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须承认,如果抛开公众号不说,咪蒙本身就是一个厉害人物,又是编辑、又是作家,一大堆身份。十几年的创作经验和人生阅历,比很多人都要强。相信如果她不走现在的推文风格,同样能够写出受欢迎的文字来,粉丝或许没现在这么多,但影响力可能还要更好一些。但是“咪蒙”现在已经定下标签,成为某一类人士的代名词,这是没办法改变的事实。
最早看咪蒙的文字,不是因为某篇爆款或者她的公众号,而是一个书,叫做《圣人请卸妆》。虽然看到作者叫“咪蒙”,但我并不知道这位是谁。单论书的内容,除了标题比较有新意,正文部分实在不符合我的品位,所以没翻几页就放下不看。后来机缘巧合,听说“咪蒙”这个公众号非常流行而且涨粉厉害,似乎可以学习,于是找来关注,想要钻研出些手段来,培养一下“氧气是个地铁”。可惜,除了标题党和引发负能量共鸣以外,我在咪蒙的文章中实在找不到太多适用运营的知识点。
咪蒙的文章的确“与众不同”,很容易引起争议,忠实粉丝奉为圭臬,反对者却嗤之以鼻。究其原因,是那些文章本身更多的是情绪和心态的延续。就像这边争吵者抛出一个极端的话题,心直口快的另一方就会奋起反驳,最终引来无数围观。和现实中看热闹不滩浑水的围观群众不同,网络上经常出现对立的局面,双方每言必争,经常整个你死我活。
说到底,“咪蒙”就是一款被策划出来长期经营的游戏,粉丝都是玩家,只不过过程中消耗的并非虚拟货币,而是情绪和理智。在那个不同现实的世界里,部分人找到了内心的自己,由于不是软绵绵的心灵鸡汤,他们误以为发现新大陆,说是酣畅淋漓,隐藏的压抑找到一个或许合适的载体。在咪蒙的设计下,他们的愤怒、反感、辛酸、兴奋、愉悦、狂欢……生活的局部得到误导性理解,这才会义无反顾地选择信服。
凡存在皆有道理,咪蒙的出现不是偶然,也不能全怪她以一己之力引领那种诡异的风潮。市场就摆在那里,即便没有“咪蒙”的存在,相信也会有其他类似的公众号涌现出来。总会有那么些人对生活不知所措,还路怒症严重,需要在咪蒙的文章里找到共鸣和情绪宣泄的机会。正如心灵鸡汤和精英公知,永远有想改变又不知道怎么改变生活的人,也永远有因为自我现状不堪而对中国社会一味反对认为外国月亮比较圆的人。这样的群体,给了某些公众号投机取巧的土壤。
批判根本没用,不会让咪蒙改变文风,只会给她带去更多的影响力。而且批判很容易陷入争吵的陷阱,更会引来无数粉丝的疯狂攻击,因为抨击咪蒙其实是在否定他们的三观,自然被群起而攻之,势单力薄者还是要慎重考虑。更何况,咪蒙文章也可以用来当成生活的参考标准和写作的选题构思,当然是反面教材,进而判断我们的接人待物是否出现错误。至于身边那些被咪蒙迷得神魂颠倒的奇葩,我们也能对他们的性格有个大致的判断,这个要比星座和生肖理论,以及爆款游戏柏拉图要靠谱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