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不是一个等待命运判决的人。俺对热烈的红色有共鸣,俺还能战斗!俺还有未来,还有从今往后,涌上的笑意就是涌上的动力,俺还没完蛋呢。”
很多小说都以“青春”为主题,写尽少男少女在爱情里的浮沉、对世界的困惑和人生的怀疑,而老年人的感受如何、心理如何、生活如何,却没有过多关注,若竹千佐子的《我将独自前行》则终于写出了老年人的心声。
《我将独自前行》是若竹千佐子的自传体小说,篇幅不长,写了74岁的桃子是如何度过她这一生的,而往后她又将如何走下去的故事。
初次看完若竹千佐子的这本《我将独自前行》时,我想起了另一位日本老奶奶中村恒子的《人间值得》,91岁的中村恒子说人本质上都是孤独的,而66岁的若竹千佐子讲述的也同样是孤独的晚年生活如何继续,但更多的是一种昂扬向上的态度。也因为题材的新颖,年过六旬的文学新人若竹千佐子凭借这部小说获得了日本文艺奖。
这本书也被认为是象征着与青春小说遥相对应的玄冬小说的诞生,个人认为这一点很有意思,毕竟当年也看了不少国内的青春文学。
今天,就从内容、作者、背景三个方面展开说说青春文学和玄冬文学:有明媚青春,便有垂垂玄冬。
一、内容:青春文学是虚构的无奈与痛苦,玄冬文学是历经沧桑后的洒脱
国内青春文学的源头是1996年郁秀的《花季雨季》,我没有看过,我接触青春文学,是看了郭敬明和饶雪漫的书。
国内青春文学的一个标签是“疼痛”,打下这两个字就已经感到一阵矫情劲了,但年少时的自己没觉得,反而抱着一本一本地看,一个星期省下的零花钱都拿去买小说了。
在青春文学旗手的代表作里,读者看到的都是青春里的各种虚构的残酷:家庭破碎、早恋堕胎、分手出国等等,甚至这些日后都成为了一种固定的小说中的青春模式。虽然带有“伤痕文学”的感觉,内容更为感性,但情节也更为夸张,颇为脱离现实,遣词造句也有定式:明媚忧伤、孤僻寂寞、温暖残酷……这些词是不是已经勾起了回忆?
读者(我们)当时看这些内容,更多的是补偿青春期的普通,释放升学的压力。
校园生活里根本没有这么多狗血,仅有的是学校和家庭两点一线的枯燥生活,是课间站在阳台上望望风、说说话。也难怪,当这些青春疼痛小说大IP被搬上电视荧屏之后,观众们吐槽的点都是:我们的青春被狗吃了。
再来看玄冬文学,主题反倒是"洒脱和积极"。
以《我将独自前行》来说:桃子24岁离开东北老家,来到东京,经历了工作、结婚、生儿育女、丈夫离世等种种事情,最后过上了一个人独居郊外的生活。
桃子喝茶的时候会观察自己的手,因为劳作自己的手骨节变得粗大,这是她以前没有想过的。她也会听老鼠在屋里吱吱作响,年纪大了,屋内有响动总比过分安静好。她也会一个人静静看雨滴的走向,回忆过去,思考现在。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沉淀,桃子对于自己、他人和生活都有了更清晰、更透彻的认识。
1.自我认知:看清自己,放过自己,放下执著
小说以桃子身体里的各种绒毛讲话开篇,实际上就是其内心的不同声音,她们各执一词,吵吵闹闹,并没有让人觉得桃子已经是个74岁的老奶奶了,她依然很活泼,内心戏也很多。但这些声音实则是桃子的自我对话,是回忆往事时终于通透的自我剖析。
在这些内心的声音中,东北方言的声音让她看清自己的乡音无改,这是最真实的她,最深层次的她;“俺”和“我”这两种不同的自我称谓正是年轻时的桃子所面临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问题,而现在,她已经懂得哪怕“俺”是土的,不如“我”洋气,但这就是真实的自己。
在父母离世、子女各自组建家庭、丈夫去世后,桃子变得更想要为自己而活着了,回首过往,走过那么长的人生旅途,全是为了别人,压抑、改变自己,如今剩下的人生之中已没有顾虑,活了大半辈子,也终于不再纠结那些根本不必纠结的事情了,可以任意妄为了。你看,现在的桃子就会想呵斥以前那个谨小慎微、卑躬屈膝、自欺欺人的自己。
2.反思和他人的关系: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也不为别人活
桃子后悔自己曾像母亲一样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了女儿,也后悔自己以期待为名,实则道德绑架儿子,她自己在爱情里也被迷了眼睛,为了丈夫收起自己的翅膀,变为传统的家庭女性,落入了以奉献和牺牲为要求的爱之中。
她终于懂得:“没有任何人比自己重要。自己想做的事情,自己就去做。就这么简单。”
3.懂得生活和人生:所有坎都终将过去
但凡被生活蹂躏过的人,总是会对生活意义、人生意义产生怀疑。虽然木心说:“生命好在没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但日本人都看得很开,可能与他们的物哀美学有关系,所以都稍显悲观。
活了大半辈子的桃子终于知道“活着就是件悲哀的事儿”,人是弱小无助且孤独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坎,但这些坎也都终将会过去,她自己也变得轻松了起来。
虽然远未到暮年,但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也逐渐明白了很多事情,比如努力不一定有用,但不努力一定没用,比如很多艰难的事情再撑一撑也就过去了,也知道凡事不能长久,一切状态都是阶段性的。
在我看来,青春文学可能更加偏向于情节虚构,以满足少男少女们的青春期幻想,而玄冬文学却相反,情节更加真实,人物也更贴近大众。这本书一经问世,就收获了很多读者的共鸣,不少日本战后的女性都觉得像是在写自己和身边的人,读来确实如此。
虽然以一本日本的玄冬文学作品来和已经成熟的国内青春文学做比较,会有失偏颇,但在看完两种文学所呈现的故事情节、人物状态之后,倒真想起了辛弃疾所写的那首《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冷好个秋。
二、作者:青春文学作者年少成名,玄冬文学作者大器晚成
张爱玲的“出名要趁早”无疑鼓励了很多年轻人,青春文学的很多旗手当年都是年少成名的新兴作家,萌芽杂志社主办的新概念作文比赛挖掘出了很多少年作家。
以《杯中窥人》获得关注的韩寒如今更侧重导演和赛车手;第三、四届新概念年作文一等奖得主郭敬明在被判抄袭后,在商业方面更显头脑;曾被萌芽评委“最富才情的女作家”的张悦然如今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书……那些昙花一现的青春文学作家们在他们正值青春期的时候,用自己的笔为读者创造了不一样的青春,而现在,继续不断创作的却似乎很少看到,也可能是我甚少关注他们了。
再来看一边,有一本书书名叫《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是大器晚成代表作摩西奶奶的哲学随笔,她76岁开始作画,80岁办个展,感动并启迪了很多人。《我将独自前行》的作者若竹千佐子也同样诠释了: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若竹千佐子出生于1954年,大学毕业后曾当过一阵临时教员,结婚之后则来到东京,成为一名家庭主妇。55岁那年丈夫去世,她听从长子的建议开始去听小说讲座,八年之后完成的第一部小说《我将独自前行》就获得了日本文艺奖。
若竹千佐子自己也在颁奖仪式上欣喜地说:“我从孩童时代开始就想写小说,花费六十三年时间找到小说的题目看来是必要的,感谢小说之神的耐心等待。”
作为一个也总念着要写小说的人,我实名羡慕,因为我也逐渐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但凡真的有才华的人都早就写出作品,早早成名了,于是只能宽慰自己现在还在积累阶段,也许以后能成为一名中老年女作家,就像若竹千佐子这样。
在作家里,有一种分类是:擅长虚构和擅长写实的。前者更加擅长想象,而后者则需要体验才能写出作品。如果说,青春文学作品是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们的一场自我幻想,那么玄冬文学可能就是历经千帆后的沉淀。
三、玄冬文学出现的意义所在: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其实,写到这里我又觉得不妥,按理说我应该分析比较的是日本的青春文学和日本的玄冬文学,比如红极一时的《恋空》。
《恋空》是2000年的手机小说,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网络小说了,是青少年自己写给青少年看的,作者也会根据读者的评论改变故事发展,其情节特色就有恋爱、怀孕、堕胎、打架等元素。
个人认为,日本青春文学的兴起对于中国青春文学是有不小的影响的,毕竟80后、90后都接触过不少动漫、小说、影视剧等日本文化,所以在中国青春文学里可以看到日式青春的影子,就权且拿来做些比较了。
但我想探讨的其实也不是青春文学,而是玄冬文学,因为人类社会的进程本质上是共通的。
众所周知,现在日本已经处于一个老龄化的社会结构体系,关注点自然而然就到了老年群体上,所以才会出现类似《我将独自前行》这样老年人发声的作品。而奇特之处在于,相较于年轻人的颓废和沮丧,老年人对于未来却持有更为积极的态度:不仅是若竹千佐子笔下的桃子比年轻人要积极向上,73岁的北野武大佬也是一样,他劝诫年轻人拿出干劲。
《百岁人生》一书里曾提到传统的“教育、工作、退休”三阶段会因为人类寿命的延长而发展成多阶段,在退休之后,人们还是可以开启新的人生阶段。已经是发达国家的日本或许就正在向我们演示什么是人生的新阶段。
过去我们都更多的目光放在了所谓“后浪”年轻人的身上,但从社会的长远发展、人类的寿命延长等角度来看,“前浪”还尚未离场,他们的人生也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和理解。
之前国内有节目关注过老年人的相亲问题,2019年也有电影《叔·叔》拍摄的是同志老人多年后相遇的故事,而由若竹千佐子这本《我将独自前行》改编的电影在2020年也即将上映,《横道世之介》《南极料理人》导演冲田修一执导,由演技派田中裕子和苍井优出演,忽然又多了几分期待。希望未来能多一些这样的作品,因为没有人永远十七岁,但永远有人会长大、会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