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文素材的来源——触发
平日里我们喜欢写作,有时却苦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少写作的素材和内容。书里提供一种积累写作内容的好方法:触发。
“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读书时,对于书中的某一句话,觉得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获得一种印证,是触发。生活里,对目前所经验着事物,发现别的意思,也是触发。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
我对触发的理解是感悟和联想,由一件事物和一句话感悟联想到其他的、新的内容。书中列举了由竹的空心,联想到人的虚心,进而写出“竹解虚心是我师”的句子。经生活里的事物,触发得出新的含义,进而写出文章。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会和很多事物接触、会阅读很多的书籍,我们要善观察、重思考、多联想,从事物、书籍内容触发出新意,并且养成随时记录下来的习惯。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或者手机里的备忘录等软件,随时记录下灵感和所思所想,日积月累,就能积攒很多写作的素材了。
书里在触发记录的基础上,还提出更高一层的要求:要让触发有自己新鲜的观点。“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意。用月的圆缺来比喻人事的盛衰、用逝水来比喻年华难再,诸如此类的话在最初说出来的人原是一种好触发,说来很有新味,我们如果袭用,就等于一味说人家说过的话,自己不说什么了。”
所以我们在养成触发思考习惯的基础上,还要提高自己对事物触发出新意、独特见解的能力。这样的素材写出才有新意、更能吸引人。从身边的事物、阅读的书籍去触发和感悟,积累写作的材料,那么就不愁没内容可写了。
二、充实文章的内容——写文是知、情、意三种关系的应用。
书里提到,普通的心理学家把心的作用分为知、情、意三种。“知是知识,情是感情,意是意欲。对于一事物,明了他是什么,与别的事物有什么关系,这是知的作用。对于一事物,发生喜欢、愤怒或悲哀,这是情的作用。对于一事物,要想把他怎样处置,这是意的作用。文字是心的表现,也可有三种分别,就是知的文、情的文与意的文。”
文里用当时的抗日事件举例子,在外交、军事上具体怎么做,抵制日货的切实方案,这是知方面的事,需要专家执笔来写。在情与意方面却可以用热烈的感情激动大众,用坚强的意志鼓励大众,叫大众也起来和我们一起抗日,这样的内容大家都可以写。
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之前确认好文章的内容和方向。比如写工具类书的书评或者分享干货类的文章,要侧重知的方面,主要是为了分享知识、告诉大家答案和怎么做。文章可能读起来没有什么感情色彩甚至枯燥,但是内容却很有意义和可读性,你读完能够学到东西并且应用到生活里,这是“知的文”。写人、对某项热点事件发表看法、励志类的文,就要侧重情和意。因为你对人或事会表达出喜欢、愤怒等情绪,要用带有感情色彩、感染力的文字去打动别人,引起共鸣。鸡汤类的文章为什么仍受很多人喜欢,因为其中的情和意的描写真挚、对人有鼓励激励的作用,这是“情的文、意的文”。
根据文章的内容不同,用不同的风格和语言去写。
三、写完的文章要通读修改——避免文章容易出现的三大通病。
书里写道:做成了最好自己仔细看过,有一句话、一个字觉得不妥就得改,改到无可再改才罢手。这个习惯必须养成。做不论什么事情能够这样认真,成功是很有把握的。
文里列出了文章里经常容易出现的通病:一是用语、用词不当;二是意义的缺略和累赘;三是意义不连贯、欠照应。
写出一篇文章不难,但要写出一篇严谨的好文章却不容易。有的文章立意新颖、结构完整,却经不起细致的阅读。文里有错字和文法错误,有的文章长篇累牍,让人读起来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每一篇从自己笔下写出的文章,都如同自己的孩子,不能奢望它完美无缺,至少也得是模样周正。
写完一篇文章后,我们要回头重读一遍,改正错别字和语句不通顺的地方,审视文章表达的意思是否清晰明了。作为自己作品的第一个读者,你要对自己的作品负责。文章即使达不到名家的水平,但是文章容易出现的三类通病也要尽可能避免,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了。
写作是一件需要认真对待的事,写出走心的文字,写出自己喜欢满意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