要的是安全感和父母的接受与关怀,还有理解与支持。
而且,他们现在不再像婴儿那样,有什么需要会大声表达出来,而只是会默默地传递出信息并希望父母能感知到他们的需求。实际上,孩子们仍然在“哭”着求助,只是如今改变了方式,让“眼泪”流在心里。
现在,和他们进行交流的时候,我们需要抓住的重点不是他们所说的话,而是他们没有说出口的话。
就像以前为了哄好啼哭的婴儿,而用尽各种办法去尝试一样,要弄清楚孩子的心理,父母同样必须做出各种尝试和猜测,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理解和感知他们隐藏在心底的独白。
保持距离
如果孩子总是想要回避家里的人,表现得很茫然、沉默寡言,或是经常闪烁其词,那么这些情况通常都可以理解成为是一种“无声的哭泣”。如果谈话的时候,他们不敢直视我们的眼睛,或是有看见我们迎面走来却刻意回避开的情况,那我们就应该知道,其实他们的心里在“流泪”。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一定不能因为生气采取对抗和回避的态度,而是应该采取主动和他们沟通的态度。
“无论我的孩子和我说话与否,我都应该主动去跟他沟通”,即便这种沟通时单方面的,但起码他知道我在想些什么。而且,这样做至少会保证我们之间有交流,我想让他明白只要他需要,我就会陪伴在他的身边。
然而,对于孩子们来说,采取主动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他们应该算是哪个年龄段的呢?是大孩子,还是小大人?实际上,他们闷闷不乐或是与人疏远,都是在尝试不同的方法,让自己从精神上去扮演一些新的角色,看看自己是否适合。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您的孩子身上,不要回避,请主动去倾听他们的“哭泣”。
极端行为
孩子们表面装得高傲自大或是羞怯,都只不过是他们的一个策略而已,因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常常会觉得自己很渺小、被人忽视、微不足道,甚至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
同样,有些孩子之所以看法极其武断、看不到其他人的任何优点,也是因为他们打心里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所以家长们,不要凡事总是责备为先,请先倾听孩子们的“哭泣”。
每当孩子和你提到关于“我的朋友”的问题,其实很有可能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孩子们通过“朋友们”做例子,来试探我们的反应。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大发脾气,那么他们就一定不会再继续说下去。所以,我们一定要稳定好情绪,耐心地等孩子们把事情的原委说清楚,不要急于下结论。
非语言信号
人们想要表达的意思只是很小一部分是通过言语,而大多数的交流都是通过肢体语言。此外,我们说话的语音、语调也会把一些没有说出口的信息传达给对方。因此,父母不仅要用耳朵去倾听,更应该学会用眼睛、用心去感受孩子的心声,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寻求关注
当孩子们说些很冒失的话或者一些不好的行为时,其实都是在向我们表达着同样的信息:“多关注我,我很特别,我是与众不同的。”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是不知道做什么样的事情才是对的,而是对自己本身存在着不确定和不自信。所以,我们一定不要只看到他们所做所说的“错事”表象,而应该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倾听他们的“哭泣”。
前后不一致的行为
通常来说,孩子们的任何异常行为都是一种求助的信号。
比如:孩子们不想坐校车去学校的原因跟校车无关,而是不想去学校。不想去学校的原因是因为有一门新课程孩子总是听不懂,觉得自己很笨,有失败感,并且上那门课的时候有些同学总是作弄他。
所以,每当孩子们行为异常的时候,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要“倾听他们的哭泣”,弄清楚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只要在了解了事情的原委智慧,我们才能找到他们为自己筑起的保护墙上那块“松动的砖”,真正融入到他们的世界里面去。
找到“松动的砖”
这里有三个问题给大家参考“
1.您的孩子平时谈论最多的是什么?
2.您的孩子在业余时间都喜欢或是想要做些什么事情?
3.您的孩子会怎样支配他们手里的钱?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可以找到孩子身上那块“松动的砖”。什么时候能找到真正的答案是个时间问题,需要我们拿出信心和耐心去不断地进行观察和思考。
在和孩子们接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他们就像刺猬受惊后竖起全身的刺一样,不希望其他人靠近。所以,要接近这些“刺猬”,我们就不能有所保留,而是应该除去所有“伪装”,和他们面对面直接交流;此外,还要尽可能避免冲突发生,这样才能尽早地“倾听他们的哭泣”,发现孩子内心的想法和需要 。
只要找到那块“松动的砖”,也就是那件他们最喜欢做或是谈论的事情,那么他们自然就会接受你了。然后你需要做的就是倾听、开诚布公地交流,以及陪伴。假以时日你就会发现,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随时给你带来意外的惊喜;甚至哪怕是你付出的最微小的努力,也会获得他们一个满意的回报。
小贴士
该如何倾听和回应孩子们“无声的哭泣”呢?又该如何读懂他们的心声呢?以下一些问题可供参考:
1.回顾一下自己小时候的经历,你还记得那时曾为自己建筑过什么样的“保护墙”吗?别人又是如何穿越你的保护墙,而取得你的信任的呢?
2.你知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爱好或是最喜欢的事物呢?你该如何对他们的爱好表现出更浓厚的兴趣呢?你又该如何也喜欢上那些他们最喜爱的事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