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之前,我先请各位家长自己来做一个有趣的依恋类型测试。
请大家来听一下,接下来我这些描述哪一个更符合你的爱情关系?或者是更符合爱情关系中的你?
第一类描述是: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容易亲近的人,而且不管是依赖别人还是让别人依赖我自己,我都觉得相当的舒适自在,我不会总是担心自己会被抛弃,或者是跟别人太亲近。
第二类描述的是:跟人亲近会让我觉得有点不舒服,我发现自己很难完全信任别人,也很难让自己依靠别人,只要有人跟我太亲近,我就会觉得坐立难安。而另一半对亲密的需求,常常让我不自在。
第三类是这样的:我觉得别人是勉强顺我的意来亲近我,我经常担心另一半并非真心爱过,或者不想跟我在一起。我想要和另一半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但这种想法有时会把人给吓跑。
以上是三种描述,大家想想哪一个描述更符合你在婚姻或者是在恋爱当中的行为模式呢。(这里在录制时稍稍顿一下,给听众以思考的时间)
如果你的情况符合第一种描述,那么恭喜你,你属于安全型的依恋。如果你的情况符合第二种描述呢,你属于是逃避型的依恋,或者是回避型的。如果你的情况是第三种描述的那样,那么你的依恋类型属于是焦虑型。
心理学家安斯沃斯通过一种称之为叫亲子分离测验来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评估孩子的安全依恋类型。测验的操作流程其实很简单,首先让父母跟孩子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边游戏一段时间,然后,让妈妈离开房间,一个短暂的亲子分离发生了。在分离过程当中要看一下孩子的行为反应模式是一个什么样子;接下来妈妈回来的时候对孩子进行安抚,看看孩子对父母安抚的反应又是什么。
通过观察孩子的反应,安斯沃斯总结了几种类型的孩子,大部分的孩子,大约有2/3的孩子,属于安全型依恋,当他母亲离开的时候,他们会变得焦躁不安,没有办法完全放松;等到妈妈一旦回来,他又立即变得很开心,过去跟妈妈要抱抱,要安慰,然后很快就平静下来,又能够继续游戏。第二类孩子呢,基本上对妈妈或者是亲密照料者的离开,几乎没有反应,不管是妈妈来了还是妈妈走了都表现的非常平淡,没有任何的情绪波动,你会感觉这些孩子往往像是用他自己内心的力量来安慰自己,而不依赖于父母的力量,所以这类人往往都会在人际上变偏冷漠,或者是偏孤立,很难跟其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安斯沃斯称把这一类称之为逃避型的依恋。还有一种不安全的依恋类型,这类孩子只要看到妈妈或者照料者不在,他就会变得焦躁不安,非常的不安,而且还会非常的黏人,一刻也不允许母亲离开。父母回来时,他还会去抗拒父母的安抚。他始终没有办法在陌生的情境下安静下来,妈妈的分离会让他产生非常强烈的焦虑,对妈妈的归来也没有表现出欢迎,反而是以更加愤怒或者是一些其他的不良的情绪来对抗父母,这类孩子的依恋属于焦虑性。
根据这个方法,我们总结一下:了解1-3岁孩子的依恋类型有两个要点:一、当父母离开孩子时,孩子表现出焦躁不安,二、当父母与孩子重聚时,孩子会高兴地欢迎依恋对象,并且很快能够安静下来。如果上述描述都符合,孩子是安全型依恋,如果孩子符合第一点,不符合第二点,也就是在你回到他身边时,孩子是排斥和抗拒的,那么孩子是焦虑型依恋,如果孩子两点都不符合,那么孩子可能是回避型依恋。
第一节我们介绍了依恋关系建立的三个大的阶段,在每个阶段很多家长都会感受到不同的养育挑战。今天我们再细致分析下与依恋关系建立有关的育儿现象和教养建议。
问题一:很多妈妈苦恼说孩子只认我,换人抱就哭,怎么办?这个问题常发生在孩子4-8个月期间,这是孩子建立首要依恋对象最敏感的时期,但一个尴尬的问题是,大部分妈妈从宝宝4月开始要上班了,此处给三点建议:(1)要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他会学着从第二依恋对象那里获得安慰;(2)如果妈妈出现在孩子的面前了,那么去抱起他,因为第二依恋对象失效了,再苦再累也要撑过孩子的8个月,这段做好了,以后会轻松的;(3)这个时间段,你可以尽情的去爱自己的孩子,不要考虑是否太过亲密,会让他过度依赖,放心,你可以溺爱的再任性一点。
问题二:宝宝看到我要出门就缠着不让走,怎么解决?此问题一般发生在孩子9-15月期间,这是从阶段一向阶段二转折的时间,孩子需要适应分离带来的焦虑感,此处我建议大家一定要养成分离时说再见的习惯,还要养成孩子结束某个玩具或者从某个地方离开,与玩具或场所说再见的习惯。再见意味着暂时消失,或者还可以复现,这样会辅助孩子形成客体永恒概念,降低分离焦虑。在这个期间还有一个常见问题,就是断奶,很多妈妈是在孩子满一周时断奶了,于是都会考虑这个事情在孩子心理的阴影面积。对于这个我问题,我想告诉大家,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孩子哺乳期尽可能长些,这不仅仅是营养的需要,更是一种心理需要的满足;但如果客观条件不允许,必须断,一定要做到:1、一次成功,不要反复;2、如果孩子属于过度敏感的孩子,建议设立一个替代性安慰,比如安慰奶嘴,或者某种在吃奶时常常触摸的物件,比如玩偶等等。
问题三:孩子特别爱吃糖或者过度的想要动画片,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这是15月-24月期间的典型宝宝。这个阶段要建立安全依恋一定要对孩子的需求敏感,这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对他需求敏感并不代表是完全的去满足孩子的需求,我们要清楚的知道我们的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喜欢在什么时间干什么事情,不喜欢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等等,这也就是我们对孩子的情绪表现,喜好,日常作息规律,有一个非常全面非常精细的认识。我们了解了孩子这些需求的内容,可以在孩子的生活安排上做到提前考量,或者是做到能够给孩子把他生活所需的东西及时给到,按照某种量每天都给。所以我建议家长不要再一味的去限制孩子这种需求的获取,既然你已经打开了他的这种需要之门,让他体验到一些事物,那么你接下来就应该以一种合适的方式,做好一种有节奏的方式去满足他的需要,比如每天上午可以吃两颗糖,每天睡前讲两个故事等等。这么做是让孩子感知到他的日常所需,妈妈都会按照某种序列去给他,因此他会感知到父母的爱非常可靠,外在的环境是可以依靠的。
问题四: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哭着吵着要回家,怎么办?这个问题一般很复杂也很简单,复杂是因为引起的原因各家不同,孩子自己报告不去幼儿园的原因也很多样,但其实也非常简单,核心原因一般有二:一是孩子的依恋关系类型可能是非安全型,幼儿园陌生情景给他带来了太大的压力,如果是此类问题,家长需要接纳认可孩子的焦虑,并以新视角解读孩子焦虑或紧张的事情;二是孩子共情能力不足,无法与其他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幼儿园不能跟老师或小朋友产生良性互动是一件很郁闷的事情,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孩子往往会很无聊,感觉幼儿园无趣。关于共情能力如何培养,我后面会有专门的课程论述。
总的来说,在解决诸如分离焦虑或儿童其他紧张情绪问题时,我想家长做到两点一定会有利于亲子关系建设:(1)一定要对孩子的需求敏感;(2)思考问题一定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刚才所讲的那些孩子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依恋现象和问题,也引出了另一个我们要要思考的问题:依恋关系类型的差别是来源于什么地方呢?是什么造成了不同的依恋行为呢?心理学家安斯沃斯认为,跟父母的教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他通过在家庭的观察发现:那些个性温和,对孩子反应比较多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是安全依恋的概率会更高。这些知道自己有父母可以依靠的小孩,他们往往会是最勇敢的,自信的。如果父母是那种个性冷漠,不太回应孩子需要的类型,那么他们的孩子是逃避型依恋概率会更高。如果父母的反应古怪,行为反复,那么,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更可能是焦虑型依恋。这种孩子寻求安慰的努力有时候会有反应,有时候没有反应,因此,他摸索不出父母的反应规律,所以他往往会有更强烈的焦虑感。
其实,后续的很多心理研究也指出不能排除先天遗传的影响,一个冷漠的父母可能具备冷漠特质的基因。也就是基因遗传的作用,父母冷漠,所以孩子也遗传了冷漠的特质。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是刚好翻过来,是因为孩子表现不安全的依恋类型在前,父母的养育特点在后。也就是说恰恰是孩子的不安全依恋行为导致父母在回应孩子的需要的时候往往会更消极,毕竟这样的孩子不讨人喜欢。关于这个问题学界还存在争论,但是有一条是确定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需要的积极正面响应对孩子的情感关系和自我价值感绝对是有好处的。
所以今天的课程,一方面我们认识了依恋的三种类型,作为家长的你也可以测一下自己属于哪几种?安全?焦虑?还是冷漠。在对于孩子依恋的需要和反应上,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所需要的依恋需求是不一样的,越小的宝宝需要我们关注的和给予的越多,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就要给他们充足的关注养育的规律性,从而建立信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