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里,新人(特别是大学生)的培养,通常是先放到基层去锻炼,了解各个方面的情况,跟着各个工序的师傅学习,实习一段时间后,再回到管理、设计等岗位上来。
这样的培养顺序其实弊端很明显,主要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会产生不良影响。因为基层的人员什么样的素质都有,企业越到基层,受社会的影响越大,各种风气都有可能在基层存在,所以,大学生到了基层之后,虽然了解了业务,但不可避免地也会“沾染”一些底层的习气,他们在对企业战略混混沌沌的情况下,有可能就会被带偏了,以至于他们将来在企业的“存活率”会大大降低。
再加上,中国一直以来的习惯,都是徒弟尊重师傅,给师傅端茶倒水也是经常的事,越到基层,情况越“严重”,进而,师傅对徒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大学生往往是“白纸”一张,很难做到明辨是非,如果再找不到一个明白人给辅导,就很容易对企业产生误解。
近年来,特别是90后逐渐成为企业入职的主力军,而90后自身的物质条件相对较好,到企业工作大部分并非为了“谋生”,更多是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岗位,体现自我的价值。如果在企业的基层看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很可能就果断放弃了。实际上,任何一个企业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基层暴露的会更多一些,而刚从象牙塔里走出的大学生,往往带有很大的理想色彩,接触企业基层之后,就会形成较大的反差,从而影响后续的决策。
一些企业在觉察到这种现象之后,就决定新入职的大学生起初都由高级管理者亲自带,他们耳濡目染的都是企业的大战略、大规划,高管团队的大胸怀、大格局,企业文化的源头所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染”之后,大学生们已经对企业有了立体的认知,这样再到基层之后,他们就可以明辨是非,不会害怕什么,也不会被基层的一些不良风气所左右,而且,关键是遇到问题时,他们可以直接通达企业的最高层,高屋建瓴地审视企业的种种现象。
这样以来,大学生的“存活率”就高很多,而且高管那段时间的培养,会在大学生入职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产生影响。工作过程中,间或有一次两次与高管的谈话,又会“管用”很长时间。据不完全统计,从上而下的培养,人才成功率能达到80%;反之,可能是50%,甚至还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