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實驗室的時間也有兩年了,這兩年期間,從事了許多大大小小的程式專案,跟學長學習也跟同學學習。由於我是大學部學生,大部分的專案跟我的畢業成績是沒有直接影響的,也造成我大部分的專案並沒有一個實質的發表或是成果。但今年是2017年,我也正式邁入大四下,審視這幾年的學術初探生涯,覺得有很多地方可以改進,增進自己的學術態度,也藉此警惕自己。
<b>1. 勤於實做</b>
每天都要花時間在寫程式上面,因為實驗是研究的基礎,如果空有想法,但都沒有動手實做的話,實驗結果永遠都不會出來。有時候是害怕實驗繁複的過程,與實驗失敗的結果,但要記得愛迪生也是失敗了幾百次才發明電燈的!
<b>2. 勤於學習, 補充新知</b>
科技學術是變動非常快的,每天世界上都有不少最新的研究出現,為了讓自己跟的上學術的潮流,每天都要補充最新的學問,才不會落入自己領域的象牙塔。
<b>3. 找夥伴,永遠讓自己身在最優秀的環境中</b>
學術研究是非常偉大也非常枯燥的事,自己工作的話,也很常會陷入自我思考的象牙塔中。這個時候,如果有夥伴可以一起討論的話,會加速思考,也不用獨自面對問題。最重要的是,要讓自己永遠都在最好的環境,想辦法去找最優秀的人,跟最優秀的人討論, 學習,才能發表偉大的學術作品
<b>4. 勇於找資源</b>
學術之路,有許多的資訊不對等,可能有些實驗室享有碩大的資源,但有些實驗室,卻缺人力缺機器。為了讓自己想做的學術研究得以完成,要勇於去跟教授尋求幫助,以及找企業一起合作。
<b>5. 沈寂,是為了偉大的作品</b>
偉大的音樂作品,往往都是作者經歷過許多挫折以及低潮,才得以創造出留名千古的傑作。那科學研究何嘗不是如此呢?韜光養晦一兩年,讓自己可以真正的了解一個學問,真正的理解一個問題。
希望在學術之路的人們,都可以享受到最後豐碩的成果。