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看这个题目,这是一个问句,主语是“你”,对象可能是成人,也可能是学生。
再来看看其它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真的知道”,含有挑衅味道,意味着你可能并不知道,很大程度上只是自以为知道;
第二个关键词“好的”,虽然你听说过一些学习习惯,但这些习惯有可能并不是好的,或者说对提高学习效果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所以你得重新审视什么才是真正的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个关键词“学习习惯”,很显然是学习方面的习惯,而不是生活习惯,工作习惯。
一个仅仅只有15个字和一个标点符号的题目,提供了很多方面的信息,但是,只有逐字阅读、刻意注意到这些信息,大脑才能接收到,进而才能进行相应方面的思考。
如何才能注意到?这就涉及到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只字不差地阅读文本。
也许你还不是很清楚只字不差阅读文本的习惯是多么的重要,那么,我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什么是杠杆?
你可能很容易地就会联想到天平,联想到翘翘板,没错,那确实是杠杆,典型的杠杆!但如果问你:我们用来吃饭的筷子是杠杆吗?撬开啤酒盖子的那个工具是杠杆吗?你确定能够迅速回答?
犹豫了吧?确实,这跟典型的杠杆有很大的区别。
那么,我们来逐字阅读杠杆的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称为杠杆,这是书本上对杠杆的定义。
现在,你的心里有了确定的答案吧。
为何一开始不能准确快速地回答?我猜,你可能没有只字不差地阅读、理解并记住杠杆的定义。
很多时候,有可能你只是一眼扫过概念的定义,记住了常见的例子,然而一旦遇到不熟悉的情况,你就有些懵逼,感觉无法把这些特殊情况跟典型的例子对应起来,于是无法快速做出正确的选择。
所以,只字不差地阅读文本对于掌握课本关键的信息,重要的概念非常的重要。
小的时候,父母、老师经常告诉我们,从小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长大了学习才会轻松,才不会让父母操心。但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并不清楚。
也许,每天早起进行晨读;课前认真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写错的词语抄写20遍,做错的题目认真修改;放学后先做作业再去玩耍等等,这些就是好的学习习惯。
也许,养成了这些习惯就能取得好的分数,好的成绩。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很多聪明的孩子成绩不理想,很多聪明且努力的孩子成绩不理想,是他们主观不努力吗?不是!是他们努力的程度不够吗?不是!
不是有句话这样说吗?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收获。低水平的勤奋并不能获得好成绩。
当深入接触、仔细观察他们的学习过程时发现,尽管他们足够聪明、足够努力,却始终处于一种低效的状态,上述那些所谓的学习习惯只是一些浅层的、表象的学习习惯。
关键的问题来了,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什么样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成绩有关键性的影响?
那些能帮助思维更好地运行的行为习惯才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让学习变得高效。
这里又有几个关键词:思维,行为习惯,高效。思维是大脑的运行过程,是不可见的;行为习惯是通过人们的身体展现出来的动作,是可见的;通过行为让思维可视化,就是帮助思维程序化地运行,让学习变得高效。
大脑进行思维时是跳跃式的、片段的、不精细的,如果不进行加工整理,领会到的只能是一些碎片化的信息。要想让思维变得系统化,必须通过说、写,通过语言、文字来清晰地展现其逻辑过程,用可视化的行为来检查其中的漏洞。另一方面,大脑的记忆容量是有限的,一次最多只能记忆7个单位,如果不用文字写下来,很快就会漏掉一些信息。
根据平常的学习和辅导,简单摘出以下几个让思维更好运行的行为习惯,更多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总结:
1、只字不差阅读文本
只字不差阅读文本后,用自己的话总结并写下来,再跟文本对照,从中发现被忽略或是理解不深刻的信息;
2、亲自推导重要结论
重要结论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靠推导理解,才能发现其适用条件,才能发现与以往学过的知识有哪些联系,从而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
3、逐个标示出题目的已知信息
对于那些文字特别多、信息量特别大、需要很强耐心支撑的题目,逐个标示已知信息有助于减轻大脑的存储负担,避免遗漏关键信息,同时也会缓解身体的焦虑情绪。
4、规范打草稿
对于一些需要很长推导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即使是打草稿,也必须详细的列出每一步,这样可以清晰地看见自己的思考过程,便于检查漏洞。
在平常的辅导过程中,遇到孩子会做却总是做错的题目,大人们经常会认为孩子马虎,粗心大意。其实,并不是马虎大意,而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做却做错很大程度上是不会,是没有熟练掌握。
高效学习的结果是熟练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熟练掌握的前提条件,让思维更好运行的那些可见的行为习惯才是真正的深层次的良好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