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西北

这是蒋经国的一本书的书名,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战到了相持阶段,蒋经国到西北几省考察,最西到敦煌,因为当时新疆还是盛世才执政,就没去新疆。建丰的西北考察,提出两句话,第一句是“西北才是我们主要的抗日根据地”,另外一句是“今天我们应该回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故乡去”。

其实,西北历来地位重要。自清朝嘉庆时期开始兴起的西北边疆史地研究,把这块原来被遮蔽的地方渐渐显现出来。尤其是左宗棠率领湖湘子弟把一块块地方从阿古柏手里夺回之后,新疆更是成为中国再也不会让列强瓜分的地方。

无独有偶,在蒋经国之前,就曾经有一位著名记者曾经独自考察过西北,1935年7月起,范长江用了十个月的时间,只身前往大西北采访。他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自费旅行。从成都北上,翻雪山、过草地,越过祁连山,绕过贺兰山,西达敦煌,东到西安,北至包头,跋山涉水4000多公里。记录沿途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写成通讯发回报社发表。然决然走上了西北考察之途。他是沿着红军的路走的。


宋元交替之际的公元1253年8月,忽必烈率蒙古大军从甘肃临洮出发,在甘南的山谷里,沿着白龙江进入达拉沟。按说顺河谷而走,翻过岷山,过了黄胜关,就到了松潘草地,然后顺着岷江而下,就能进入四川盆地,拿下成都。可忽必烈却只让一小部分人这样走。主力却选择了当时最不可思议的中路和西路,忽必烈自己和大将兀良合台,走了雅砻江金沙江大渡河,在崇山峻岭中,蒙古大军纵横驰骋,超越了当时人们想象的极限。当蒙古人兵临城下时,大理段家不战而逃,接下来两年,兀良合台攻下了占个云南。


六百八十一年之后,有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几乎沿着蒙古人进攻云南的反向,重走了这条道路,他们的名字叫中国工农红军。红军到达陕北之后,踏上了抗日的路。紧接着,范长江也走了这条路。

范长江去西北目的,据他自己说有两点,一是研究红军北上以后中国的动向;二是当时抗战即将开始,抗日战争爆发后,敌人肯定会占领我们的若干大城市,那么我们的后方——西北、西南的情况怎么样呢?我私下里觉得,也许还有第三点,当年蒙古人走过,红军也走过,焉知日本人不会也这样走一会?要知道日本人在侵华之前,日本方面便派遣了无数的人来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对我们国家的国土进行了绘制和测量,将中国大多数的大城市都做出了准确的测量。拿当时的北京地图来说,不仅大多数建筑都在地图上有备注,甚至是每条路的名字、水井的名字、寺庙的名字等等,都做了记号。中日相争的战略态势与中国的地理特征表明,一旦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占领平津、上海等大城市后,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平原将无法抵御。中国的大西部,作为战略重心的地位不容置疑。到西部去,领略西部的奇伟雄浑,考察并挖掘西部的作战潜力,鼓舞和激发民众的斗争勇气,已成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在一个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范长江一本《读史方舆纪要》在手,边走边写、边写边思考。凡所经之途,人文地理烂熟于心,历史典故信手拈来。90多年过去了,重读这些文采飞扬的旅行通讯,仍觉兴趣盎然。,但又不仅仅兴趣盎然,有时候还会扼腕叹息。

《中国的西北角》有五篇:1.成兰纪行,是说从成都出发,沿着川西北,到兰州一路的所闻所思;

2.陕甘形势片段,写了对西安的看法,对兰州的看法;

3.祁连山南的旅行。主要是对青海的观感,如西宁城,马步芳,以及翻祁连山进入河西走廊,还有对回族的观感;

4.祁连山北的旅行。就是对河西四郡的看法。张掖,就是甘州。作者认为张掖已经破产,当地人认为是由于抽大烟,作者认为没这么简单。酒泉,古称肃州。作者的题目是“酒泉走向地狱中”,惊心动魄。与张掖一样,这里的出产也是鸦片。供给军队的粮米,拿走了他们收成的绝大多数。往西直到安西,再往南走就是敦煌了,现在,它在商业交通上作用已是不大了,只有文化作用了。往东就是古凉州了,现在叫武威。这个地方在古代太重要了,但现在也成了军队与几个所谓绅士肆虐所在。

5.贺兰山的四边。写宁夏。从甘肃入宁夏,是坐羊皮筏子。作者从宁夏的历史看到现在,深感民族问题之重要,更对宁夏现状深感忧虑。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不久以后的战争之中,地位特殊。

在所有通讯里边,《岷山南北“剿匪”军事形势》一文最引人注目,迄今也被认为是《中国的西北角》中新闻价值最大、最为成功的作品。跨越岁月的藩篱,今日重读,仍然惊诧于范长江分析事物之准确、寻求新闻价值眼光之独特、论证之晓畅有力,这使得这篇文章在今天仍然放射出智慧之光和熠熠闪动的灵气。

关于红军的出路,长江认为不出三种可能:“第一种经青海前往新疆,这条路线自然界障碍太大,不宜于大部队通过,将不会被采用。第二种是走陕南与川北之线,但这条路线有国民党重兵把守,不易通过,也难久安。第三种“北入甘肃,即以甘肃西南境之夏河、临潭、岷县、西固为目标,进入洮河与大夏河流域,此一带有丰富的粮食,充足的壮丁及衣服布匹皮毛等物质,可以大加补充。然后或转陇南以出陇东,会合徐海东,更北接通陕北刘志丹。”长江认为,红军“究竟如何走法,虽尚未可知,而依记者观察,以趋洮夏两流域的可能最大。而且此种重大的军事变化,最多不出一月之内,即将具体表现。设洮夏两河如被突破,更被进入甘凉肃三州,则中国之国际与国内局势,将发生根本影响”。

这一推断,与几个月以后红军的行军路线惊人吻合,表现出长江天才的形势判断能力及预测能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长江的采访和调查研究工作功夫之深、用力之勤。

民生问题、民族关系历来就是历代统治之根基.,唐太宗有“君舟民水”之言,孙文有“五族共和”之策,范先生更是在书中细致描述西北的民族民生问题,直接指出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西北是多民族聚居区域,民族问题一直是焦点。民族和睦则昌,民族争斗则亡。长江虽立于汉族立场,对各民族之宗教习俗有不了解之处,但他睿智地看到“西北民族关系紧张,汉、蒙、回、藏内部并不团结,互相仇视甚深,是很大的隐患”,立于华夏立场、中国立场,直指问题症结,可 谓鞭辟人里。此外,先生对民族问题进行一番研究后,还提出 了自己的民族关系主张,如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发展、文化上交流等,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反响斐然,在今日仍有重大意义。

长江所过之地,他痛心地看到,饿殍遍野,民众衣衫褴褛,食不果腹,幼龄少女为了生计不惜卖身,农民为了躲避赋税弃地而逃,西北遍地种植鸦片,汉族里的个个大烟鬼……

还有,长江有些观点出人意外,但仔细想想, 很有创见。比如评价清朝皇帝奖励黄教的恶意,确实,藏传佛教的喇嘛不事生产,越奖励佛教,越多的人会加入进去,那么从事生产的人越来越少,整个民族的活力也就北削弱了。

西北地区,有些地方号称是塞外江南,地理条件很好,但因为人的因素得不到发展。这一点,在后来蒋经国的书里也有反映。今天看来,影响当地发展的主要应该是民族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西北发展迎刃而解。

觉得建丰在《伟大的西北》里结尾很有意味:

抵沪之日,重见洋场崇楼大厦,车马行人憧憧往来,顿感觉大不自然。噫,若辈甘于局促一隅,饱尝拥挤风味者,殆不知另有世外桃源,其富无比,其大莫京,正待人之开发乎!彼饱食暖衣,徜徉娱乐作海上寓公者,盍亦思及无衣无盐,无枝无栖,致颔下生奇瘤,鬻子女而度活,乘牛羊皮筏以冒险,一切不得自由,更不知幸福为何物之同胞乎?茫茫神州,沉沉大陆,倘有实行救国救民,利己利人之主义者乎!窃愿以最简单之方式,进最诚恳之忠告曰:“还是到西北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该篇章叙述了蒋经国从重庆出发,途径四川,陕西,甘肃以及青海等省份一路上的随笔见闻,也让读者领略了一番祖国不...
    fjutlxl阅读 4,413评论 0 1
  • 深入中国西北的身影,走遍四川、陕西、青海、内蒙古等多个省份,书中涉及西北地区政治、经济、历史、军事、宗教等多个方面...
    朔方南浔阅读 2,435评论 0 2
  • 如果有一句话来描述范长江先生,我想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打开《中国的西北角》,我似乎回到了上世纪的30年代,回到...
    途野的世界阅读 845评论 0 1
  • 欢迎关注本号 【按】 本文原写于2016年8月21日,是秋疯哥和几位朋友自驾甘肃青海两省的一次简要游记。说它简要,...
    秋疯秋语阅读 3,919评论 0 0
  • 西北之旅周年记 去年我们一群兄弟姐妹去了大西北,那是6月23日启程的,一共历时11天,直到7月2日,才风尘仆仆返回...
    江南铁鹰阅读 3,823评论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