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整理2018年我在自在易学群中的部分易评,作为本书观点的补充。
1、论读易
《易》旨:以史为鉴,明理修德,阐幽立远,成人之美。
读一本书正确的方式,是先读懂其本来的意思,然后结合当下,融会运用。阅读是有阶段性的,不能割裂各个阶段,而对本义的理解是前提。本义都没弄懂,发挥运用只能是奢谈。
一本书诞生的时候,内涵就确定了。其内涵不随读者的解读变化,读者只能去趋近,而无法改变。不存在一人一解却都正确这种荒谬的事情。研究《周易》,要尊重历史。占卜解卦,要契合当下。但是很多研究者混淆这个界限,把自我的认知注入其中,通过对《周易》卦符卦爻辞断章取义来行教化解惑之用,这也是历代易注最大的毛病。教化解惑这事,借什么方式都可以,为的是说清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与《周易》的解读是两码事。
《周易》是过去式,作者的思路已经定格。不是说你从《周易》里有什么感悟,《周易》本身就在表述什么。解读《周易》,要放下解释者的立场,放下解释者自我的意志,顺着《周易》自身的逻辑去思考。
追求《周易》的神奇妙用,甚至预测技能,是自古以来的易学误区。从术数卜筮角度,永远不可能理解《周易》的真意。
古今易注万千,虽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但可以说是完全脱离《周易》本义,只是借着看到的字眼悬空浮义,做一些主观上的臆想和演绎。
《周易》文本的来历,一种认为是将不同人不同时期的有关卜辞整理编辑而来,而当初的卜筮者是通过观察卦象得出卜辞的;另一种认为《周易》文本是一种文学创作,有系统的构思。对《周易》文本由来如何认识,会导致截然不同的易学观。认为文本是卜辞辑录,研究的重心就会放在卦符上;认为文本是文学创作,研究的重心就会放在文本上。所以说,解读《周易》首先要搞明白的就是《周易》文本的由来,这是读易的基点。
我们看到的每一条卦爻辞都是全书整体链条的一环,但在卜筮者的眼里就只是意义独立的命运启示。所以作者周公的意图是一个境界,后来传承易的卜官是一个境界。不要相信卜官的话,他们干着卜筮的活,只能给卜筮找理由,找方法。
如果《周易》是从象形角度分析64卦,那么64卦之间的主题就是独立的,不会有内在逻辑意义。换个角度说,如果64卦之间的主题有紧密的逻辑关系,那么也是因为文本内容,而不是卦符形象。卦符在《周易》中实际上是较为次要的因素。
所谓经传,就是原文和解释的区别。有人非混淆概念,弄个经传一体。只是想拔高孔子。其实客观表述孔子与易的关系,才是尊重孔子。《易传》写的很好,有其历史价值,但不能与《周易》原典等同。《易传》的根本宗旨在于“推天道以明人事”,而不是解经,所以经常离经解义,只是借着《周易》的某些表象说明观点。以传代经不是易传的错,错在拿易传当标准衡量经文的人。
象数派解易,连文字的音义、版本对错都不屑查证,往往拿着错误的东西就煞有介事的分析,结果也能自圆其说,头头是道。因为在象数派那里,无字易才是最高境界,文字只是卦象的辅助,是无关紧要的。
易卦和经文的关系,可以比作书柜和书的关系。一排排书柜,每个书柜一卦,初爻到上爻依次排列。卦辞是分类标签、主题简介,爻辞是架上的书。书柜只是一种结构,是为了区分位置摆放书籍的。书籍才是读者阅读研究的对象。
由于卦符也是一种图像,有直观的象征意义,所以作者将卦符与主题编排配对时自然会有所选择。这种编排相当于给文章配图,图文并茂能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所以,即使有些卦看似与卦象契合,那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是观象作辞那种因果关系。
一个人,有骨架,有血肉,有灵魂。一本书也是这样,章节是骨架,文本是血肉,主旨思想是灵魂,三位一体不可或缺。对于《周易》,六十四卦是骨架,卦爻辞是血肉,卦序是其灵魂。三者有机结合,才使作者的意图得到完美表达。
周公知道,任何事情如果只是从某一方面看,就会有漏洞。佛家也常说: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一开口,一动念就有了角度,表述就难免片面。所以《周易》采用对偶卦双视角的表达方式,就象照镜子前后都看看,每个主题都从正反两面去展开,避免了执一端必失一端的弊端,这就是两卦一对的意义。
个人认为,通行本《周易》是优于既往版本的。如果把原作看作草稿的话,通行本可以看作修改后的定稿。优秀的修改能够提升原文质量,拓展作品深度,更好的传达文章的意蕴。所以从阅读感受的角度,修订稿往往比原稿更有价值。对于《周易》,由于版本变迁复杂,到通行本厘定时已经绵延上千年,所以难免有些厘定与原著思路会有偏差。这就需要我们做好辨析,将偏离原著意旨的擅改以及版本错讹的文字找出来,溯源其本来面貌。
2、论八卦
正确解读《周易》,要从去八卦开始。去八卦象数,回归文本解释,方是解《易》正道。
阴阳八卦,作为个人分析事物的符号工具,没有问题。用阴阳八卦解释《周易》这本书,就有问题了。红楼梦有许多诗讖,如果曹雪芹懂得诗讖,并且有意在书中运用了这个技巧,我们从诗讖的角度解读这些诗才有意义。如果曹雪芹本人根本不会诗讖这种手法,我们从诗讖的角度解读书中的诗词还有意义么?同样,《周易》的文本是否与八卦象数有关,首先要看作者是否懂得八卦象数。目前没有任何证据可以切实证明《周易》作者的时代已经有八卦象数体系存在。
现有最早涉及八卦象数体系的资料,上限在大约公元前770年。鉴于资料会有所缺失,可以再往上推100--200年。因为之前的成王至晚商时期,出土文物和史料都很丰富,却没有任何八卦象数体系的信息。所以,合理的推断,八卦象数体系是康王到厉王期间的周王室卜官在研究《周易》时发明的。
认为八卦就是易之精髓的,连易学的门都没看到。后世以八卦为基本要素建构的易学体系,可以称之为象数易学。八卦可以分解六爻模型,可以作哲学发挥,作自然科学模型,但不能用来解读《周易》本经。历史是发展的,后人当然会有创新,但不应以己意去扭曲前人的见解。在没有读懂《周易》本义的情况下去大加发挥的所谓易学研究,都属于伪易学。以此后发观点
《周易》中没有阴阳论、八卦象数思维,那么对于以阴阳八卦思维为主解析《周易》的著作,就是一票否决权。
传统易学以及近现代易学以阴阳八卦解《易》的思路,有其社会人文乃至朴素自然科学方面的探索,但对于解读《周易》是方向性错误。作为传统文化的阴阳八卦,和我说的解《易》应该去掉的阴阳八卦两码事。不是说阴阳八卦研究没有价值,而是说用在解《易》上思路不对。阴阳八卦,不是建构《周易》这本书的要素,而是春秋战国时期《周易》研究的一种探索创新,是当时思维认识发展的产物,只是汉代尊崇孔易将之上升为解《易》准则后才成为对易学的桎梏。
卦符与文本的区别在于,文本已经固化,卦符的象征则是不确指的,有赖于读者的解读。对文本的解读必须结合作者的特定背景,对卦符意义的认识却可以常读常新,与时俱进。《周易》作者的时代,还没有形成阴阳观、八卦象数体系。现在我们见到的易学象数体系,都是春秋以后的人逐代累加上去,而不是《周易》这本书本来具有的思维方式。时代的科技文化发展水平范围了作者的知识背景、思路和手段。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去阴阳八卦,是研究《周易》必须跨过的坎。
八卦本身只是形象思维的一种工具,一种分析模型,不蕴含啥玄奇,只是内在一定的数理规律。西周中期研究者从六十四卦中提炼出八卦,但战国时人有一种假托古代名人以立论的风尚,他们把八卦的发明权授予伏羲,如此一来,数理推演性质的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就升格成了历史的发生次序。但这样一下子把时间上推了几千年,就混淆了学术思想的脉络。时空错乱的直接后果,就是用后世的思想解释前世的文章,贻笑大方。
根据近代数字卦的研究成果可以推断,孔子都没见过阴阳爻形式的易卦,他那时看的书卦爻还是数字表示。
阴阳观的形成历史,大致是:自然现象(一般名词概念)——阴阳二气(西周末期)——自然哲学的朴素阴阳观(春秋战国)。周公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形成阴阳观,只是山南山北之类自然概念。传统易学中乘承比应等运用阴阳观解易的方法,是战国时人基于当时已经成熟的阴阳论对卦爻性质深入思考的结果,不能用来解释西周初年就已成文的《周易》。
要想证明《周易》卦爻辞是读象而来很简单,建立一套体例,然后用这个体例可验证的倒推出经文。虽然象数解易者言之凿凿,但显然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明白八卦晚于《周易》后我们就知道,这种猜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卦象,是占卜解卦的需要,不是解读《周易》经文的恰当手段,象数派一直在这上面迷糊着。《周易》的确因为卦象的研究而盛行,但也是因为卦象的研究走入歧途。两千五百年来的象数易学史的价值,百分制的话,我打分不超过10分。并且这十分,不是因其对《周易》的解释,而是因其在思维认识方面的启发与锻炼。
自春秋始以象数思维为主研究《周易》的流派,可以称之为象数易学,是传统易学的主流。象数易学是以阴阳八卦构成的六十四卦模型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是这个象数模型与社会自然的比拟关系,性质上类似于用八字比拟社会人生的四柱体系,但与纯术数相比多了些朴素哲学研究,所以又被奉为术数的理论依据。
我的立论基点在于八卦象数体系的产生晚于《周易》,也就是说商代及之前都没有八卦象数体系存在。我仅仅是说不能用阴阳八卦解读《周易》这本书,但不否认阴阳八卦对64卦数理模型研究的贡献。我是否定三千年来所有用阴阳八卦解《易》的著作对于《周易》本义研究的价值,不是否定这些解释对那些时代的社会意义。
有易友问,八卦都去了,《周易》还有什么用?我们追溯《周易》的本义,首先考虑的不是有什么妙用,不是谁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而是真相如何?
3、论易学
易学现在不光是种学术,还是个生态圈。所以牵扯比较复杂。
丰铭拧易:(1)卦爻辞是种文学创作,不是单纯的卜辞辑录,也非对卦象的描绘。(2)八卦晚出于64卦,解读经文应放弃阴阳八卦象数思维。(3)本义唯一,《周易》经文有确定的内涵。(4)六爻是六段论结构,贯穿64卦。(5)两卦一对是《周易》的基本结构,每对卦内容都相辅相成。(6)《周易》本质上不是占卜书,占卜只是易用的形式。
不少学者认为,八卦是易学之祖,之根,因为有了八卦才有了易,继而才有了《周易》。这是个原则性误区。易学源于《周易》,《周易》之前没有易学,只有卜筮学,没有《周易》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易学。不是历来学者以为的那样,因为有了易学才有了《周易》,《周易》只是三易之一于易学可有可无。
传统易学盛行着几种似是而非的论调。一是认为八卦类象在远古时期已经很完备,到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八卦卦象失传,导致《说卦传》只收录到百来个卦象,汉代至清末,学者们不断挖掘,终于恢复了上千远古卦象。也就是说,八卦易学是个失落的文明,中间断代了,近两千年的象数易学史成绩之一就是寻找到那些失落的卦象。二是认为《周易》本是占筮书,是孔子将之转化为义理之学,增加了伦理教化功能,从而使《周易》成为国学经典。是孔子拯救了《周易》,升化了《周易》,《周易》本身无甚文化价值。
易,道,无极,上帝,佛祖,没有答案时归结的一个名词而已。人们探溯奥秘,总会遇到解决不了的疑难,于是造一个万能的无所不包的答案解决者。其实这种解决等于没有解决,只是一种暂时悬置。遗憾的是,总有许多人爱把这类名词当做一种实在的答案和存在,拿出来忽悠,显示自己的高深。
“十翼是从古至今易学界公认,历代大学者研学《周易》的依据,偏偏你不放心上。”“原因很简单,因为十翼的认识基础是认为八卦是《周易》的基础。但这个不是历史事实。我很侥幸,别人都用八卦解易的时候,我一扭头,发现写《周易》的时候还没有八卦啊。于是继续看下去,看当时有什么。把当时没有的,后来加上的去掉,就慢慢发现本来了。过去的学易者,都先入为主的认为八卦是伏羲大神创的,所以没有人扭头看,直接接受了八卦相重演绎出64卦,进而观象系辞有了《周易》的说法。所以区别只是扭没扭头,不是知识或者智慧。扭下头,你就看到了真实的历史。不扭头,你就只是听着传说人云亦云。相信以后能够不被传说束缚而扭头去看看的人会越来越多,这是历史大趋势。”
易学研究者,天然的就应该有一种历史定位的自觉性,把自己的研究放在历史中去看,放在对易学本质的追溯之路中去看。
传统易学之所以问题多多,症结在于过于迷信孔子,正所谓“前儒不见本末,空生虚说。后儒信前师之言,随旧述故。”(《论衡·正说》)。孔子的历史影响,是因为其儒学主张,仁义礼智信,不是因为孔子解《周易》。解《易》放弃《易》传,对孔子的学说没有丝毫影响。并且,孔子之后的几位大儒,曾子、孟子,也都没有宣传过易学,易学在先秦儒家是边缘化的,甚至现在学界还有人在否定孔子读过《周易》,这都说明易学对于儒家的可有可无。在孔子眼里《周易》文本是过去的卜辞记录,所以他对《周易》的解读只是从儒家角度去发掘字里行间蕴涵的微言大义,而不是把《周易》当作一部完整的著作来读。这就使得孔子读《易》是在走一条比较自我的道路,是将之改造以为儒学教化服务,而非以探究《周易》本义为宗旨。只是有些易学研究者想抱孔子的大腿,借圣人的影响力来为《周易》背书,才极力推崇孔易而已。孔子怎么解读《周易》都不是错,后人将这种个性解读定义为标准才是错。
研究易学,目的不同,研究的东西也就不一样。术数研究是以阴阳八卦为基础,然后再研究几门具体技术,比如六爻八字等等。术数门类繁多,但目标都是推算人、事、物的命运。《周易》研究可以分成几类,但象数易学是主流。其中传统《周易》研究只是把《周易》当做易学史中的一个节点,基本思路是河出图洛出书伏羲则之创八卦,然后《连山》《归藏》《周易》孔子《十翼》,但传统易学又认为易学起源于天文观测。当然他们不会去反思这些矛盾的说法,比如伏羲作八卦到底是根据河图洛书还是天文观测,《连山》《归藏》已经用了六十四卦怎么司马迁还说文王“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等等,只是努力去自圆其说。反正对于传统易学传说就是根据,就是证据,无须再去考证。象数易学的发展是深入挖掘易卦体系的数理内涵。这条路发端于西汉,虞翻是当时的顶峰,宋代以后的易图学,现代的科学易,都是这个思路。
从易学角度,易就是最早叫《易》后来叫《周易》的那本书,而不是后来抽象成变化哲理的所谓日月之易的易。不了解《周易》的基本内容,就无从建立由之衍伸的易学。或者说,在《周易》这本书的基本含义还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其实中国历史上并不存在真正的易学。
有些人引述观点时爱说“古人这么说的”。古人这个词,很容易迷惑人。一旦把古人当作一个集体,神化之,其中的观点差异就泯没了。易学更是这样,囫囵说古人的观点,似乎条理清晰,一旦具体到某个古人,这个人有什么见解,就会发现易学真是乱啊,万花筒一般。
把自己的发现推崇给古人,不是尊敬,是造假。古人缺你这个发现来增光?还是你需要借助古人的光芒来提高自己发现的价值?做研究,实事求是是第一原则。比如邵雍的伏羲先天易学说并非伏羲之说,那么拉这个虎皮做什么?直接说是邵雍的学说就是了。我的观点很简单,不符合史实的东西,不是历史上的东西,就不要说是历史上的东西。不是伏羲的东西,非说是伏羲的东西。这就是错的。因为这样一下子把时间上推了几千年,混淆了学术思想的脉络。跟年谱家谱一样,这样子不乱套了么。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用后世的思想解释前世的文章,导致解释的不伦不类。
《周易》对国学的正面影响主要源自易传发展起来的哲学,中医等门类对《周易》的应用,其实是用的阴阳观,不是《周易》。根本上说,《周易》的流行,其实是沾了阴阳哲学的光。《周易》的符号模型很好的契合了阴阳哲学,成了阴阳观的绝佳表现形式,这才使得《周易》随着阴阳观的普及成为经典。
作为集文王武王周公治国理念于一身的理论集成,《周易》所传达的思想并不是仅仅存在于这本书里,而是散发于西周初年的典章文献,国风政体之中。它就像主义、宗庙、人的世界观,看不见,却是周人最可珍贵的立国、立身之道。所以说即使《周易》的本义未被后人理解,这些理念也在代代相传,乃至成为孕育儒道法墨诸子百家思想的源泉。
易学研究,就是因为变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研究,才忽视本义而一味强调主体感受。就是因为失格,丢掉了基本的价值观,才把自己的价值观看做几千年前文本的价值观。这种充满自我想象的易学研究,无视历史史实的易学,一种癔症而已。
多数人接触《周易》都是因为算命,如果不能算命,也许就没热情了。说白了,还是投机取巧的心理在作祟。其实《周易》是文化,没有古典情怀的人勿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