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月亮:从神话诗歌到奇幻科学的人类探索史》这本书,从题目中或许以为能从中得到很多关于世界各地对于月亮的传说故事,不过显然并不是这样。这本得到国家天文台苟利军教授、郑永春博士(月球专家、2016年卡尔萨根奖得主)联袂推荐的著作,还是关于科学方面的内容多一些。这本书详细描述了人类有关月球各个方面的知识,从最初的认知、到对月球的观测,再到对它的拜访;同时也用丰富的资料,详细地说明了月球本身的构成。总之,如果作为一个认识月球的书来看,是非常优秀的。
不过作为期待着上面记载了各个国家对月球的认知,各个作家围绕月球的创作的读者来说,恐怕要失望了。
二
即便是上面有不多不少的有关文化方面的内容,但是有关中国的部分也相对很少。在这本书的启发下,本人搜索了一番,发现中国文化有关月亮的内容非常多。
“月亮”在中国古代,往往与“阴”“母亲”这样的概念联系起来。《礼记·礼器》中就有“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别,夫妇之位也。”在汉墓砖画中,伏羲手捧太阳,女蜗则手捧月亮。可见月亮与生殖是紧紧相联系的。
在古代,月亮的晦朔弦望之间的变化,代表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周而复始。在祭祀的时候,也就正是看重了这一点,《释名·释天》有”朔,苏也,月死复苏生。”
在我国的各个少数民族中,同样有将月亮与太阳相提并论的做法。将这两个天体赋予了其他星体所不具备的地位。
月亮本身具有的阴柔感,也与中国人的性格有了默契。在古老的传说中,无论是夸父追日还是后羿射日,太阳带来的往往是灾难,而月亮因为其具有的母性的特征,就充满了温柔和亲近。甚至鲁迅也提出中国人的性格是“月神性格”,与西方刚直猛烈的“日神性格”相反。
三
也是因为月亮在先民的眼里赋予了特殊的地位。后世的文化作品对他的歌颂与描述,也是层出不穷。
最为人所知的《静夜思》就是如此。”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亮具有的母性特质,就与诗人的故乡联系起来。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也是同样如此。
在夜空中,月亮与群星不成比例的光辉,也显示出其格格不入。与此联系的,又有早期嫦娥奔月的传说,从自然视觉与文化记忆来两个方面都赋予了月亮代表“孤独”的表征。这方面的诗词就更多了。李商隐《嫦娥》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白《把酒问月》“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韩驹也在《念奴娇·月》中“唤起嫦娥,撩云拨雾,架此一轮玉,桂华疏淡,广寒谁伴幽独。”
在古典小说中,表现得最多的当属《红楼梦》,林黛玉的“冷月葬花魂”就是其中翘楚。
当然,在中国的文化中月亮绝不仅仅与“故乡”、“孤独”有关,它还代表了一种“温柔”“冷静”,有关的作品同样很多。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是很有名的一例。
四
不论是在文化上,还是在文学作品中,中国人对于月亮,都有不一般的偏爱。如果这本书能将这部分添加进去,想必会更加丰富多彩。来自东方的内容,也会使得本书更加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