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李婷365日写作计划第43天的写作内容
本次写作是基于本书的第二篇的最后两章,第十一章,十二章。
这两章讲了什么?
如何做个礼貌而有智慧的阅读者——做到理性化的辩论。以及如何进行辅助阅读。
如何讲述的?
第十一章讲述了如何做到理性的辩论,主要包括三个条件,四个概念。
第十二章讲述了如何进行辅助阅读,主要包括四个外在来源,四个基本知识。
赞同或反对作者
懂了VS同意,不懂VS反对
我们普遍有这样一种错误的观念:看懂了一本书,就同意作者的观点;看不懂,就反对作者的观点。他们误以为两人之间如果可以互相了解,并不可能同意对方的观点,他们认为反对的意见来自不了解。
作者与读者争辩--并希望读者也能提出辩驳时--一个好的读者一定熟悉辩论的原则,在辩论时他要有礼貌又有智慧。这是为什么在这本有关阅读的书中,要另辟一章来谈这个问题的原因。
在讨论一件事时,双方都要对文字上的运用没有意见之后,才能谈到同意或不同意的观点。当你透过对一本书的诠释理解,与作者达成共识之后,才可以决定同意他的论点,或是不同意他的立场。
要做到理性化的辩论就必须满足以下三种条件:
第一点,因为人有理性的一面,又有动物的一面,所以在争辩时就要注意你会带进去的情绪,或是在当场引发的脾气。否则你的争论会流于情绪化,而不是在说理了。
第二点,你要把自己的前提或假设摊出来。你要知道你的偏见是什么—这也是你的预先评断。
第三点也是最后一点,派别之争几乎难以避免地会造成一些盲点,要化解这些盲点,应尽力尝试不偏不倚。
我们要介绍一套比较容易遵守,可以取代这三种规则的替代方法。这套方法指出四种站在对立角度来评论一本书之道。
在读者说出:“我了解,但我不同意。”之后,他可以用以下的概念向作者说明:
1.你的知识不足(uninformed)。
2.你的知识有错误(misinformed)。
3.你不合逻辑—你的推论无法令人信服。
4.你的分析不够完整。
前面的三点与作者的声明与论述有关。
第四点,讨论作者是否实际完成了他的计划--也就是对他的工作能否交待的满意度。
在开始之前,我们必须先澄清一件事,如果你说你读懂了。而你找不出证据来支持前面任一批评点的话。这时你就有义务同意作者的任何论点。
说一位作者的分析是不完整的,就是说他并没有解决他一开始提出来的所有问题,或是他没有尽可能善用他手边的资料,或是他并没有看出其间的含义与纵横交错的关系,或是他没法让自己的想法与众不同。
严格来说,第四点并不能作为不同意一个作者的根据,我们只能就作者的成就是有限的这一点而站在对立面上。
但是唯有比较每位作者在分析论点时的完整性,才是真正有深度的比较。比较每本书里有效而且突出的论点有多少,就可以当作评断其完整性的参考了。
一本书的最后阶段,就是要知道作者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尚未解决。批评一本书的最后阶段,就是要检视作者论述的完整性。
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的四个规则,回答的是问题1--这本书大体上在谈些什么
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的四个规则,回答的是问题2--这本书详细的内容是什么,如何写出来的
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的七个规则(3个条件,4个概念)--评论的智慧礼节,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能帮助你回答问题三和问题四--这是真实的吗,有意义吗?
辅助阅读
内在阅读VS外在阅读
“内在阅读”(intrinsic reading)只得是我们借助其他一些书籍来阅读一本书。
而“外在阅读”(extrinsic reading)指的是我们借助其他一些书籍来阅读。
整体来说,在你找寻外力帮助之前,最好能自己一个人阅读。如果你经常这么做,最后你会发现越来越不需要外界的助力了。
如何运用与何时运用辅助资源
根据一般的阅读常识来说,你依照内在阅读的规则尽力将一本书读完之后,却还是有一部分不懂或全部都不懂时,就应该要找外在的帮助了。
外在来源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相关经验,第二,其他的书,第三,导论摘要,第四,工具书。
一般经验和特殊经验。
一般检验--共有的经验,例如上学,购物,乘车等。大众一般会有的检验。
特殊经验--独有的检验,例如攀登喜马拉雅山,原始森林探险等。少数人基于职业或爱好的检验。
这两种经验主要是跟不同的书籍有关。
一般经验在一方面与阅读小说有关,另一方面与阅读哲学书籍有关。
特殊经验主要是与阅读科学性作品有关。
阅读历史作品,同时与一般经验及特殊经验都有关。
阅读其他的书
许多伟大的作品不只是互相有关联,而且在写作时还有特定的先后顺序,这都是不该忽略的事。
外在辅助阅读的主要功用在于延伸与一本书相关的内容脉络。
运用导读与摘要
少用导读与摘要的理由:
第一,这本书的导读不一定是对的。
第二,就算他们写对了,可能也不完整,
内在阅读的规则是在阅读一本书之前,你要先看作者的序与前言。相反地,外在的阅读规则是除非你看完了一本书,否则不要看某个人的导读。
运用工具书
最重要的两种:字典与百科全书
虽然这是事实,但可能很多人不了解,那就是在你能运用工具书之前,你自己已经具备了很多知识:尤其是你必须有四种基本的知识。因此,工具书对矫正无知的功能是有限的。那并不能帮助文盲,也不能代替你思考。
1.要善用工具书,首先你必须有一些想法,不管是多模糊的想法,那就是你想要知道些什么?你的无知就像是被光圈围绕着的黑暗。你一定要能将光线带进黑暗之中才行。
2.其次,你一定要知道在哪里找到你要找的答案。你要知道自己问的是哪一类的问题,而哪一类的工具书是回答这类问题的。
3.在工具书对你发挥功用之前,你还必须有第三种知识。你必须要知道这本书是怎么组织的。
4.要明智地运用工具书的第四个条件就是:你必须知道你想要找的是什么,
字典是关于文字的,而百科全书是关于事实的。
是真实的吗?
对于一本书,要谨慎说出“我懂了”。要懂得做一个礼貌而有智慧的读者。
有意义吗?
要能运用辩论的规则与作者进行辩驳的,来衡量自己是否读懂了一本书。
所以学习如何理性辩论的规则,很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