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花世道之—— 澡堂子

说起澡堂,顾名思义,就是洗澡的地方。说的再明白点儿,就是老百姓花钱洗澡的公共浴池。前些时看了一段新闻,说什么现在的孩子,到了当兵或者上学的地方,羞于大庭广众下赤身裸体洗浴,觉得天底下还有这样不可思议‘搞卫生’的场所。哎,真得是少见多怪,却不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就是老百姓,还得说是爱干净的老百姓经常光顾的地方。

那时,即使是县城,充其量也就是个大点儿的集镇。要是有个澡堂也算奢侈,也是比较好的县城了,不少县城根本没有澡堂。澡堂似乎是高高在上的摆设,与老百姓没多大关系。爱干净的,搞个大盆擦擦身,夏天到河里沟里涮一涮,也就够意思了。常年不洗澡也不新鲜,至于花钱洗澡,在人们的概念里就没这么回事,这话,并没有一点儿夸张褒贬的意思。

居住的小县城还行。虽说有一眼看到头的两条街,但是沾了临近京津的光,交通比较发达,人来客往的也还热闹。那时,但凡上班族,不分男女每人每月各发一张澡票和理发票,这是少有的福利。于是,洗澡就成了享受的福利待遇,拿澡票送给亲朋好友也算是有面子,要知道,那时的澡票两角钱一张,人们每月的工资也就三十来块钱。

澡堂不大,是公家开的。没票的,进门先买澡票,进了洗澡大厅,是一排排对脸儿的床铺,中间有一个放茶水的小桌,人们脱下来的衣服就随意放在床上,服务员用大毛巾盖上即可,没什么单独上锁的格子。洗浴用具得自备,澡堂为每个人准备双木质拖鞋。澡堂里有两个池子,一大一小,大的,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水温,小的,温度偏高,上岁数爱泡热澡的人喜欢。池子里有供人们坐着的台阶,公家还提供了丝瓜瓤子和搓脚石供人们使用。靠墙是一溜洗头的池子,地下分布着渗水的篦子,为了防止水汽太大,澡堂在房顶开了扇可关合的透汽窗。

为了避免拥挤澡堂采取错时洗澡,一三五日为男性,二四六为女性,每天澡堂不大的小院里挤满了自行车。要想搓澡修脚,还得多花一个澡票,要不就得现掏两毛钱,虽说是服务项目,没弄几天,就被那个时期的工农兵自我服务替代了。澡堂是个社会缩影,也算是‘上流社会’了。什么官不官民不民的,泡完澡一条大毛巾往身上一搭,床上一躺一座,一根烟一壶茶聊得不亦乐乎,下夜班的索性就睡半天大觉。那时社会单纯,除了人多水脏点儿,最多沾上几只见惯不怪虱子,人们基本不考虑什么传染病之类的问题。

那时澡堂的热水,采取的是烟道烧热方式。池底表面是特制的大方砖严丝合缝的铺就,池子下面是烟火道,澡堂有专门会盘烟道的师父,这也是个技术活。每当重盘烟道的时候就得停业两三天,安民告示得提前好几天发布。每当到了春节洗澡高峰,池子里人挤人,水质秽浊,即使这样也得排队进出。每天下班,澡堂职工放水、擦桌子、扫地、刷池子、灌水,还得有人夜班烧火,安排住宿旅客。后来,洗澡的人多,单门加了女部,这才搞成了不分男女全天营业。

慢慢有的机关单位有自建澡堂了,但洗澡票还照常发,毕竟送人也是人情,客观上促使洗澡的人员结构往大众化发展。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县城才新建了浴池,配备了蒸汽锅炉,有了淋浴、盆塘。时代在进步发展,现在的洗浴中心、汤泉、泡脚屋林立,太阳能和电热水器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但它初始时是从澡堂一步步走来。‘温泉水滑洗凝脂’,私密的家庭浴室,与大众澡堂其宗旨都是洗澡,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共识。

生活好了,卫生条件好了,公共澡堂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人们可能对现在的洗浴中心褒贬不一,但对原始的澡堂始终怀有一份想念和留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成长》目录 上一章 谋划如何收拾张志 下一章 耍心眼把队长撩翻了 我看到这里明白了,张志这小子够阴的,刚才那个...
    释若读书阅读 2,540评论 0 1
  • 我觉得昨天下午是过的非常浑浑噩噩的一个下午,做了一个非常耗费时间又无疾而终的谈话,每次都可以抒发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情...
    35b2c6d414ca阅读 1,850评论 0 0
  • 我告诉你哦,我喜欢上了一个会唱歌的男孩儿。 别跟我提什么帅不帅,多不多金,那是一个单纯热烈的男孩儿,别吓着他。 不...
    梦蝶Ariel阅读 1,481评论 0 1
  • 生日是每个人一年一次的日子,幸运的人(也许也是不幸的人)可能是四年一次。年龄越大越不喜欢过生日。小孩子期待过生日,...
    陈昌黎阅读 2,481评论 0 0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