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时代的独白。
在19世纪50年代英国的火车很慢,一切都很慢,慢到玛格丽特和桑顿能彼此错过,慢到最后二人能在月台重逢。在十九世纪,在那个时代——工业的时代——时代的轮缓缓地前行在历史的轨道上,以当时最快的速度走向未来。我们是21世纪的子民,但人类的历史是从那个时代走出来,从工业的时代走出来。我们现在谈论它的种种丑恶,谈论城市的肮脏,工厂主的剥削,工人的悲惨状况,妇女和孩童的不公待遇;谈论富有阶层放肆的花销,他们虚伪的面罩,谈论不完善的制度;谈论知识所受到的轻蔑以及由此造成的人类的普遍无知。但作为现代人,我们不能忘记这个伟大的时代,不能忘记这次伟大的革命。这个时代也有它的光辉,人们的勤勉和进取,城市的勃发,知识的日渐普及,以及这个时代的孕育性,这次革命,这个时代孕育了现代社会,托克维尔说得再好不过:“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为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儿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儿却几乎变成了野蛮人。”
《南方与北方》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的英国。在我的观影过程中,我找到的确定时间点的唯一线索便是万国博览会。宏大叙事与个人命运结合在一起,从典型人物的经历影射出整个时代。这样,这部影片的主题已然非常宏大,有着时代的加持,必然有宏伟和接近于苍凉的气氛;并且,导演对个人、城市等全方位的细节刻画,又展示出了非常真实的生活图景。由此,这部电影就是有血有肉的,兼有浪漫的悦人作用,又可为非严格意义的历史学习资料看待。
时代的特点无所不在于影片的一切细节中间。桑顿的工厂已经显示出当时英国工厂的规模之大,机械化程度之高。而工厂的原材料——棉花,正式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原动力。第一次工业革命可以称为棉花主导的革命,工业上首先的动力、生产方式、组织管理方式的变革都体现在英国的棉纺织业。而桑顿的父亲投机失败自杀,桑顿的产业全是白手起家。这体现出企业主的精明才干和那个时代个人成功之机遇很多。这便有弥尔顿中企业主的实干和进取。因为是白手起家,在工业的时代下,有了北方人的实用主义、积极进取的普遍个性特点,而与南方人的浪漫和自由则大为不同。在北方,一切都围着利益去运转,围着财富和实用。这便有了桑顿母亲对于古典文学的厌弃和诋毁——这些对于利润的获得没有丝毫的作用。
工人运动是工业革命的产儿,工人运动在影片中制造多处矛盾推动情节的变化发展。影片对于工人从集会到罢工到反抗都有着极为详细的描画,为我创造了一副当时工人运动的图景。就时间判断来看,工人暴动的时间很接近于1848年(可能是我故意附会),又赋予了影片以时代性。“罢工的唯一敌人是我们自己。”团结所有的无产阶级非常必要并且很有难度。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罢工时期桑顿引进爱尔兰的人做工,这也与历史吻合,当时英国工厂里的工人确实很大一部分是来自爱尔兰人。五年前工人工资的削减也值得注意,影片中给出的理由是:美洲的廉价棉花极大冲击了英国的国内市场,为了与其竞争,企业主需要尽可能地压缩成本,必然会削减工人的工资。而这也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面临的一个大问题。1815年,英国颁布了《谷物法》以应对外国产品的竞争。可见影片中的细节对当时工业革命有着精确而独到的把握。桑顿是当时白手起家的资本家的典型,当时由于有较多的白手起家的资本家,当他们积累起一定的财富,而实际上当时还没有太多渠道可以消化掉这些积累的财富,于是奢侈和铺张便成为风气,资本家的配偶或者情妇纷纷学习礼仪,买华贵的衣服,举办晚宴。这些特征都在桑顿的妹妹和母亲身上得到了体现。去年我观看《共产党宣言》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也展现了众多的细节,其中一点便是资本家之间的关系甚密,与《南方于北方》相同。《动物农场》也有作为主角的猪和其他资本家的晚餐之类的景象。还有弹钢琴等等都是“女士”的塑造。而积累的财富得以被消化的另一个渠道是投资,或者说是桑顿眼中的投机。一个重要渠道便是投资于铁路建设。铁路建设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而也促进证券交易等投资产业的发展。
还有一个大的时代特色便是宗教,这也形成了南北冲突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玛格丽特一家是牧师家庭,代表着南方的、“旧社会”(姑且可以这么称之)的“显贵”,而桑顿一家是资本家,是最具获利和地位的新兴阶层。玛格丽特的父亲是牛津大学毕业。影片中虽然没有明说,但我猜测其父亲是在牛津大学学习神学。而作为神父,玛格丽特的父亲在米尔顿从事教学工作,这是英国教育不甚发达的一个缩影,知识仍然垄断于教会阶层中间,而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对于知识和技术并不重视,类似牛津大学总是以神学院起家,这一点让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吃尽苦头,这是后话。而桑顿的求教于神父以及希金斯收养的孩子也被教识字读书,已经显示了时代的进步过程。神父一家的节俭和桑顿一家的铺张形成对比,这显示了新教和资本对于两个时代的不同影响,而神父和资本家结合在一起,又不由得让人想起马克思韦伯的巨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思想内涵。玛格丽特的哥哥自然地把资本家和商人联系在一起,也反映了当时英国和西班牙的经济形态的显著差别。而其哥哥所受到的不公待遇也显示出英国对于海权的重视。
由上所述,时代的特色显示与影片的处处细节之中,还有很多细节因为我所学实在太少,尽管注意到了,但仍然不能有所了解,比如玛格丽特邀请桑顿听莫扎特(可能有记忆错误)的曲子之类的诸细节。
《南方与北方》就这部影片的名字来说,已经包含了南北的矛盾。南方是浪漫的、惬意的、悠闲的、空气清新的、礼节的、宗教的、田园诗一般的,北方是现实或者实用的、紧张的、灰暗的、空气污浊的、资本的、工业的、暗黑色调的。玛格丽特觉得北方的城市很大,大到会让人迷路,但我觉得这个城市又很小,小到各色人物总能在街上偶遇,小到仅仅依靠马车就能满足交通的需要,小到城市的一切都以工厂为中心。我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弥尔顿,尽管在当时已经是大城市,可见南方城市或者城镇要更小,或许还保留着城堡时代的风貌。我们需要避免辉格党的历史态度,才能注意到当时城市出现的重大意义,后来这些大城市即是民族情感的凝聚物,又是本雅明这类人的栖身之所。南北的冲突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原生动力。而男女主角其实都处在一种南北之间的调和角色,刚开始南北的差异体现得较为明显,冲突也较大,后来他们逐渐理解了对方,在南北的交往中融合了彼此,收获爱情。玛格丽特去学习工厂的一些基本规则,去理解工厂的法则,了解到北方的一切是如何作用的,学会了北方的礼节。她逐渐懂得了桑顿的对工人的态度,懂得了工人的心声,以至于后来她已经能预判到雇主和工人并非没有合作的可能,工人的工作与企业的经营是双向联系的,两者互为影响,企业和工人互不可缺,所以之后玛格丽特让希金斯重新去找桑顿。而桑顿也因为玛格丽特的缘故,去理解工人,甚至去做调研。他对工人的态度随之转好,与恩格斯有一点点相同之处。他们都是南北结合的产物。玛格丽特具有南方人不具备的气质,而桑顿也与其他庸俗的企业主不相同。玛格丽特与桑顿都有着清晰的头脑和自立的理性判断能力,所以他们最后在一起也具有必然性。
那个时代有太多的矛盾和冲突,南方和北方,男人和女人,城市与乡村,工人与雇主,宗教与现实……这一系列矛盾就已经构成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其实影片的主要展开背景并不复杂,主角的居所与工厂占了大部分的比重,但故事情节却被无限伸展开叙述,非常自然。弥尔顿的天空总是灰暗的,显示出BBC专用的滤镜效果确实很好,而南方的田园景色的展现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男女之间的爱情也很美好,但并没有掩盖住时代的宏大主题,没有了工业时代的一切,男女主角的爱情是索然无味的。最后的吻,兼具浪漫与厚重,两人的爱情,兼具着田园诗歌的浪漫气息和工业时代的厚重感,太美好……这个时代同南方姑娘和北方企业主一样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