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丽在某国有商业银行的审计部门工作,老公就职于当地的某行政单位。在这个人口只有
五万出头的小县城,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轻轻松松。
可烦恼却从小丽调到基层营业部做经理开始了。
营业部的驻址就在老公老家的镇上。离县城最多二十里地。
老公的家就住在集镇上,跟营业部几百米远。婆婆年纪也不大,倒是蛮体贴这个儿媳妇的,时不时就做些当地的米粿带给营业部的几个柜员吃。临下班的时候,还要蒸好一笼,让媳妇让去给县城的儿子和孙女吃。
可就是有一点,婆婆是个大嘴巴子,特别虚荣。跟谁都夸她是银行行业,经常弄得她一脸的尴尬。
“妈,我不是行长,只是个基层营业的经理。”
“哎,怕啥呀。经理就是行长,就是官。”
这也就算了。反正她也跟营业部的几个同事解释过了,让他们别去误传。乡下人就这样,同事们都能理解。
可有一件事,她实在受不了。
前阵子国家正在搞“精准扶贫和”“三农贷款”,扶持农村的贫困户和种养大户。
婆婆首先就是带着自己的亲弟弟找上门来。让小丽给贷点款子。
小丽不了解这个舅舅的基本情况,就打电话给老公。老公说这个舅舅挺老实的,人也勤快,不是那种游手好闲的人。小丽想想,婆婆既然开口了,老公又做了担保,贷款条件基本也符合,就给办了。
从上到下,在小丽的招呼下,不到一星期,款子就放下来了。
婆婆象捡到六合彩一样,带着弟弟来银行取钱的时候,巴不得在集镇放一挂爆竹,让所有人都知道她的媳妇有多能耐。这在农村,一般人可是想都不敢和想的事。
2
有了第一次成功的贷款,婆婆给媳妇做粿送饭的频率就更高了。
今天带这个亲戚,明天带那个亲戚,个个都想贷款,好象这钱不需要还似的。
尽管小丽苦口婆心劝了很多次,跟婆婆说这个贷款不是谁都放的,要有抵押物,要满足申请条件,要有收回时间限制等等,婆婆就是不理解。在她眼里,只要媳妇一点头,这钱就能批下来。
小丽没办法,暗地告诉柜台,看见她婆婆来,就说自己不在。
婆婆就告状到儿子那。可气的是,老公居然偏袒婆婆。
“你贷给谁不是贷啊。我家亲戚又不是不符合要求”。老公还振振有词地帮腔。
气得小丽在电话里就跟老公吵起来。
“你一个国家干部,居然也跟乡下老太婆一样无知。不贷!”小丽丽狠狠地挂电话。
“你骂谁老太婆呢?你妈才是老古董。”
“你天天住我家吃我家,我妈帮你带孩子,还敢骂我妈是老古董。”
。。。。。。
两个人气头上话越说越多,一时硝烟弥漫。
好好的家庭氛围,一下子就被婆婆的搅局弄得摇摇晃晃。
3
都说婚姻里,婆婆是个狠角色。从来婆媳关系都象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
强势的婆婆可以给儿子施压,倒逼儿子跟媳妇开战。
心机重的婆婆会在儿子面前呈弱,让儿子的孝心大爆发,联手向媳妇发难。
儿子,显然是婆媳关系中的神经枢纽。
处理得好,就是小太阳,两边都是宝。处理不好,就是飓风的风眼,两头受气。
本案例提示了婚姻关系的什么启示呢?
家庭关系不能和工作关系放在一个天平上。工作是公事,家庭是私事。无论你是身居高职也好,一介草民也好,夫妻关系也要讲原则,不能把感情的事放到工作上去,能帮是顺带,不帮是正义。没有底线地向亲情爱情倾斜,只会带给小家庭的伤害。
站在别一方的角度去理解支持另一方。案例中的小丽显然没有错,老公的做法有失妥当。在原则面前偏袒母亲,才使婆婆变本加厉,加剧了家庭关系的紧张。正确的做法是,跟母亲讲清楚原委和银行的规定,让母亲支持媳妇工作,而不是去添麻烦。当然,媳妇也需要耐心跟婆婆和老公讲明白内部的规定,不能野蛮拒绝,给家人造成有忙不帮,胳膊往外拐的错觉。毕竟不在一个系统内,不可能完全知道银行的具体规定,争取理解和宽容。
双面胶需要一定的科技含量。看过一个案例,一对小夫妻跟婆婆住一起,婆婆帮他们看家带小孩。儿子很孝,什么都妈的,妈妈有时候跟儿子唠叨一些鸡毛蒜皮的锁事,比如媳妇总是淘宝购物啦,洗澡水不用盆装啦,衣服不拧干就拿出去晒啦,在妈妈嘴里可能就是不经易的聊天找个小话题,可儿子却把话传给了媳妇,让媳妇改一改这些小毛病。媳妇就以为是婆婆在背后搞事情,就会为婆媳关系埋下隐患。最后演变成一场长期的婆媳之争。心力交瘁的儿子有一次哭着跪在地上求她们不要再这样下去,两个女人才意识到这个男人的心里有多痛苦。
高情商的男人,在婆媳关系中永远不要去传话。想说谁,一口咬定是自己要说,万事方可大吉。
推荐文章:
《石冬梅事件的深度思考:愚昧的自杀永远无法抵消对生命的蔑视》;
《年薪60万攒不下一分钱:优质女的剩下是不是社会的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